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地道] 《地道建立》 (83)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8-12-18 14:24:21
....接續 #1S5EvRyB 《地道建立》(82)
摘自:《地道建立》(2010年講授)
轉自:http://www.lamrimworld.org/
卻佩格西 講授/廖本聖老師 翻譯/釋見諦法師 編輯
在大乘見道的階段中,是斷除112個見所斷「煩惱障」,以及108個見所斷「所知障」
;而112個煩惱障,和先前聲聞地(參閱 p13.3)當中所說的類似。以聲聞地來講,這部
分是他們的主要所斷,這部分的所斷,是大乘與聲聞地所共的,而大乘不共的所斷是後面
所述108個見所斷的所知障,這部分在大乘見道才出現,之前沒有提過這部分。
「見所斷」(見道位的所斷品)及「修所斷」(修道位的所斷品)的差別何在?「見所斷
」是指『遍計的所斷及其種子』,『俱生的所斷及其種子』就是「修所斷」。不論『遍計
所斷』或『俱生所斷』都是顛倒心,但是這二種顛倒心有差別。
若是『遍計的所斷及其種子的顛倒心』,主要是對一個對象起信之後跟隨他的想法,
或是受到他想法的鼓勵而產生一種顛倒的想法(即我們相信某個人然後依著他的講法,或
是受到他的一些鼓舞而產生的顛倒心),這種顛倒心是屬於遍計的所斷。
這種顛倒心比較容易斷,這部分在大乘見道(以十地來講就是初地)時就可以連同種
子一起斷除,即遍計實有執及其種子,在大乘見道位或大乘初地時,就可以把它斷除。
但『俱生的所斷及其種子的顛倒心』,並不是我們跟隨某個人的想法,或是這個人對
我們講一些顛倒的想法才產生的,而是由過去無數的生生世世中串習而來,一旦串習的習
氣覺醒時就很難斷除。這部分要從大乘修道起(二地起),才有辦法由粗的逐漸斷到細的
部分。
所以俱生的所斷及其種子的顛倒心非常難斷,因為它是過去無數的生生世世中不斷串
習而來的。實有執、補特伽羅我執,就俱生的來講,有俱生的實有執及俱生的補特伽羅我
執,這二種都是無始以來,從過去的生生世世中串習而來,「補特伽羅我執」是『執補特
伽羅為自己能獨立實質有的執著』(執補特伽羅不須要依賴觀待五蘊而獨立實體有的顛倒
心)。
這二種執著(俱生的實有執及俱生的補特伽羅我執)不需要他人講,這一世一出生,
在我們的內心中,就自然有俱生的實有執及俱生的補特伽羅我執這二種(這兩種顛倒心都
是屬於無明的顛倒心)。因為我們的心續中有俱生的實有執及俱生的補特伽羅我執,這二
個就是輪迴的根本,所以當以這二個俱生的執著(這兩個俱生執著之無明的顛倒心)為動
機去造業時,所感的果就不出輪迴的範疇,就會不斷地在輪迴中繼續投生,領受它的結果。
在我們的內心,原本就有的俱生實有執及俱生的補特伽羅我執,假設一個人又去學了
非佛教或外道的宗義,或學習外道的論典,或跟隨外道的師長學,然後他們的論典又說實
有是有的,補特伽羅自己能獨立是有的,又用很多道理去成立這二點,這個人除了原本就
有的俱生的實有執及俱生的補特伽羅我執之上,又多了遍計的實有執及遍計的補特伽羅我
執,這二者是額外多出來的,在既有的俱生實有執及俱生補特伽羅我執之上,又多了遍計
的實有執及遍計的補特伽羅我執。
俱生的實有執及俱生的補特伽羅我執,是由過去生無數的投生中串習而來,而遍計的
實有執及遍計的補特伽羅我執,則是這一世中主要依著外道的宗義及外道的上師而來。
112個見所斷的煩惱障,與之前聲聞地(p13.3)中所說的內容一樣,這部分就不再重
述,這裡要說明的主要是108個見所斷所知障。
108個見所斷所知障,在《現觀莊嚴論》、獅子賢的 《明義釋》中都有這樣的講法,
其中遍計的實有執,就是這裡所說的見所斷所知障,俱生的實有執在將來談修所斷所知障
會說。
有已成為見所斷的108個所知障,因為有已成為彼﹝見所斷﹞(見道所斷或遍計所斷)
的:(1)欲地(欲界)所攝的36個見所斷所知障、(2)色地(色界)所攝的36個見所斷所知
障、(3)無色地(無色界)所攝的36個見所斷所知障。
(1)欲地所攝的36個見所斷所知障,因為有欲地所攝的「9個退還所取分別」、「9
個轉趣所取分別」、「9個實質能取分別」及「9個施設能取分別」之見所斷所知障。
「9個退還所取分別」,此中「退還」是指小乘的道及果,「所取」就是所緣,意即
從大乘行者的立場來講,小乘的道及果都是退還(所要捨的),「分別」是指執為實有,
如果把小乘的道及果當作所緣而且執為實有,就是第一類的見所斷所知障,這有九個。
「9個轉趣所取分別」,此中「轉趣」是指大乘的道及果,是大乘所要修、所要進入
的。「所取」也是所緣,也就是把大乘的道果當作所緣,如果把大乘的道果當作所緣並沒
有問題,但是如果把它執為實有,就是這裡所說的見所斷所知障,「分別」也是指實有執
,「轉趣所取分別」也就是把大乘的道果這個所緣執為實有,這又分為九類。「9 個退還
所取分別」是把小乘的道果這個所緣執為實有,這也分為九類。
「9個實質能取分別」,是把「實質能取」當所緣而且執為實有,這就變成見所斷所
知障,這也分為九類。「9個施設能取分別」,是把「施設能取」當所緣且將之執為實有。
這四個「分別」,都是把前面的內容(對境的所取、所捨,有境的所取、所捨)執為
實有,所以實質能取分別就是把實質能取這個所緣執為實有,施設能取分別就是把施設能
取的心執為實有(能取在此是指心),這也分為九個。這是欲界所攝的36個見所斷所知障。
由此(欲界所攝的36個見所斷所知障)也可以類推色(色界)、無色(無色界)二地所攝
的72個見所斷所知障。色界所攝的36個見所斷所知障,及無色界所攝的36個見所斷所知障
的內容,大同小異,故不多做說明。
總之,大乘見道的主要所斷是所知障,而所謂「所知障」主要是一個中斷證得一切相
智(成佛)的障礙,其(所知障)中分為「遍計」與「俱生」兩種,而在見道的階段,主
要是斷除遍計的部分,(俱生的部分在修道的階段才會斷除),而遍計的意義前面(參閱
p12.17)已經說明過了。
(p12.17)所謂的「遍計〔煩惱障〕」是指「由於被惡劣宗義污染心續,而對於境產
生增益、損減或感到猶豫(懷疑)的心」。
所謂「俱生」則是指「在沒有被惡劣宗義污染心續的情況下,由於自己心續當中無始
以來的習氣而對於境產生增益、損減或感到猶豫的心」。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