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nmamtb (南無阿彌陀佛)
2019-01-08 05:02:54阿彌陀佛,末學覺得用傳統文化可以化解這個衝突。
https://youtu.be/XYd95D61pv4
穩固孝敬根基 復興傳統教育——
二〇一九日本東京首屆國學春晚世界大同 天下一家 承傳國學精神 傳遞文化自信
尊敬的主辦方與協辦方的各位領導,以及諸位嘉賓,大家好!今天,我們很歡喜能看
到大家歡聚在日本,參加這場首屆國學春晚,共同學習與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中國和日本兩個國家是兄弟之邦,是一衣帶水的關係。兩國往來的歷史長達兩千多年
,在漫長的歷史中,兩國曾經與亞洲各國人民一道,創造了輝煌的東方文明。目前發現的
兩國交往,最早的記錄是漢光武帝時期,即公元五十七年。早在春秋末年、戰國初年,就
有日本人到中國留學,學習中國文化。兩千年來,傳統文化在日本生根、發芽,一直延續
到今天,真是難得!早年我訪問日本,看到日本的鄉下還保持著中國中古時期人民的生活
狀況,人民非常淳樸,社會十分和諧,真的非常可愛!中日兩國保持良好的往來關係,對
亞太及世界的繁榮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
近年來,日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先生多次和我專門談到傳統文化的復興,我們都感到
,日本有傳統文化的根基,復興起來並不困難。中日兩國有這個共識,還要對傳統文化有
真正的認識,才能達到見和同解。
那麼傳統文化是什麼?這個古老文明,歸結起來就是兩個字:孝、敬。孝是中華文化
的根,敬是中華文化的本,孝敬具體落實在孝親尊師。
「孝」這個字是會意字,上面是「老」字,下面是「子」字。所以,「孝」這個字表
示上一代和下一代是一體。上一代還有上一代,過去無始;下一代還有下一代,未來無終
。無盡的時空,萬事萬法都是一體,這是性德的核心。
所以,東方的文明、東方的特色,用一個字來講就是「孝」。這一體的愛,不僅是東
亞傳統文化的基礎,也是印度佛法的基礎,更是世界上許多宗教文化的核心。我們現在知
道,整個人類文明的核心就是孝、就是愛,這種大愛是最美好的祝福與祈禱,力量無窮。
所以我們肯定,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屬於整個世界,屬於全人類的。
傳統文化的教育是愛的教育,愛的教育體現在哪裡?體現在心行上,就是「敬」。《
禮記》是中國傳統文化最核心的經典之一,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必讀的書,也是日本古代
的學者非常重視的典籍。這本書開篇第一句話就是「毋不敬」,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一切
恭敬,沒有不恭敬的。在這一點上,日本還保留了恭敬一切的生活傳統。在日本,人們見
面都互相鞠躬,這就是恭敬心的一個具體表現。恭敬心集中體現在哪裡?體現在尊師重道
。我們的身命得自於父母,所以我們孝親,所謂「大孝終身慕父母」;我們的慧命得自於
老師,所以要尊師,以師志為己志。
如果我們能夠將傳統愛的教育繼承下來,發揚光大,我們在日本鄉村所見到的淳樸與
和諧,一定能擴展到全世界。
如何落實傳統文化愛的教育?古代的中國和日本開創盛世的經驗,都給我們一個重要
的啟示——教學為先。家庭的美滿、社會的繁榮、國家的安定、世界的和平,都是建立在
教育的基礎上。
近年來,在日本舉辦了一些關於中國、日本優秀傳統文化的展覽,這些都是良好的社
會教育,有很好的普及作用。我們都知道,唐招提寺是日本著名的古寺,由唐代高僧鑒真
和尚建立,是足見證中日兩國宗教往來寶貴的文化遺產。日本近百年來,最重要的一位畫
家東山魁夷老先生,曾經用了十年的時間多次走訪中國,應邀為唐招提寺房間的障壁作畫
。在供奉鑒真和尚坐像的御影堂內,東山魁夷用珍貴的明朝古墨,為鑒真和尚繪製了「黃
山曉雲,揚州薰風,黃山雨過,桂林月宵」,以表達對這位唐代高僧的景仰。今年,紀念
東山魁夷誕辰一百一十週年展在日本舉辦,據悉,很多華人華僑,站在御影堂障壁畫前潸
然淚下,久久不願離去。這就是文化的力量、教育的力量,它可以穿透時空,帶給人們心
靈的洗滌。東山魁夷老先生認為,「繪畫就是祈禱,因此問題在於,多大程度上的將心神
傾注於此;而繪畫技術的高低上下其實無關緊要」。這個心得,跟章嘉大師所說的「佛法
重實質,不重形式」,有異曲同工之妙。真善美合一的藝術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色,
在當今社會仍然具有廣泛的實踐價值。
三國曹丕繼承荀子的「文以明道」的思想,提出「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
」,將文章藝術創作的價值昇華為一種文化自覺。唐朝韓愈提出「文以貫道」的思想,最
終宋朝周敦頤提出「文以載道」的神聖命題。「文以載道,美善合一」的思想,融合了儒
釋道教育的精華。任何形式的創作,都承載著倫理、道德、因果、聖賢的教化職責,而中
國歷代文人、儒釋道的聖賢,都將這種職責當作貫穿整個生命的神聖的、自覺的責任。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不僅是對作為對每一個地球公民的基本要求,也是社會分工
和社會結構之間的基本規則。沒有倫理、道德、因果的規矩,人就會無德,社會就沒有聖
賢出現,人類的文明就會走向倒退。因此,藝術、文學、科學、宗教……任何一種文化形
式,都是以倫理、道德、因果為基礎和制約。這就是文化倫理、文化道德、文化因果,最
終成就聖賢的文化、神聖的文化,創造可持續發展的人類文明。
唐代著名的畫家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開宗明義,「夫畫者,成教化,助人倫」
,極大的強調了繪畫對人類的教化功能,由此規約了藝術倫理。中國傳統的社會倫理道德
,強調個人與整體的和諧、人類與自然萬物的和諧。人倫理服不能違背社會倫理,人類利
益不能凌駕於自然之上。藝術家、文學家、科學家、教育家,都是社會精神的創造者與引
領者,他們的價值取向、道德水平,決定了整個社會的精神文明走向。很明顯,個人的價
值與自由,只有跟整個人類的利益,和天地萬物有機的結合起來,才具有真實的意義。這
種以真善美合一為價值取向的人生觀、世界觀、藝術文化科學觀,不僅在世界上獨具特色
,而且至今對整個世界仍具有其重要的指導意義。
當下,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勢頭是千百年來所未有。當科技滲透了人們的精神世界,
如果沒有清醒的認知,就會把科技當作價值取向、人文取向,本末倒置。科技可以成為藝
術、文化、宗教發展的助推器,但科技僅僅能夠作用於人們的物質世界。是什麼,千百年
來在堅守著人們的純淨精神世界?毫無疑問,是倫理、道德、因果、聖賢的教化,它讓人
們明心見性,突破科技的迷霧,擺脫欲望的枷鎖,甩開輪迴的鐵鏈,完善自我人格的認知
與提升,讓人可以像人,完成靈性的修行,推動歷史向正確的方向發展。
是時候,讓中日兩國人民重新認識中國傳統文化、東方古老文明了。只有深入學習、
研究、實踐中國傳統文化,聖賢的文明,在此基礎上充分了解了西方,及世界各國的宗教
與文化,我們才能知己知彼,古鏡今鑒,用從容不迫的心態、雍容大氣的胸襟,帶給東方
世界新的千年盛世。
我們相信,儒釋道優秀的傳統文化,在遙遠的過去,為世界人民創造了豐富的精神世
界,現在與未來,同樣可以帶領人類實現和諧與美好的夢想。這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發起高
度的文化自覺,從自身做起,學習古代聖賢經典、效法聖賢,結合時代特色,努力實現中
國夢,實現和諧世界、天下太平的大愛之夢。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