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BETA B10, No.0067《菩提道次第廣論》卷第十五〈奢摩他〉
: http://tripitaka.cbeta.org/B10n0067
: 第三、住所緣後應如何修。分二:一、有沉掉時應如何修;二、離沉掉時應如何修。
: 初又分二:一、修習對治不知沉掉;二、修習知已為斷彼故對治不勤功用。初又分二:一
: 、抉擇沉掉之相;二、於正修時生覺沉掉正知之方便。今初
───────────────────────────────────────
摘自:《菩提道次第廣論》<奢摩他>章講記 法音法師
【《修次中編》云:「若時如盲,或如有人趣入闇室,或如閉目,其心不能明見所緣
,應知爾時已成沉沒。」未見餘論明說沉相。】
關於沉沒,《修次中篇》說,若干時候,1.或像目盲者,不能明見所緣。2.或像人突
然進人暗室,不能明見所緣。3.或像閉起眼睛,不能明見所緣。
一旦有了沉沒,心就不能明見或有力明見所緣,要知道那時沉沒已出現了。關於沉沒
的性相,其他的大論典,並沒有廣大地說明。
【沉沒有二,謂善與無記。昏是不善或有覆無記,唯是癡分。】
沉沒有二種,一是善性的沉沒,一是無記性的沉沒。昏沉則是惡性,或有覆無記,屬
於愚癡的一分所攝。
【諸大經論皆說除遣沉沒,思佛像等諸可欣境及修光明相策舉其心,故心闇境晦及心
力低劣,皆應滅除。雙具所緣明顯與策舉之力,唯境明顯及唯心澄清非為完足。】
許多經論說,除遣沉沒的障礙,必須思惟作意佛像等清淨所緣境,「可欣」為可喜可
愛的所緣境如佛像,或修光明想,如觀想日光,月光,佛光,修可悅愛境,修功德相,修
光明想,令心向上提策。
由太內攝而往上提策,心相原來好像入於闇晦之境,及原來心力心相放緩低劣,沒有
力量,這時候修光明相等,可以對治及滅除。
因為心相往上提策,「雙具所緣」那時定心既具明顯、明分,於所緣境的執持方式具
策舉之力、有提策的心力。二者(明分及執持之力)都有。單對所緣境具明顯,或單單有境
的能緣心具有澄清是不夠的,不能滿足(不能獲得正式具足定義的定心)。
【掉舉易了,唯沉沒相諸大經論多未明說故難了知,然極重要,以易於彼誤為無過三
摩地故,應如《修次》所說從修驗上細心觀察而求認識。】
掉舉是惡性的,為貪分所攝,其行相及其障礙容易明了,容易認識察覺。沉沒是善性
或無記性,不易察覺。沉沒的行相,諸大經論典都沒明說,因此不易察覺或認識。縱然如
此,它很重要,因為心中具有沉沒障礙,很容易被誤會為沒有過失的三摩地,或被誤會為
已得到清淨的止。其實是以沉沒為止,實際上根本未得止。
因此應如修次諸篇所說,從有經驗的師長的教授,結合自心續,結合修行經驗,細心
觀察推求區分三品的沉沒。
總之,依於正念安住,正知察覺,審細觀察修習不具過失的三摩地之理,極為重要。
依正知察覺修定得止的障礙 — 沉沒,以上講的沉沒之義。
這堂課的要點是,一)為何初業者修時之量以時短數多為宜?二)應知治標如何行持
,治本如何行持。三)何謂掉舉的體性?四)掉舉有那三種(或四種)差別?五)生起沉
沒之因有那三種?六)何謂散亂?七)何謂流散?八)何謂昏沉與沉沒(二者的差別)?九
)粗分、中分、細分的掉舉為何?十)粗分、中分、細分的沉沒為何?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