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地道] 《地道建立》 (102)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9-04-20 10:42:33
....接續 #1SjxnLPf 《地道建立》(101)
摘自:《地道建立》(2010年講授)
卻佩格西 講授/廖本聖老師 翻譯/釋見諦法師 編輯
5. 復習
說明大乘見道轉移到大乘修道的內容之前,先回答學員提出的問題。
《現觀莊嚴論》第一品當中書首禮讚的部分「求寂聲聞由遍智,引導令趣最寂滅,諸
樂饒益眾生者,道智令成世間利。」
這四句提到菩薩不能捨棄小乘道,連一切智屬於小乘的智也不能捨棄,即身為菩薩必
須了解一切的道(菩薩的道種智,道種智必須了解三乘一切的道),所以菩薩不能捨棄小乘
道,不僅要了解小乘道,還要在此基礎上多修以慈悲為主的菩提心、六度、四攝等。
在第一品就引經來說明這一點,但是到了第五品卻又說小乘的道、果、善知識、經典
是所斷(退還),這要怎麼理解呢?要如何去了解第五品與第一品並不相違?這是學《現觀
》必須要了解的,因為第一品說小乘道是要修的,第五品又說小乘道果又是所捨,表面上
看起來是相牴觸、衝突,要怎麼了解它們並沒有衝突,這是在了解這二品的時候要注意的。
對於第一品書首禮讚與第五品所講,這二部分表面看起來相違,其實是不相違。這二
種講法都有其依據,如何去匯通這二種講法?如何把這二種看似相違的講法匯通而理解它
是不相違呢?
首先,第一品當中提到所有的道,不論大乘道、小乘道都要修,這裡的小乘道主要是
指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是共大小乘的。三十七道品就是四念住、四正斷(四正勤)、四
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合起來是三十七,稱為三十七菩提分或三十七道品。
這部分小乘道要修,大乘道也要修,而且大乘菩薩不僅要修這個,在此基礎上還要修
以慈悲為主的菩提心、六度、四攝法等菩薩行。這是在第一品書首禮讚中特別提到,三十
七道品共大小乘的道,大乘也要修,而且三十七道品當中,包含小乘道裡面的補特伽羅無
我(補特伽羅獨立之實質有我空)、細品的無常、四聖諦,這些都是菩薩要修,不能捨棄的。
三十七道品的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是屬於小乘資糧道,五根、五力是屬於小乘的
加行道,七覺支是屬於小乘的見道,八正道(八聖道)是屬於小乘的修道。這些內容對於
菩薩來講也是要了解、要修的,不是所要斷的。
到了第五品,同樣這些內容,為什麼變成所斷呢?主要是因為小乘行者的心態是為了
自己求解脫、為了自己得到寂滅(解脫)安樂而去修三十七道品,這樣的心態是所斷。又
,開示行者修這些是為求自己解脫的經典也是要斷的,這樣去解釋的善知識也是所斷。
所以,第五品所斷的原因主要是針對,假設修三十七道品的目的是為了自己求解脫,
這個三十七道品或是開示此四道為求自己解脫的經典,以及這樣去解釋經典的善知識都變
成所斷。所斷的理由就是,如果這些都是為了自己得到寂滅樂、得到解脫,即使修三十七
道品也是變成所斷。
如果把第一品、第五品二個的意思合起來看,要說明的是,一位菩薩還是要修三十七
道品,但是修此三十七道品的心態不是為了自己求解脫、求得寂滅樂,這二品合起來要表
達的是這個意思(菩薩要修三十七道品等,但不是為了只求自己的解脫,而是為了利益一
切有情欲求證佛果而修,即大小乘的發心不同,都有修三十七道品,但發心不同)。[1]
所以當我們看到某些經典說菩薩應修小乘道,某些經典又說菩薩應捨棄小乘道,這二
者表面上看起來相違,但是當我們依前所述去觀察、探究之後,會發現其實這二種講法並
不相違。意即一位菩薩要修小乘道,但是他的心態並不是為了自己求解脫而去修小乘道。
如果是以自求解脫、自求寂滅樂的心態攝持而去修小乘道或修三十七菩提分法,就是所斷
、退還、所捨。
這種情況其實很明顯,如小乘行者去供養、布施,或透過身語去累積福德資糧等,大
乘行者不會捨棄這個,他不會因為小乘這樣做而他是大乘就不做了,大乘行者也會去對眾
生行布施,也會透過身語去累積福德資糧,他們一樣會這樣做,差別在哪裡呢?在於動機。
大乘行者不能有小乘在行供養、布施、及透過身語去累積福德資糧的動機,因為小乘
行者的動機是自求解脫輪迴,所以大乘行者一樣會行供養,也會去布施,也會透過身語去
累積福德資糧,但是他的動機卻不是為求自己解脫輪迴,而是為利眾生願成佛,他是以這
樣的動機來行供養、布施、累積福德資糧,這是主要的差別。
雖然小乘累積福德資糧的方式大乘行者也要做,但是要捨棄小乘行者的心態。同樣的
,「9個轉趣所取分別」,此「轉趣」有9個,就類似「9個退還」一樣,但是轉趣的所緣
是指大乘,即大乘的道、果,大乘的善知識,大乘的經典,如果排序就是(1)略說大乘
經典、(2)廣說大乘經典、(3)大乘資糧道、(4)大乘加行道、(5)大乘見道、(6
)大乘修道、(7)大乘無學道、(8)大乘的善知識、(9)大乘完全圓滿的道。如果把
這 9 個執為所修(轉趣)進一步執為實有就是實執,就變成見所斷所知障。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