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人格賢善與否跟修行狀態好壞有必然的聯繫嗎?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7ccf950102xlw3.html
索達吉堪布:對上師三寶有不變的信心及對眾生有永恆的悲憫心,是檢驗修行好壞的標準
。修行人因根基的差別而有了人格上的賢劣,有些人聞思佛法的信心和精進始終如一,無
論受到什麼惡緣,都不會觸惱上師和一切眾生。而有些人則恰恰相反,無論怎樣善加勸導
調教,他們的心猶如磐石難以轉變向善,這樣的人縱想修法,但因人格惡劣難以成就。如
《勝利道歌》中所說:“秉性正直心善良……此乃清淨人規法,三世諸佛方便道,亦為四
攝之精華,諸位弟子切莫忘!”即表明佛法之基礎乃為善良的人格。
敬錄自索達吉堪布《格言寶藏論》
◎問:佛法非常強調人格要賢善,人格不好會有什麼問題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7ccf950102xjfc.html
索達吉堪布:所謂的人格不好概括而言,也就是說心不正直。心不正直就是說心術不正。
心術不正之人本來自己不好,卻偏要坐在好人的行列裡,對於自己具有的惡習總是千方百
計地隱瞞不露。他的心性本來不好,卻習慣於大模大樣地坐在好人的行列中,這是前世的
同行等流果,因此很難改變,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如果不直截了當地指點說:“你以為自己很好,實際上根本不好,你有如是如是的缺點。
”那麼無法令他改頭換面;如若開誠佈公地指出他的過失,那他又會不承認自己有這樣的
過失;如果不予以指點,那麼要改變這種人,上師以及僧眾們實在無能為力。這期間他也
一直是擾亂自他相續,積累罪大惡極之業。這種人自己本無功德,別人必須要當作他有功
德,否則他便會心生嗔恨。上師對他也要這樣,本無功德當作是有,如此他的相續中根本
不會生起新的功德;他本來有過失必須當作沒有,否則,他也會氣急敗壞,因此上師也不
敢直言不諱地說“你要斷除這種過失”,由於誰也不敢說,以致於他的相續中原有的過失
一直保留著,而且在此基礎上還會產生許多新的過患,最終只能是罪業越來越深重而已。
此類人恆時毫無功德而言,就像罪惡的倉庫一樣,即使住在上師座下與僧眾團體裡也不會
有一點一滴的上進。人格不好的缺點誰也無法改變,如果心術不正,那麼相續中也無法生
起信心、精進、智慧等一系列的功德。由於心不正直,自私自利心極為強烈,以致於從來
不考慮遭受輪迴與惡趣痛苦的逼迫以及痛苦之因的集諦——充滿自相續的深重惡業煩惱。
因為他們總是自我感覺良好,而根本認識不到自己的煩惱業障,也就不會精進予以淨除。
因此,這種人從不修持正道,也不希求滅諦,原本對四諦及業果的信心也喪失無餘,並且
不會重新生起,反而以善良自倨,對自己的過患全盤否定,當然也就不可能有精勤斷除罪
業的願望了。
敬錄自索達吉堪布《山法寶鬘論》
◎問:佛教徒怎麼看待人與人之間的世故圓滑?人可以做到圓滑的同時又保持初心嗎?該
如何處世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7ccf950102xc6h.html
索達吉堪布:世間上的人,不管他是何種層次或什麼身份的人,都可歸為比較低級卑劣和
具高尚品質這二類。前一種人的行為只是憑著本能和習氣的衝動而隨意行事,他們這種處
世方式與動物沒有什麼區別;而後一種人則是具有很強的自我反省能力,他們不管是說話
還是做任何事情,都有一套取捨是非善惡的準則來約束自己,時時以正知正念反觀自己,
這就是那種志行高潔之士。
劣心即是欺哄誆騙、損人害人以求私利不擇手段的發心,若無此心則是賢良人品的特徵之
一,但是不能認為只要自心清淨就沒有外來的違緣。自心清淨只能說明自己的修行不錯,
而不能代表所有人的心都是如此,否則便有釋迦牟尼佛圓證佛果後,一切眾生都應成佛的
過失。因此,處世修行一方面要保持清淨的善心,另一方面為了保護自己的生存權利與修
行的順利,有必要多觀察別人的態度,警惕可能發生的障礙。
有些人沒得到任何證悟,卻好像對什麼都不在乎一樣,以“只要自己做得對,哪怕天翻地
覆也與我無關”的態度處世。所以他們往往在瀟灑自在之時被當頭一棍敲得懵頭轉向,吃
了虧還不知緣由,或被逼得走投無路,欲哭無淚,或是在蒙受損失之後,心不堪忍而破口
大罵,甚至拳腳相加,事前的那套處世哲理也不知忘到哪裡去了。
在弱肉強食的生物圈中,植食性動物自從來到世間後,其生命每天都要遭到猛獸的威脅。
因此它們在吃草喝水乃至休息,每時每刻都會提高警惕,絶不放鬆。同樣的道理,人在世
間也應小心謹慎地對待一切人或事,切不可隨意輕信惡劣之徒,而應培養自己察人斷事之
敏鋭的觀察能力,並於心中樹立起堅定的正知正見。
佛法不離世間法,如果能了知一切世間諸事,在學佛修行的過程中定能遣除違緣,化解怨
恨,處理任何事情都會得心應手。靜心處世,以靜制動,從容不迫,遊刃有餘。作為一個
高僧大德,除了精通佛法以外,還應精通世間法,這樣才能圓滿地處理弘法利生事業中各
類棘手的問題,以便善巧地引度被三毒煩惱燒灼得頭暈眼花的人。
五濁惡世的業感眾生,大多數人所受的教育也是學習殺盜淫妄的技術,所得的是聰明邪慧
世智辯聰,行為多不如法,以狡猾變化多端為處世圓滑的美稱。高僧大德為調化不同根基
的剛強眾生而有種種顯現,那是另當別論,但看他們的悲心和利生的宏大事業,虛空縱壞
也不會改變的,這是他們不共的應機方便,我們不能以自己的凡夫肉眼,將聖凡相提並論
。
敬錄自索達吉堪布《格言寶藏論》《君規教言論釋》
◎問:同樣行為在不同人眼中褒貶不一,而且一個行為會牽涉到方方面面,該如何取捨善
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7ccf950102xbga.html
索達吉堪布:凡所承辦之事,無論大小,初時都需要充分考慮,衡量功過。若全是功德或
功大於過,應竭盡全力去實施;若利弊參半就應放棄;若過大於德就更應放棄。就現實的
例子講,一些寺院,本著以寺養寺的原則辦起了大小商店,此舉既有過失,也有功德,因
此我們就要在兩者之間作觀察。開商店賺錢解決了學僧的後顧之憂,使他們能安心地聞思
修,利益極大,當然是功德大於過患;開商店雖賺錢幫助了貧困的學僧,但卻因此損失了
另一些人的聞思修行,如是則功過參半;若商店不但沒有賺錢,反而障礙了功德之增上,
使學僧更散亂放逸,如是則過失大於功德。這樣一觀察,前者功德大於過患則應該做。雖
有幾個人在商店裡忙,但在總人數中占的比例極少,而且他們也未完全放棄修學,所以辦
個商店完全可行。第二種情況意義不大故不應實行。如是第三種情況更沒有做的必要了。
當然,我們都是凡夫,若以分別念推測未來的事情稍有困難,有時準,有時不太準,若明
知過大於功而強行實施者即為愚蠢又卑劣的人。所以,智者無論如何,都會在事前依靠理
論進行觀察抉擇,盡量將過患控制在最小程度。
敬錄自索達吉堪布《格言寶藏論》
◎問:很多人都認為這是個“當好人需要三思”的時代,做一個善良人真的沒有成功的機
會嗎?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7ccf950102xb9n.html
索達吉堪布:不管你是出家在家、高貴貧賤,心地善良都是做人的根本,有了它,做什麼
事情都容易成功。
就像弗萊明,他本是個窮苦的蘇格蘭農夫,有一天在田裡工作時,聽到附近泥沼裡有人發
出求救的哭聲。他放下農具,跑到泥沼邊,發現一個小孩掉到了裡面,就忙把他救了出來
。
隔天,一輛嶄新的馬車停在他家門口,走下來一位優雅的紳士,自稱是那個小孩的父親。
紳士說:“我要報答你,你救了我兒子一命。”農夫拒絶道:“我救人不求任何回報。”
就在這時,農夫的兒子從屋外走進來。紳士問:“這是你的兒子嗎?”農夫驕傲地回答:
“是。”紳士說:“我們來個協議,讓我帶走他,並讓他接受良好的教育,將來他一定會
成為令你驕傲的人。”農民於是答應了。
後來,農夫的兒子從聖瑪利亞醫學院畢業,成為舉世聞名的弗萊明亞歷山大爵士,也就是
青黴素的發明者,他在1945年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數年後,紳士的兒子染上肺炎,正是
青黴素救了他的命。那位紳士的兒子是誰呢?就是英國首相丘吉爾。
一個農夫的一點點善良,就給世界帶來了如此重大的變化,可見,善良的力量不可小覷。
記得《水木格言》中說:“心善所做俗事,亦皆趨入正法。”我經常思維這句話,意即心
地善良的話,即使做了一件普通的瑣事,也會引導你趨入正法。比如你每天在單位上班做
事,或者在家為親朋好友操勞,只要有了心地善良的基礎,最終定會成為解脫之因。
敬錄自索達吉堪布《前行廣釋》
◎問:一個人如果說話不算話有何壞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7ccf950102w0tj.html
索達吉堪布:一個人若出爾反爾,誰都會看不慣他,當然也沒人願意相信他的話,在單位
或家庭裡,他做什麼都會不順,最後自己孤苦伶仃,就像枯樹一樣無有涼蔭,再努力也不
會得到財富名聲。
要知道,有智慧的人,縱然捨棄生命,也不願違背自己的誓言。這種人絶不會輕易承諾一
件事,然而一旦經過詳細觀察,自己已經承諾下來了,哪怕是三千大千世界通通毀壞,他
的誓言也不會動搖。凡是已經承諾的,就算沒什麼重大意義,哪怕只是一件區區小事,也
不能輕易捨棄。我們一定要做這種人
敬錄自索達吉堪布《殘酷才是青春》
◎問:“言而有信,說到做到”,這樣的人才算是好人,是嗎?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7ccf950102x6gt.html
索達吉堪布:對於造惡業方面的一些誓言,雖然以前承諾過,但現在可以慢慢放下來。比
如說,以前你承諾要做的壞事,現在看來對眾生不利、對自己也不利,若認為“這是發了
誓言的,應該做完吧”,沒有必要這樣!按照龍猛菩薩的觀點,對善法方面的誓言不能輕
易放棄,對造惡業方面的誓言應盡量捨棄,這個差別一定要分清楚!
敬錄自索達吉堪布《入行論廣釋》
台灣菩提學會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PuTiXueH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