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淨空法師:《觀無量壽佛經疏鈔演義》6(上

作者: summertrees (夏天樹)   2018-12-25 23:49:41
  在這一段,最後幾句話很重要,我們明瞭之後,就曉得自己功夫是不是得力,是不是
如法。這段文在第三十四面倒數第二行,說「常運念無不念時,念念皆覺,是名觀行即佛
也」。前面一句容易懂,就是不間斷。念念皆覺就是不夾雜,夾雜就不覺,夾雜就是迷了
。我們念佛的時候夾雜著妄想,這就是不覺;必須念念都不夾雜,念念都清楚,這是覺。
就是不間斷、不夾雜、不懷疑,這樣念佛、念經都是屬於觀行即佛。這是必須要知道的,
你不知道,你念得就不如法,效果就得不到。
  再看下面第四段「相似即佛」,相似比前面進一步了。前面是觀行,還不像,相似雖
然不是真佛,有點像了,可見得功夫是進了一大步。觀行是伏煩惱,沒有斷,相似是見思
煩惱斷了,這個境界是小乘的阿羅漢、辟支佛,大乘圓教七信以上的菩薩,這是相似即佛
。「相似佛者,念佛相好身得相似相應,念佛法門身得相似相應,念佛實相身得相似相應
」,這是講三身,先說三身。下面解釋相似,「相似者,二物相類」,兩樣東西相類、同
類,很接近。「如鍮似金」,鍮是金礦,沒有提煉出來,金礦裡面有很多金,但是參的很
多渣子在裡頭,跟那個金兩個一比它很像,這相似。「如瓜比瓠」,這個也很相似,瓜跟
瓠很接近,樣子也差不多。「猶火先煖」,火雖然在遠處,但是那個熱我們已經感觸到了
。雖然沒接近到火,但是熱氣已經接觸到,這就相似。「涉海初平」,好像我們到大海,
我們往大海去,海灘先是很淺很平,我們可以走過去,愈走愈深,淺的是相似,深的是大
海。從這些比喻,讓我們體會到什麼叫相似。
  「水性至冷,飲者乃知,渴不掘井,聽說何為。」這幾句話是勸我們要修學,要認真
的修學,如果不認真的修學,只是聞佛法沒有用處。聽到佛法,自己不肯認真修,是決定
得不到利益的。底下這幾句話就正說了。「略舉其要,如法華中」,像《法華經》上所講
的,「六根清淨,即是其相,名相似佛也」,這是把標準給我們說出來。佛是身心清淨,
清淨到了極處,如果我們六根要清淨,就有一點像佛了。六根怎麼不清淨?有煩惱就不清
淨,煩惱斷掉了就清淨,煩惱是染污;換句話說,阿羅漢斷了見思煩惱,圓教七信位的菩
薩斷了見思煩惱,別教七住菩薩斷了見思煩惱,那都叫做相似即佛。在淨土宗,念佛功夫
要達到事一心不亂就入了相似位,到事一心不亂就像阿彌陀佛了。
  我們到底要從哪裡下手?諸位要記住,我上面一堂給你講的重要的方法,這個方法是
斷煩惱的很得力的一個方法。其次就是依教修行,我們把《無量壽經》裡面所說的道理,
當然一下子不太容易明瞭,不明瞭沒有關係,你多讀多聽,漸漸會明瞭。理要明瞭,理明
瞭之後,就變成自己的思想、見解。經上許多教給我們在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的教訓,
我們一條一條都把它做到,那我們就很像佛了,這樣也能入相似位。這比一般修行修到真
正斷煩惱入相似位,是要容易的多了,這個方法確實是我們每個人都能夠做得到。
  講到九品的差別,我在《無量壽經》上也跟諸位同修說過,只看我們把《無量壽經》
真正做到多少。如果完全能做到,那就上上品;不能完全做到,可以做到百分之九十,那
就是上中品;能做到百分之八十就是上下品。這樣往下降,下下品也要做到百分之二十,
就是做到兩成。兩成都做不到,那只能退,退到前面「名字即佛」。能夠做到兩成以上,
可以說是「觀行即佛」。做到五成以上,差不多就是「相似即佛」,就入這個位子。真正
修學,要認真努力去做到,要解,解了之後要行,只解不行,那是在名字位中。
  我們再翻過來看三十六面,第五,「分證即」。這是真佛,這不是假的了,不是相似
,這是真的。真佛,還不圓滿。在這個地方我先說一個比喻,古人常常拿月亮做比喻。天
上的月亮、月光是真的,水裡頭也有月亮的影子,那不是真的,水裡的月亮是相似的,不
是真的。真的月亮只有一個,有分證、有圓滿,分證就是還沒有圓。你看初三、初四有個
月牙,那是不是真的月光?是真的,那不是假的。十三、十四月光很大了,那是真的,不
是假的。一定到十五才圓滿,十五的月亮比做「究竟即佛」,從初二、初三月牙到十四,
都叫做分證即,他是真的,不是假的。可見得前面相似不是真的,很像,但他不是真的,
好像是水中之月,不是天上的真月。
  本性這上面染的無明,無明不能夠一時就去乾淨,正好像月亮,它的光明一天一天的
放大,它不是突然之間從黑夜就變成一個圓的月亮,不是這個變法的。我們本性裡面無明
,佛給我們講一共有四十一品,四十一品慢慢去斷,斷掉一品,光明就大了一分,就是本
性的光明。所以從圓教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他就是分證佛,他是真佛,
不是假佛,才破一品無明而已!破這一品無明,他用的心跟諸佛如來所用的心是一個心,
真心,用真心。相似以下用的是八識心,用的是八識五十一心所,把這個當作心,真心完
全不知道用,也就是真心不起作用。到分證即,用真心,不用妄心,所以他的思想、見解
、行持跟如來完全相同,只可以說能力大小不一樣。他的正確性、真實性跟諸佛如來沒有
差別,只是大小不一樣。
  我們看底下解釋,「即心觀佛,託境顯性,雖得相似,尚屬緣修」。這一句是承前,
前面相似位中,相似位的成就不是真實的,還是屬於緣修,從緣起修,不是從性起修。分
證他從性起修,不是從緣起修,在修行依據上也完全不相同了;換句話說,一個用妄心,
一個用真心。用妄心,修到最高的境界是相似即佛,沒有辦法明心見性;到明心見性,決
定不能用妄心,也就是要捨識用根,轉識成智。禪家所講的離心意識,才能達到分證。我
們念佛也是如此,離心意識才能達到理一心不亂,這是理一心不亂的境界了。「今則親證
」,親證法身,親見本性,「屬於真修」。所以真修到什麼時候?明心見性以後才是真修
,明心見性之前是相似修。我們現在,說老實話連相似修都談不上,我們現在是名字位中
,有名無實,還沒有開始修。如果你認為我說的話不太可靠,你自己想一想,你哪一天認
真去斷煩惱過?你念佛、拜佛,沒想到要斷煩惱,可見得你沒真修。真修是斷煩惱、是斷
習氣,那才開始真修。這個真修還是緣修,不是此地講的真,算的上你已經開始修行。觀
行位中、相似位中,都是用心意識,到這個地方不用心意識,離心意識。
  所以聽經,我們也常說,雖說,也許你聽到也還能懂,但是不會用。真修人聽經,就
是《起信論》上講的「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他是真修,是親證。講的人,
講經的人用心意識,聽經的人離心意識,這得什麼樣的果報?講經人沒開悟,聽經人開悟
了;講經人沒證果,聽經的人證果了。由此可知,修行真的是在個人,與老師也不相干。
  佛經裡頭有個公案,公案我們俗人講故事,一個故事,這也是真的。這個公案出在哪
裡我忘掉了,但是有。佛在世那個時候,有一個修行人想證阿羅漢果,辦了豐盛的供養去
求一個出家修行人,求他開示。這個修行人本身沒有證到果,貪圖他的供養,告訴他我已
經證得阿羅漢果,你來供養我,貪圖他的供養。這個人恭恭敬敬、虔誠真的把他當阿羅漢
看待,供養他,他接受了。接受之後,他就向他請教,那你要教給我,我怎麼樣修行證果
?他沒有法子只好騙他,他說好,我坐在當中,你聽我的話。他拿個皮球,叫他蹲在牆角
上,打他一下,「你證到須陀洹果了」。他說是的,我證到須陀洹果。他真的證得了。再
轉一個角,又給他那麼打一下,「你證到斯陀含果了」。四個角轉了,「你證到阿羅漢果
了」。他每一次都點頭說他證得了。四個角落轉完,他給他磕頭頂禮。他說我騙你的。他
說沒有,我真的證得了。這是確實的,為什麼?他是至誠恭敬之心來求法。雖然欺騙他,
說的是假的,人家得到是真的。這就是說法的人不善說,善聽的人得真實利益,所以會說
不如會聽,會聽重要!
  這裡就是教我們要用真心,真心就是至誠心,至誠心就是心裡頭沒有一個妄想、沒有
一個妄念,這是真心。至誠恭敬能得真實利益。從前有人問印光法師,佛法的真實利益要
怎麼樣才能得到,有沒有什麼秘訣?印祖跟他說了兩個字,「誠敬」,他說這是入佛門的
秘密的鑰匙,「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說的人他有沒有證、有沒
有學、有沒有修,都不要緊,問題在我們自己求學的態度。正因為如此,古今我們常常看
到學生超過老師,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什麼原因?學生用的心比老師真誠,所以學生就超
過老師了。於事於理都有依據。我們把文念下去。「惑分分破」,惑就是無明,一分一分
的破除。「性分分顯」,就是自己的真心本性一分一分的往外面透露。「從所證說,名為
分真」,他所證的是真如本性,一分一分真實。「從能顯言,名分證也」,一分一分證明
了。這個文也分為兩段,第一段「約發心明即佛」。我們看文。
  「分證佛者,初發心住。」這是講圓教,圓教初住叫做發心住,發什麼心?發菩提心
。所以諸位同修要知道,菩提心一發就是圓教初住菩薩,超越阿羅漢太多了。阿羅漢相當
於七信位,你看他的上面,八信、九信、十信、初住,還有四個階級。菩提心一發,就入
了分證位。菩提心是什麼心?真心,真誠,真誠到了極處!我們學佛要用真誠心,處事待
人接物也要用真誠心。在這個社會裡面,有很多人有顧忌,這個顧忌就是妄想、分別。我
用真誠心對人,那我要吃虧,人家都騙我,我怎麼可以用真心對人?這是大錯特錯!你要
用真誠心待人接物,你決定不吃虧。眼前可能吃點虧,後來要佔大便宜,果報不可思議。
所以,不要怕人騙我們,不要怕上當,被人家欺騙、吃虧上當,正是消業障。業障統統消
除了,無量無邊的智慧福德自然現前,現在吃虧上當怕什麼!後來有大好處、大利益、大
福報,這是真實的功德。往往世間人只看眼前,疏忽了將來,這就是眼光短淺,不知道修
福。
==
他是至誠恭敬之心來求法。雖然欺騙他,說的是假的,人家得到是真的。
這就是說法的人不善說,善聽的人得真實利益,所以會說不如會聽,會聽重要!
「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
說的人他有沒有證、有沒有學、有沒有修,都不要緊,問題在我們自己求學的態度。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kissung (天堂鴉)   2018-12-26 00:11:00
恭敬阿彌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8-12-26 17:12:00
阿彌陀佛!
作者: s8402019 (黑影)   2018-12-26 18:57: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ackino (常勝不敗)   2018-12-28 23:34:00
南無阿彌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