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淨空法師:《觀無量壽佛經疏鈔演義》26(上

作者: summertrees (夏天樹)   2019-02-12 17:08:27
 上面是一個大段落,從第一觀到第十二觀是屬於觀想念佛。從十三觀則是屬於觀像念
佛,這方法跟前面不一樣。我們看底下一段,二百零九面倒數第三行: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若欲至心生西方者。先當觀於一丈六像。在池水上。】
  科題裡面是「雜明佛菩薩觀,初觀丈六像」。前面所說的佛菩薩的身相都非常高大,
實在很難想像。可是觀像念佛也得要很有福報才行,如果沒有福報很難修行。如果福報很
大,自己也不要做事情,生活有人供養,家裡有個佛堂,佛堂上雕的佛菩薩形像一丈六尺
。現在在大陸上許多佛像都是一丈六尺,很高很大。佛像供養在家裡,天天看他,觀像。
可是如果離開佛堂,這個修因就斷掉了,所以要常常在佛堂觀像,那只好自己沒有工作才
能做到。所以這是說明是很大的福報,現在不但是在家人不容易,出家人也很困難,要把
一切放下,天天在念佛堂觀像,都很不容易。這是丈六金身。
  註解裡面我們念一念。「行人於前依正諸觀,雖已精修,尚未得入」,這就說雖然像
前面這種方法去修觀,觀不能成就,不能成就不能得力。「其求生之心,彌加敦督,名為
至心」,但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心非常之殷切。觀不成,但是我們很希望要生到西方
極樂世界去,那怎麼辦?不得已佛再教給我們方法,勝應身觀不成,觀劣應身,就是丈六
之身。「故令此人捨勝觀劣」,前面十二觀那都是非常殊勝,觀不成功,我們放棄,我們
觀劣應身的像。「未觀二侍前想彌陀,故云先當觀丈六也」,這一丈六的身,我們作觀就
容易的多了。「行人欲託彼土蓮池,故令觀像在池水上」,我們雖然供養佛的形像,要想
像佛的像站在七寶池寶蓮花當中。所以觀像裡面還有觀想存在,但是觀像為主,容易修成
。「應知勝身,既心作心是,豈今丈六,非作是耶,圓人作為,皆了唯心。」由此可知,
無論是觀勝應,或者觀劣應身,都不能夠捨棄這個原則,是心是、是心作。下面這個字我
不說,因為它涵蓋一切萬法,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心作菩薩,是心是菩薩。心作、心
是涵蓋世出世間一切萬法,十法界依正莊嚴都離不開這個原則。再看經文。
  【如先所說無量壽佛身量無邊。非是凡夫心力所及。】
  前面所說,佛知道,很清楚,尤其是末世凡夫決定觀不成的。不要說佛的身相,連日
觀、水觀我們都沒有辦法成就。
  【然彼如來宿願力故。有憶想者。必得成就。】
  念佛法門實在講全憑三寶神力加持,特別是阿彌陀佛願力不可思議,一定加持我們。
我們的心願愈是清淨、愈是懇切,佛力加持力量愈是明顯。同修總要曉得,這是我們一條
生路,是我們唯一的希望。六道是死路,六道裡面的事情一定要放下。六道什麼些事情?
種種見解、種種妄想、種種分別執著、貪瞋痴慢,全是六道的事情,這要捨棄。不捨棄,
那你修什麼?修六道。學佛的人,實在講表面上在學佛,真正在修六道的很多。怎麼很多
?在佛門裡面嫉妒障礙、是非人我,口裡念佛,心裡還搞這個。那是什麼?在佛門裡頭修
六道輪迴,在修三惡道。我們看到別人有這個,不要去理他,自己決定不能起這個意念。
  今天早上有幾個同修講到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普賢十願早晚課天天念,「一者禮敬
諸佛,二者稱讚如來」,天天念。什麼叫順?恆順眾生,眾生,凡是眾緣和合而生的相都
叫眾生。一切人是眾生,一切物事也是眾生,桌椅板凳也都是眾生,沒有一樣不是眾生,
都是眾緣和合而生的。怎麼樣隨順?在一切眾生,換句話說,一切人事、一切物質環境,
不管是善人惡人、好人壞人,境界順境、逆境,我們都不起心都不動念,這叫恆順。起心
動念還順什麼?在一切眾生裡頭恆順自性。自性裡頭,六祖講得好,「本來無一物,何處
惹塵埃」,在本來無一物,恆順自性,一切眾生裡頭恆順自性、恆順物性。不起心、不動
念就是順,起心動念就不順了,這個是要知道的。
  隨喜是成人之美,看到人家這樁事情,於眾生有利益、於社會有利益,我們盡心盡力
去幫助他、成全他。成全怎麼叫隨喜?成全而不居功,就是隨喜。不要名、不要利、不要
功德,盡心盡力幫助他,這叫隨喜。如果這裡面有名利,又要爭好處,那就不叫隨喜。隨
喜是完全義務,盡義務不求權利,這才叫隨喜。所以,菩薩修學這個綱目,就是科目裡面
真正的含義,我們要搞不清楚,往往全都修錯了。我們看末後這一段。
  【但想佛像。得無量福。況復觀佛具足身相。】
  這是我們塑一尊佛像,或者是彩畫的佛像都一樣。可是有些佛像,特別是像我們現在
所印的,塑的也一樣,那個像畫的很小,小的佛像隨身帶方便。但是我們面對佛像觀想,
要想那個佛像很大,像真人一樣,一丈六尺,想到我們在佛像面前很小,要這樣子想法。
不要想我們很大,佛像一點點大,這個觀想就錯誤。所以,像小一點沒有關係,總是想的
時候我們人在佛像面前只有佛像一半,只有佛像一半高大,佛比我們大一倍,要常常做這
樣的觀想。禮拜諸佛也要像這樣想法,這樣就很如法。
  再看下面一段文,二百一十一面頂格的。
  【阿彌陀佛神通如意。於十方國。變現自在。或現大身。滿虛空中。或現小身。丈六
八尺。】
  現丈六身、現八尺身,現八尺身就跟普通人身完全一樣。
  【所現之形。皆真金色。圓光化佛。及寶蓮華。如上所說。】
  這一段科題是「拂去眾疑」,註解裡面有。因為我們看到佛像,有大的佛像、有小的
佛像,到底我們觀大像好,還是觀小像好?給諸位說大小都一樣。知道佛示現的相是「隨
眾生心,應所知量」,佛所現的身相能大能小。大也是法界,小也是法界,只要我們以至
誠恭敬心來觀想,這就正確,所得的利益決定是相同的。
  再看二百一十二面,看經文。
  【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於一切處。身同眾生。】
  菩薩,因為示現的是與眾生同學的身分,像《無量壽經》上所說,「為諸庶類作不請
之友」,所以他一定要跟眾生現同類身,身相跟眾生相同。
  【但觀手相。】
  這個『手』字可能是個錯字,註解裡註得很清楚,這個「首」是頭部,是這個「首」
,頭首之首,不是手足的手。因為看頭部的面像,我們就認識哪是觀世音,哪是大勢至,
就能看得清楚。
  【知是觀世音。知是大勢至。】
  從手上看我們看不出來,大勢至菩薩跟觀音菩薩手是一樣的,但是頭上就不一樣了。
  【此二菩薩。助阿彌陀佛。普化一切。是為雜想觀。名第十三觀。】
  註解裡面講得很好。「觀音冠中立佛,勢至髻上寶瓶,以此為別,若首作手,不是譯
人失意,或是抄錄之誤。」這裡可能是經文,決定不會說翻譯的人翻錯,不可能,可能是
後來抄寫的人抄錯。抄錯之後,後人不敢改,還要保持原狀,只能在註解上把它加以說明
。這是對經典的尊重,不能隨意改進,雖然發現錯誤也不能改。觀像我們就介紹到此地,
第十三觀是觀像念佛。下面我們再看第十四觀,十四觀是觀三輩往生。二百一十七面第二
行。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上品上生者。】
  先說修因,這個就很重要了,這段很重要。
  【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
。三者迴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
  這是佛在本經裡面跟我們講的菩提心,菩提心就是這三心。這個三心是一個心,一個
心,怎麼說三個心?『至誠心』是心之體,後面兩種是「至誠心」起的作用,所以說是有
體有用。實在講,佛家講的菩提心,儒家也發菩提心。儒家講誠意、正心,誠意就是我們
此地講的至誠心;正心,儒家是把深心跟迴向發願心合起來,正心。正心就是誠意的作用
。所以儒家也講體、用,跟佛法講的無二無別。前面曾經跟諸位同修報告過,佛法到中國
,小乘經論雖然翻的那麼完全,我們中國人不要它,那就是以儒家、道家取而代之。儒家
思想、修學境界絕對不在小乘之下,他的思想、心量尤其是接近大乘,所以用儒來入佛,
比小乘進入大乘確實有它的方便處。這就是勸告同修們,「四書」不可以不讀。我們最近
印的有一本中英文對照的「四書」,剛剛送來了一百本。我們印一千本,就是二百本是穿
線裝的,不裝訂的,活頁的,這個書準備送到國外,我們要勸外國人念「四書」。活頁的
,人多了,拆開來可以影印做講義用,方便,不要去拆書。另外八百本我們是裝訂成冊的
,這二百本是活頁的。
  我們勸外國人念「四書」,勸外國人念孔子的書。將來外國人都念了,我們不念,外
國人來做我們的老師,我們要跟他學,這很慚愧。這些東西我在外國曾經嘗試了一下,外
國人喜歡,一聽說,聞所未聞,非常歡喜,樂意接受,可見得就是沒有人去教他,沒有材
料供給他。所以我們現在供給他材料,想方法去幫助他。這是發菩提心。
  「至誠心」簡單的講就是真誠,真誠就是真心。真誠有沒有一個標準?曾國藩先生在
讀書筆記裡面,對這個「誠」他下了一個定義,就是下了一個註解,「一念不生是謂誠」
,這個註解下的很正確,跟佛法講的相應。心裡面沒有一個妄念,這才叫誠心,有妄念就
不誠。你們念《了凡四訓》,《了凡四訓》註解裡講畫符,念咒也是如此。畫符,符為什
麼會靈?要用誠心畫。畫這一道符,裡面起一個妄念,這道符就不靈了。所以畫符的人,
他畫符平常要練,練得很熟。很熟的時候,他一筆一點下去之後,一道符畫完成,心裡頭
不起一個妄想,這道符就靈。念咒也是如此,所以咒愈長愈不容易念。你說楞嚴咒那麼長
,從頭到尾裡面打了好多個妄頭,這個楞嚴咒還靈嗎?不靈。大悲咒很長,你們念一遍,
裡面有沒有一個妄想?有一個妄想,這個咒就不靈了。誠則靈,不容易。一句阿彌陀佛好
念,「阿彌陀佛」這裡頭沒有妄想,這靈。所以古人說念經不如念咒,為什麼?經太長,
一部經那麼長,裡頭沒有一個妄念,難,太難了,不如念咒,咒短。念咒不如念佛,佛號
更短,比咒語短的多,道理就在此地。所以,動一個妄念就不靈了。這是真誠。
  『深心』就是自受用,深心就是清淨心、平等心,是屬於自受用。好善、好德,善德
之極就是清淨平等。『迴向發願心』就是大慈悲心,利益眾生。所以第三是我們真誠為他
受用,他受用是大慈大悲。我們自己有一絲毫的善,我們自己不願意享受,希望把這個善
的果實讓一切眾生來享受。迴向發願,發願普度一切眾生,這是在《起信論》裡面稱為大
悲心。《起信論》裡面的三心是直心、深心、大悲心,直心就是至誠心,深心是相同的,
大悲心就是此地講的迴向發願心。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能不發心,不發菩提心是決定不能
往生的。
  【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何等為三。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
等經典。三者修行六念。迴向發願。願生彼國。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第二種實在講就是前面所說的三福,淨業正因。可見得《觀經》裡面這個幾段文字是
非常重要,一定要牢牢的記住,三福,跟此地講的菩提心。菩提心實在是不容易,在蕅益
大師《彌陀經要解》裡面,他老人家告訴我們,他說真正發願求生西方淨土,這個願心就
是無上菩提心。這是古人沒說過的,我們在古來典籍當中,的確這個說法蕅益大師是頭一
個人。想一想他這個話對不對?真對!你把這個經這段文字,這是至誠心、深心、迴向發
願心,一比照,他講的話一點都不錯,真正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三心就具足了。已經
發了自己不曉得,不知道三心圓發,所以他老人家這句話說得好。我們自己要真心求生,
不是假心假意,真心求生,這一念心是具足圓滿的大菩提心。本經也說一日到七日,與《
彌陀經》、《無量壽經》都是同一個說法。由此可知,這個法門是頓教、是頓超。
==
種種見解、種種妄想、種種分別執著、貪瞋痴慢,全是六道的事情,這要捨棄。
不捨棄,那你修什麼?修六道。
學佛的人,實在講表面上在學佛,真正在修六道的很多。
怎麼很多?在佛門裡面嫉妒障礙、是非人我,口裡念佛,心裡還搞這個。
那是什麼?在佛門裡頭修六道輪迴,在修三惡道。
我們看到別人有這個,不要去理他,自己決定不能起這個意念。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9-02-12 17:24:00
阿彌陀佛!
作者: s8402019 (黑影)   2019-02-12 18:03: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kissung (天堂鴉)   2019-02-12 19:38: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ackino (常勝不敗)   2019-02-12 23:15:00
南無阿彌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