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宗義] 《宗義寶鬘略講》(15)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9-01-25 14:28:51
摘自:《宗義寶鬘略講》見悲青增格西
轉自: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佛學課
http://chienching.blogspot.com/
第五章 毗婆沙宗
一、定義
「不承認自證而主張外境實有的宣說小乘宗義者,就是毗婆沙宗(意譯為「說分別部」
)的定義。」
定義有二個部份:一、不承認自證現量,二、承認外境實有。
什麼是自證現量?以後有機會再詳述。(<心類>現量的四種分類:根現量、意現量、
自證現量、瑜伽現量)
什麼是外境實有?有部宗、經部承認外境實有,唯識宗認為無外境,有學過《唯識二
十論》就會很清楚什麼是外境實有。
外境實有很像科學家認為有最細微的單位的說法。有部宗、經部宗認為有最細微單位
稱無方分微塵,無方分微塵十分細微,無法分出方位。每個無方分微塵都是別別的,互相
不會觸碰。
會說七個無方分微塵聚集起來成為金塵,七個金塵聚集起來成為水塵,……,這樣聚
集起來會形成陽光滲透入屋內時可見的細微微塵,……,再如是聚集起來會形成度量單位
,如呎、吋等。其中陽光下可見的微塵才是可見的微塵,較其微細的都不是認知的對象。
[1]
無方分微塵無法區分出方向,但是很多無方分微塵聚集在一起就有方向,像桌子、高
山等是有方向的。對此,唯識宗就問:如果有一個無方分微塵放在中間,有六個微塵分別
從四方上下向中央的微塵靠近,這樣左邊的微塵觸碰到的位置,與右邊的微塵觸碰到的位
置,一樣還是不一樣?如果完全一樣,中間的微塵就不存在了,如果觸碰到的位置不一樣
,表示中間的微塵是有方分的。
總之,認為先有無方分微塵,無方分微塵聚合成可見的微塵,之後才被眼識看到,這
個就是外境實有的想法;認為外境空的想法即認為沒有那種單位組合起來的情況。
小乘宗義者分有部宗與經部宗,二者同樣都只承認一種無我(人無我/補特伽羅無我)
,同樣都承認自己所承認的法是實有。
其中經部宗承認自證,有部宗不承認自證,所以就從自證這一點將二者區分開來,也
就是承認自證的小乘宗義者即經部宗,不承認自證的小乘宗義者是有部宗。雖然用自證這
個特點區分二宗,但是這只是涉及自證存不存在,並沒有涉及到其他的問題。
二、派別
毗婆沙宗分為迦濕彌羅毗婆沙、日下毗婆沙、中原毗婆沙三派。
毗婆沙宗有十八派,後來甚至變成二十多派。比較廣的宗義書會列出較多的分類。[2]
三、釋名
世友阿闍黎被稱為毗婆沙師是有原因的,或是因為他根據《大毗婆沙論》來宣說宗義
,或是因為他主張過去、現在、未來三時實有。
因為是根據《大毗婆沙論》所成的宗派,所以稱為毗婆沙宗。或是因為講三時實有,
所以稱毗婆沙。
舍利子尊者等將佛經蒐集起來,有了《身足七論》,透過《身足七論》產生《大毗婆
沙論》。《大毗婆沙論》號稱是五百阿羅漢所寫。因為有很多人寫,就有了種種不同的說
法,世親菩薩造《俱舍論》將這些說法歸類,自此以後,《俱舍論》就替代了《大毗婆沙
論》。
所以剛開始的根本典籍是《身足七論》,之後是《大毗婆沙論》,接著是《俱舍論》
。之後雖然有許多《俱舍論》的注解,但都未有更大的突破。總之,因為是跟隨這些經教
的宗義者,故稱為毗婆沙宗。
三世即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屬性問題,一直是各宗派間的爭論點。
經部宗等認為,雖然現在是實在的、實有的,但是過去、未來都不實在;而有部宗認
為三世一樣實在。
在有部宗來說,水變成冰塊,再變成碎冰,針對冰塊而言,水是它的過去,而碎冰是
它的未來。又如昨天的人、今天的人,及明天的人,雖然都是人,但是前者及後者是過去
人及未來人,這三者雖有三世的差別,但同樣是人。
或如前例,水、冰塊、碎冰三者雖然有不同的相,但本質完全相同,因此三者在是否
實有上,也都完全一樣,都是實有法。
總之,有部宗認為,某法的因及它的果等三者,或可說三世的因果,只是相上有差別
,本質上並無不同。有些因果法,因與果同樣都是水的本質,有些因與果同樣都是木的本
質等。
而經部宗等並不認為水是冰塊的過去,冰塊雖然實實在在,但是其過去卻非實在,冰
塊的過去是指冰塊生而已滅之法,而非指水,因此過去及未來是常法(無為法)。
四、主張
講任何一宗時,會先講定義、這個派別的分類、這個派別名稱字面上的意思是什麼,
接下來才說主張。
主張有境方面的主張、具境方面的主張,境方面的主張如主張有外境、不主張有外境
等,具境方面的主張是講有關內心方面的問題,這些是基(或根)。
根據基法,就有某些是應斷除的、某些是應修的,這就是道的部份;談到修這些道會
有什麼果。所以這些分類歸納起來是在講基、道、果。[3]
(一)根(基)的主張
(....待續....)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