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中總會提到一句話,叫萬事隨緣。那麼在佛學裡,什麼是隨緣呢?就是凡事做一件事
情,你能做到的都做到了,內心就不要再去求什麼了,結果如何,一切由天去決定,按照
現在的說法,就是注重過程,不問結果,盡人事,聽天命。所謂緣生緣滅,一切都只是空
鏡而已。凡事不要去苛求什麼,因為你苛求了,到頭來也是鏡花水月一場空。既然如此,
反倒不如放下一切心結,真正地隨緣面對。用隨緣的態度去調劑內心,你能夠品味到,很
多聚散離合、成敗得失,不過是人生中的一頁,輕輕翻過它,你就會發現自己的心會變得
更加寬廣,你的人生也會因此多了許多的快樂。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是而已。
用佛心去看世界,你會發現世界原本很美好,你的一切的煩惱都只不過來源於內心的妄念
罷了。當你放下一切,自然地面對它,不強求,不妄想,你的心情就會變得坦然安逸,你
的生活也會變得自由自在。用佛心去看世界,虔誠地對待你周遭的人和物,你會因為他人
的快樂而平添了更多的快樂,你的人生也會因此散發出更多的光芒。
你怎樣看自己,決定了別人如何看你,佛說,修持我們的內心,一是要讓它脫離無妄,二
是要借它看清自己,你的內心對自己的了解是最深刻的,所以與其相信別人眼中的自己,
倒不如跟隨自己的內心,去尋找真實的自己。
放開懷抱去接受他人。有這樣一句話:「當你抱緊雙臂的時候,你的懷中什麼都不會擁有
;張開你的懷抱,你就能夠擁有全世界。」人生就像一個口袋,如果你紮緊袋口,那麼很
顯然,你難以往裡面放入任何東西。只有打開這個袋子,你才能夠將更多的東西裝入其中
。與他人一起攜手並肩面對生活,遠比你自己獨自去面對生活好得多。你應當永遠記住這
句話:當你抓起一把泥沙砸向別人的時候,首先弄髒的是你的手;而當你送別人玫瑰的時
候,你的手上卻會留下余香。
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錯誤的觀念。我們的內心就像是一根枝蔓纏繞的樹,這些枝蔓阻止了我
們內心的清凈。我們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把這些枝蔓去掉,從而達到空的境界。世界上沒
有完美無缺的人,錯誤總是難免的,所以,正信的佛學者,將自己的那些錯誤觀念從內心
剔除出去,這樣才能從修行中贏得收穫,獲得更多內心中的幸福。
佛學教人們解脫,就是凡事不要過於計較,已經過去的東西,不要放在心上,讓自己的心
靈保持清凈。當你的心一片澄明,外來的任何東西都不能干擾的時候,你也就真正達到了
解脫的境界。學會放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所謂的超脫,其實就是自我的放下,堅持自我
的觀念,也就是說明你的內心有著一份執著。而懂得放下這份執著,你才能夠看得更加廣
闊,獲得更多的快樂。
要奉獻,不要求回報,你才能夠真正快樂。很多人並不吝於奉獻,但是奉獻之後,依舊得
不到快樂,就是因為他們沒有放開,沒有拋棄「我」的觀念,他們的奉獻,有著明確的目
的性,希望通過奉獻來獲得些什麼。自然而然,受到這樣想法的影響,他們也就無法真正
在內心得到滿足。不圖回報地奉獻,才能獲得最純真的喜悅。
萬般煩惱皆因心動。六祖慧能說:「斷欲去愛,橫超三界。」紅塵看破了,不過是浮沉;
美麗看破了,不過是軀殼;生命看破了,不過是無常;愛情看破了,不過是聚散。慾望毫
無止境,單純地受慾望的驅使而做事,只會讓你難以自拔,所以佛家教人斷欲,要放棄那
些不必要的慾望。擁有無盡的慾望並不能讓你獲得幸福,只會讓你在貪得無厭的心態中漸
漸迷失本性。
人之所以痛苦,在於追求錯誤的東西。就是說,我們很多的欲求其實是多餘的,追求本身
就是一件錯誤的事情,這樣我們自然會感到痛苦。因為錯誤,所以你沒有辦法得到,因為
你得不到,所以痛苦。這種痛苦其實歸根結底是因為你的妄求。所以,你要擺脫人生的痛
苦,首先就要放棄那些錯誤的需求。什麼樣的需求是錯誤的?很簡單,不是你現下必需的
,短期之內不可能實現的,這樣的需求就是錯誤的。當你因為擁有了一些東西而變得痛苦
時,你最好的選擇,就是即刻將它放下,真正地思考自己究竟需要什麼樣的東西。你要擺
脫人生的痛苦,首先就要學會放棄那些錯誤的需求。
不要怨天尤人,痛苦是因為你沒有看開。在佛家看來,怨天尤人,就是心魔作祟。換句話
說,是因為你自己沒有看透徹。世上的事情,本來就不是你所能夠掌控的。如果始終抱持
著一種怨天尤人的態度,認為老天或者別人對不起自己,這只能說明自己的修行不夠,對
於現實沒有足夠清醒的認識。與其抱怨別人,不如先做好自己。
佛教中有一句話,叫做「因果循環,報應不爽」。在佛家看來,萬事都有其因由,因由是
善的,果報必然是善的;因由是惡的,果報也必然是惡的。《易經》也曾告訴我們:「天
下的事,沒有突變的,只有我們智慧不及的時候,才會看到某件事是突變的,其實早就有
一個前因潛伏在那裡。」
懂得做人,才能夠真正接近佛法。佛法的本意,就是教給人應該如何做人,如何讓自己生
活得更加快樂,如何通過自己的修持,讓眾生更加幸福。世界上最難的學問就是做人,一
個人無論有多大的能力、多高的文憑、多深的背景,如果不能夠學習如何做人,那麼他很
難成功。佛說一切眾生皆是我子,如此說來,我們和大千世界中的其他人都有著密切的關
係。如果不能夠懂得如何和社會上的其他人交往,僅僅靠個體的力量是無法贏得成功的。
佛家教導人,做人要緊隨自己的內心,不要受到外在環境的攪擾。當你能夠不被環境的紛
擾所打動,真正地六根清凈,自然也就獲得了超脫。環境是隨時在變化的,但是只要你的
心不發生變化,保持原先的清凈狀態,那麼一切就相當於沒有變化。如果環境發生了變化
,你的心就隨著環境流轉,始終處在一種動的狀態,那麼你如何能夠脫離環境的束縛,真
正達到一種清凈的境界呢?「境隨心轉」,一切外在的環境是好是壞,在於你自己如何看
待。
「是非憎愛世偏多,仔細思量奈我何。寬卻肚皮常忍辱,放開泱日暗消磨。若逢知己須依
分,縱遇冤家也共和。要使此心無掛礙,自然證得六波羅。」這段佛偈,傳說是五代時期
著名的布袋和尚所寫。其中的意思,就是教人要心無掛礙,寬容為懷,不要與人計較。世
界上沒有完美的人,不能寬容他人的過錯,那麼只能在現實中折磨自己,痛苦地生活。只
有寬容待人,才能夠真正地獲得心靈的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