[法語] 淨空法師:《彌陀要解研習報告》31(下

作者: summertrees (夏天樹)   2018-11-25 00:05:38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下面第三小段:
  「大本云,若不往昔修福慧,於此正法不能聞,已曾欽奉諸如來,故得因緣聞此義」
。大本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是《阿彌陀經》的詳細說明,所以有大本、小本之
稱。小本簡略,便於受持,便於讀誦,便於修行。但是修淨宗法門的人,大本不能不讀。
為什麼?你讀大本,許許多多的疑慮你都可以化解了。至於受持,我們要把它的經義落實
,那當然是愈簡單愈好。所以小本是大本的綱要,是大本的綱領。
  尤其前面蕅益大師給我們講的「此經獨顯」,這是一切經裡頭都沒有說過的,獨顯三
樁事情,第一個是「無上心要」,第二個是「諸佛名字」,就是阿彌陀佛,第三個是「圓
滿究竟萬德」;就是你的智慧圓滿,你的德能圓滿,你的相好圓滿,你的法身圓滿,你的
解脫圓滿,沒有一樣不圓滿!這個經真正不可思議。
  如果你要更詳細的了解,那就還有《大方廣佛華嚴經》,那是把這些事情講到非常詳
細、非常明白、非常透徹。所以古德又說《華嚴經》是大本的《無量壽經》,《無量壽經
》是中本《華嚴》,《阿彌陀經》是小本《華嚴》。這三經講的都是一樁事情,只是說的
有簡單,有詳細。所以你要想詳細的了解,你就讀《華嚴》,要是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
那就是《阿彌陀經》,全部的《華嚴》把它濃縮了就是《佛說阿彌陀經》,不可思議!所
以這個地方我們引大本這幾句話,這是一首偈,你要真懂得了,你就會珍惜我們這一生,
這一生實在太幸運了。
  「若不往昔修福慧」,假如不是過去生中生生世世修福修慧,這就是《彌陀經》上講
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多善根(善根是慧),多福德,所以無量劫中
生生世世修福修慧,這是你的善根多、福德多。「於此正法不能聞」,這個正法就是淨宗
,淨土法門,你聽不到。縱然聽到了怎麼樣?聽到了不相信,當面錯過。你不能接受,你
對它打上很多問號,自以為聰明。
  下面兩句是「已曾欽奉諸如來」,這是什麼?這是因緣。過去生中與佛有緣,曾經學
過佛法,依教奉行。為什麼沒有成功?不成功的原因,還是沒放下!對於這個世間名利沒
有放下,財色名食睡還有貪愛,還有執著,所以雖然親近諸如來(這個諸如來裡頭包括菩
薩、包括善知識),沒能成就。雖沒能成就,我們這個緣在,這一生當中又遇到了,遇到
了,時節因緣不同。譬如我自己,這是很好的一個例子,我二十六歲聞到佛法,方東美先
生介紹給我。如果提前十年的話我不會接受,遇到方先生也是枉然,我也不會相信他。所
以它有個時節因緣,這就是諸佛護念,佛菩薩暗中來保佑你。什麼時候緣成熟了?就是你
能接受,你可以相信,善知識就遇到了。
  甚至於有很多人善根、福德很厚,一生迷在五欲六塵裡頭,到臨命終時才發現,臨命
終時他才相信。像往年我們在美國華盛頓DC,周廣大先生,他一生沒有接受任何宗教,
哪個教他也不相信。人非常忠厚,是個好人,在那邊做生意,熱心公益事業,對於社會福
利事業他肯做,他肯幫助人,沒有任何宗教信仰。臨命終前三天,因為醫生放棄治療,家
裡人沒有法子了,所謂是病急亂投醫,太太跟我們淨宗學會的同學們認識,常常在市場買
菜碰頭。這個時候就想到這些學佛的人,問問他們學佛有沒有辦法救他。
  於是淨宗學會就去了一些同學們,去勸他念佛,他一聽就歡喜。那是龔居士(龔振華
居士)勸他念佛求生淨土,這個世界太苦,有什麼值得留戀的?他一聽真的覺悟,叫他全
家,他的太太兒女都不要悲哀,不要為他操心,統統念佛,幫助他念佛。三天,佛來接引
他,走的時候瑞相希有,有人看到佛在他家的屋頂上,接引他往生!你看,臨命終的時候
,他的因緣在這個時候成熟。真是佛氏門中,不捨一人,每個人的因緣不一樣。
  所以我們不能夠輕視一些不學佛、不念佛的人,不可以輕視。為什麼?我們凡夫,不
知道他因緣什麼時候成熟,也不知道他過去生中的善根,說不定他在臨命終時一天兩天那
個緣成熟,往生的品位還超過我們,我們還比不上他。這個事情有,不是沒有。所以學佛
的人時時刻刻要懂得尊重一切眾生,不敢輕慢一個眾生,這是正確的。應當像諸佛如來一
樣,以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對待一切眾生。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萬物皆有法性!你如
果能見到眾生的佛性,見到萬物的法性,那就恭喜你,你就不是凡夫,你已經明心見性,
你就是法身菩薩。大乘教裡頭就是教我們這些事情,尊重一切眾生,情與無情,同圓種智

  所以我們今天自己也非常慶幸,這個四句偈我們有分,過去生中確實修福、修慧,過
去生中確實與佛有緣。我們一接觸,遇到善知識給我們一分析一解說,真有道理,我們就
相信了。我們也非常認真努力學習,確實境界逐年往上提升,這一生當中法喜充滿,歡喜
無比。沒有憂慮,沒有煩惱,沒有牽掛,從內心裡面把一切對立化解。首先求得心性的和
睦,這就是身體健康。
  我在講經的時候也常說,人身體為什麼不健康?你內部的器官、細胞發生衝突。中國
古人常講家和萬事興,我們身體裡面縮小,身體裡面所有器官、細胞要平等對待、和睦相
處,那身體健康!如果我們內部器官互相對立,彼此不合作,這就生病,就不健康!就這
麼回事情。誰叫它對立?跟諸位說,煩惱叫它對立。所以古時候這些話都非常有道理,「
憂能使人老」,人要生活在憂慮裡頭,牽掛很多,就很容易老化。人能一切放下,什麼事
情不放在心上,你的老化就非常緩慢,也就是說你不容易衰老。
  我二十六歲開始學佛,三十歲我認識李炳南老居士,李老居士那個時候六十九歲。我
跟他見面,頂多只能看出他四十歲,不像將近七十歲的老人。換句話說,七十歲的人看起
來像四十歲的人,不容易衰老,精神體力跟三、四十歲的人一樣。這是對我們有很大教誨
的前例,我們看了不能不服,眼不花、耳不聾。有的時候在教我們古文的時候,遇到生字
、生詞,就拿《辭海》來查,查《辭海》。《辭海》查出來,那個字很小,比報紙上的字
小得多。李老師說:拿來,我念給你們聽。他又不戴眼鏡,念的一個字不錯,眼力好,七
十歲的眼睛就像三、四十歲的人一樣,這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所以他老人家不但是言教
,身教!九十多歲還不要人照顧,自己照顧自己。
  我們那個時候一般幾乎沒有一個人不說,老師一定會活到一百二、三十歲,你看他那
個身體!但是他提前走了,走的原因,老師跟我講過是食物中毒。兩次食物中毒,這個對
身體傷害很大,他不是別的毛病。所以一再囑咐我,吃東西要小心謹慎,要注意衛生。尤
其是跟我講過很多遍,千萬不要到館子裡去吃東西。他說的話有道理,館子裡面的東西是
很好吃,但是並不衛生,你到廚房看看就知道。吃東西要簡單,要懂得營養,不要過分的
重視色香味。簡單的飲食,心地清淨,妄想分別執著少,你的能量消耗就少。
  所以過去修行人一天吃一餐,李老師一生日中一食,他每天吃一餐。他的工作量是我
們普通一般人五個人的工作量,他一天吃一餐,吃得很少,他就夠了。什麼原因?他妄想
雜念、分別執著少,所以他消耗很少。我跟他在一起,學他!我也學得一天吃一餐,我吃
了五年。我吃到第八個月的時候才告訴他,我說:老師,我也吃一餐。多久了?八個月了
。怎麼樣?我說很好,精神體力還很正常。他把桌子一拍:永遠保持下去!這個好!我們
一生可以不求人。我們生活簡單,很低的收入我們過得很自在,多餘的收入幫助苦難眾生
。他老人家教我的!
  以後到台北講經,遇到韓館長,韓館長說不行,你一天吃一餐不可以,我們不敢照顧
你,萬一你身體不好,有病,我們擔當不起,所以一定要我吃三餐。好吧!三餐就吃三餐
!但是三餐還是一餐的量,所以一直到現在,你們都知道我吃東西吃得很少。往年在美國
,每一餐的主食,飯或者是麵,你們看我(美國,西方人都是用盤子的),我一餐,飯兩
瓢羹,這個瓢羹、碗,兩瓢羹飯,菜比飯多,吃得不多!早飯、晚飯不吃,不吃很正常,
可以不吃。大家要我吃,我就吃一點,決定不吃零食。你要保持身體健康,要懂得這個道
理,決定不要吃零食。
  這裡頭最重要的是心地要清淨,你的能量消耗得少。如果你妄想多、雜念多,一天三
餐還不夠,能量補充不夠,你還要吃點心,才能補充你的能量。所以這個事情不能勉強,
不是隨便人都可以學的。就像現在汽車一樣,汽車很普遍,有耗油的車,有省油的車。耗
油的車你不給它汽油,它走不動,所以能量一定要補充。你是個耗油的車,那你就是一天
要多吃幾餐。你看到人吃一餐,只有羨慕,你不能學,學不到,這個道理一定要懂。人的
身體是一部機器,飲食就是能量的補充。能量消耗,百分之九十五消耗在妄想雜念上,煩
惱習氣,消耗在這裡,實際上於勞心、勞力消耗都不多。
  所以修行人懂這個道理,他心清淨,他每天一點點補充就夠了。你看佛在經上跟我們
說的阿羅漢七天吃一餐,你就曉得他能量消耗得非常少,他工作一點不妨礙。辟支佛的心
更清淨,半個月吃一餐,這是我們在經上看到的。這就是什麼?我們講定功,定功就是心
清淨的程度。心愈清淨,消耗能量愈少。所以大本這一首偈,我們很幸運,前面兩句講善
根福德,後面兩句講因緣,我們善根福德因緣統統具足。現在能不能往生?就看你精不精
進。大乘善根唯一精進!
  精進最大的障礙是煩惱習氣,所以你必須要放下。基本的煩惱障礙就是自私自利、名
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我講的這十六個字!常常奉勸諸位同學,如果這十六個字
要真的放下,你頭一個關口破了,你就走上菩提道。如果這十六個字放不下,你學佛是在
門外,還沒進門!這十六個字是大門,進到大門之後那不一樣,境界不相同,然後你才能
夠登堂入室。如果以淨土四土三輩九品來講,你入門,就是凡聖同居土;再提升,登堂,
那就是方便有餘土;入室,就是實報莊嚴土。我們能不能入室?我的答案是肯定的,只要
自己用功,不斷的放下。
  所以我感謝章嘉大師,念念不忘他老人家的恩德,他頭一天教誨的這六個字,妙絕了
!一切菩薩成佛,從初發心到如來地,修什麼?沒有別的,就是看破、放下,放下、看破
,這兩個方法輾轉相輔相成;放下幫助看破,看破又幫助放下。這裡面落實到行動就是布
施。三種布施,財布施得相好(在果上,財布施得相好),法布施得智慧,無畏布施得長
壽,三種果報是自己修的。這三種布施決定沒有止盡的,三種果報無量無邊,也是沒有止
盡的,到如來才真正圓滿。所以等覺菩薩還是修這三種施,修財布施、修法布施、修無畏
布施。行門,一個布施就圓滿了。
  雖然菩薩講六波羅蜜,六波羅蜜實在講就是一個布施。你們諸位想一想,持戒波羅蜜
、忍辱波羅蜜是無畏布施;精進波羅蜜、禪定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是法布施。布施裡頭就
有財,後面的五度就是法布施跟無畏布施開出來的,總的合起來就是「布施」兩個字。你
真的搞清楚,真的搞明白了,你自自然然就肯修,你就肯做。因為平常我們不懂這個道理
,凡夫的煩惱是吝嗇、小氣,不肯布施,不肯幫助別人,自私自利。不但不肯幫助別人,
還想方法把別人的東西奪取歸為自有,所謂損人利己,這是折福。不是修福,折福,已經
把自己命裡的福報,大幅度的打折扣。所以這是迷惑無知,不了解事實真相,他不曉得布
施愈施愈多,到最後福報多大?遍法界虛空界。
  我們居住的生活環境是華藏世界,是極樂世界。照顧我的這些人是諸佛菩薩,是聲聞
緣覺。苦難眾生是誰?九法界眾生,九法界眾生是我們的福田,我們種福,我們去幫助他
,九法界眾生是我們布施的對象。上供諸佛菩薩,下施一切眾生,你才能夠得圓滿的福報
、圓滿的智慧、圓滿的相好,在大乘佛法裡面講法身、般若、解脫,是這樣修成的!再看
第三小段。
  「占察經云,雜亂垢心,雖誦我名,而不為聞,以不能生決定信解,但獲世間善報,
不得廣大深妙利益,若到一行三昧,則成廣大微妙行心,名得相似無生法忍,乃為聞十方
佛名」。《占察善惡業報經》裡頭這一段說得好,《占察經》是地藏菩薩的經。地藏菩薩
有三部經,現在大家常常讀誦的是《地藏菩薩本願經》,還有一部是《大乘大集地藏十輪
經》,第三種就是《占察善惡業報經》,叫「地藏三經」。這經上有這麼一段話,都是講
持名念佛,但這是念地藏菩薩。現在修地藏法門的人也不少,我看到很多。
  這一段話非常重要,「雜亂垢心」,就是你心不誠,你的妄念很多,牽腸掛肚的事情
很多,這就是雜亂垢心。你貪瞋痴慢沒有放下,名聞利養沒有放下,五欲六塵沒有放下,
自私自利沒有放下,這就是雜亂垢心。這樣的心雖然念地藏菩薩名號,「而不為聞」。這
個聞叫聞慧,這不是智慧,不是真修。「以」,以是為什麼,因為你「不能生決定信解」
。換句話說,你沒有信,你沒有願,你的信不是真信。所謂古人講的露水道心,你的信心
不堅固,你的信心不真實。
  雖然念佛、念菩薩名號,「但獲世間善報」,口善!「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
枉然」,這是古大德講的兩句話。說喊破喉嚨也枉然是什麼?你不能往生!這是枉然。但
是世間福報肯定有的,念佛的名號、念菩薩的名號得世間福報。你出不了三界,出不了輪
迴,你不能往生,所以你只能得這個好處。這一生了生死、脫輪迴、出三界,這是決定得
不到。所以「不得廣大深妙利益」,問題在這個地方。廣大深妙利益是了生死、出輪迴、
成佛道,這是廣大深妙利益;雜亂垢心得不到這個利益,只能得世間福報。
  「若到一行三昧,則成廣大微妙行心」。什麼叫一行三昧?底下再解說。中國古大德
教人,「一門深入」。世間法也不例外,你說讀書,中國古時候老師教學生讀書,課程就
一門,不像現在學校。現在學校開好多門課,這一堂課,甲老師來教;第二堂課換一個老
師,乙來教,課程不一樣。在中國古人不是這個做法的,古人老師就一個,私塾的老師只
有一個,教你的時候是一門功課。這一門功課學完了,才可以學第二門功課,決定不可以
兩門功課同時學習,為什麼?你亂了,效果收不到。這就跟我們佛法講的「一行三昧」的
意思很相像,所以你只能學一部經!
  我們當年跟李老師學經教,他老人家教導我們的方法是自古相傳的老辦法,就是一部
經;一部經學會了,才可以學第二部經。什麼叫學會了?要上台去講,他老人家在下面聽
,聽到他點頭「你沒有錯誤了」,這一部經才算學會。換句話說,你沒有在講台上講一遍
,他沒有承認、沒有同意,你這部經沒有學會,你還得繼續學,不准你學第二部。
  所以我在台中十年,十年學五部經。一般這個五部經,說老實話,半年就學完,一般
佛學院一個學期就學完了。我們這個老師的要求是你要能講,你真的搞懂了,你講他聽,
這就算是考試;我們沒有文字,沒有筆試的,也沒有什麼問答的。你把這個經講一遍給他
聽,他聽到滿意點頭,這一部經你畢業了,你才可以選擇第二部。這就像一行三昧一樣,
就是專心,「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你才能夠成就「廣大微妙的行心」。
  「廣大微妙行心」,你看這個文字,你也能懂得這個意思,你的心量拓開,智慧現前
;微妙是智慧,廣大是心量。大乘佛法裡頭佛菩薩常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一次
胡居士的母親往生,我有寫了幾個字送她。「淨心遍法界」,淨是清淨,清淨心周遍法界
,淨心遍法界。「善意滿娑婆」,我們的善念、善行要遍滿娑婆世界。得真幹!她告訴我
,她母親一生喜歡幫助別人,好,善意要遍娑婆。最重要的是清淨心,清淨心要遍法界,
「淨心遍法界」是慧,圓滿的智慧,「善意滿娑婆」是福報,福慧雙修,這是「微妙的行
心」。
  「名得相似無生法忍」,這不是真正得到,相似無生法忍。真正得到無生法忍,在大
乘法裡面要七地以上,七地菩薩是下品無生忍,八地菩薩是中品無生法忍,九地菩薩是上
品無生法忍,高!相似也就相當可觀了,心定了,於一切法不分別、不執著,這是相似。
真的無生法忍,那是妄想也差不多斷盡了。相似的時候妄想還是有,這個妄想是我們凡人
沒有辦法體會的,很微細的,到七地菩薩才知道!那個定功之深我們無法想像。
  現在我們看到許許多多學術界的大學教授們,對特異功能、對這些不同維次空間(我
們一般講靈界)的訊息很有興趣,研究的人很多。但是我們很清楚、很明白,他們那個境
界連須陀洹都不到!但是有個好處,總是把自己的心量拓開,眼光放大了,超越科學、超
越哲學,這是一個好現象,總算是突破了科學跟哲學。它的成效是剛剛接觸邊緣,在佛法
裡面是連小乘須陀洹的境界都達不到。
  小乘須陀洹的境界己經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大乘經上佛常講,
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斷盡了。這些有特異功能的人表現許許多多不思議的境界,但是他們八
十八品見惑沒斷,只是他們的心地比一般凡人稍微清淨一些。這正是印光法師常說的「一
分誠敬得一分利益,二分誠敬得二分利益」,這是我們一般人能做得到的。我們有個幾分
真誠,確確實實會有幾分不思議的功德利益。但是這些功德利益都是相似的,不是真實的

  什麼叫相似的?相似,你雖然得到,你也很容易失掉。真實的,得到之後不會失掉。
所以須陀洹雖然是小乘初果,他很了不起,他位不退;位不退就是他所得到的東西不會失
去。三界六道裡面的這些眾生,他得到的他會失去,沒有辦法脫離輪迴,不能了生死。壽
命到了,捨身再受生,前世的事情都忘掉了,隔陰之迷,他會失掉,不能永久保持。須陀
洹就有能力,他能保持,所以他天上人間七次往返,決定不墮三惡道,所以叫位不退!
  一直到證阿羅漢果,阿羅漢再向上提升,是菩薩。菩薩證得行不退,就是決定不會退
到小乘,他永遠能保持著(現在人說的話)犧牲奉獻,能為一切苦難眾生,縱然捨自己的
身命也在所不惜,這是世出世間沒有不讚歎的!能夠捨己為人。小乘不行,小乘沒有這麼
大的心量,小乘是偏重在自己自修。因為他們感覺得眾生太難度,你好意幫助他,他以惡
意對你,所以小乘人這個地方退心了。小乘人教人,我以善意對你,你以善意回報,他很
喜歡教你。如果你不接受,以惡意對他,他就退轉了,再也不會跟你見面。
  不像大乘菩薩,大乘菩薩慈悲心重,眾生惡意對他,他還是以善意對他。總有一天這
個眾生會回頭、會覺悟,他有耐心等待,決定不捨棄,所以大乘菩薩值得人尊敬,可貴!
菩薩再升級就入佛境界,叫法身菩薩。法身菩薩入佛境界,對於宇宙人生真相真的通達明
瞭,在這個時候真的可以說只生智慧不生煩惱。在我們中國第一個代表的人物,就是禪宗
六祖惠能大師。你看他見五祖的時候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那是入佛境界,法身菩薩
!至少圓教初住,不生煩惱了;不生煩惱就是決定不會生執著,決定不會生分別。一切分
別執著,對於世出世間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分別執著真的是斷掉了才入這個境界。惠能
大師真的是再來人,他不是凡人。為什麼?二十四歲就入這個境界!
  我們在歷代祖師大德裡面所看到的,有些人三、四十歲入這個境界,有的人五、六十
歲入這個境界,有的人七、八十歲入這個境界。各人根性、福德、因緣不相同。在宗門裡
頭也有一個很有名的公案,趙州八十猶行腳,還到處尋師訪道,八十歲。為什麼?沒有入
這個境界。沒有入這個境界你要認真努力學,真的要參學。入這個境界就不必了,契入佛
境界了,沒有入這個境界要參學。這是佛法修學不容易的地方,所以祖師大德、諸佛菩薩
才勸我們專修淨土,容易成就,道理就在此地。好,現在時間到了。
==
你貪瞋痴慢沒有放下,名聞利養沒有放下,五欲六塵沒有放下,自私自利沒有放下,
這就是雜亂垢心。這樣的心雖然念地藏菩薩名號,「而不為聞」。
當然念阿彌陀佛名號,也「不為聞」。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kissung (天堂鴉)   2018-11-25 00:35: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8-11-25 22:16:00
阿彌陀佛!
作者: s8402019 (黑影)   2018-11-26 08:12: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ackino (常勝不敗)   2018-11-26 21:29: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youngerwu (沒有妮的日子)   2018-11-27 15:44: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nmamtb (南無阿彌陀佛)   2018-12-05 06:31:00
南無阿彌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