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續 #1T2kj5oU《地道建立》(115)
摘自:《地道建立》2010年 卻佩格西 講授/廖本聖老師 翻譯/釋見諦法師 編輯
(修道後得智)若予以區分,有:從第二地至第十地的9個修道後得智。
佛智所有的後得智也是根本定智,或說凡是(佛果)後得智必然是根本定智,或反過來
說(佛果)根本定智必然是後得智。(佛果無上菩提獲得一切種智,一切種智的佛智,屬於
根本智與後得智二者本質同一返體各異的智慧,這樣的心識覺知,唯佛才有的正等覺。)
對佛來講這二智(根本智與後得智)是同義的(相互周遍),即佛的眼識不僅能看到色法
也可以看到空性,照理說空性應該是第六意識才有辦法了解,但是佛的眼識也可以看到空
性,甚至還可以看到一切法上的空性,即祂在看色的同時又可以看到一切法的空性,這在
我們來講很難想像,但仔細去想好像也有可能,雖然有可能但還是會伴隨很多的疑惑。
反觀我們,為什麼我們的眼識只能看色而不能聽聲?耳識只能聽聲而不能看色?因為
我們產生眼識有其不共的增上緣眼根,耳識要有不共的增上緣耳根,不僅如此,還有我們
的二障(煩惱障與所知障)未斷除。
而以佛來講,祂的二障(煩惱障與所知障)已經完全斷除,即那些障礙祂眼識聽到聲
音的障礙完全斷除,這樣去思惟,好像會覺得佛的眼識不僅認識色也可以聽聲音,因為祂
在三大阿僧衹劫已經累積了圓滿福智二資糧,該斷除的障全部斷除了。
我們雖然覺得有可能,但是還會有些懷疑的地方,如祂的身識可以觸及到所有的所觸
境,這到底是怎麼回事?這種情況對我們來講雖然不可思議,但是好像又說得通,又好像
有些懷疑。但是如果從祂的功德已經完全圓滿或障礙已經完全去除這點來講(佛果位圓滿
究竟的斷證功德),似乎這樣的情況好像又不是不可能。
佛有能力在緣空性的根本定的同時,又毫不費力、任運的為所化機宣說佛法,這種情
況即使是修證很高的大乘修道的行者(即使是十地菩薩)還是做不到。
大乘修道的行者如果要現觀空性就只能處在根本定當中,此時就沒辦法同時為有情說
法,如果要為有情說法就必須出定,一旦出定了又沒有辦法現觀空性。
只有佛才有這個能力,在現觀空性的同時又為所化機說法,但是佛在為一般所化機示
現的時候,並不會示現這樣的能力,祂會示現某些情況是入定,某些情況是出定。
如在《般若心經》當中,佛先入定,然後加持舍利弗、觀自在菩薩,由舍利弗提問,
觀自在回答。他們問答的過程,佛都在入定的狀態加持他們二位,等他們問答結束後,佛
才從根本定出定說你們講得很好,看起來好像會有出定、入定的狀態,其實這是一種示現
。實際上,佛無時無刻都是在根本定,無時無刻都是在後得位。
大乘修道位的行者當他入現觀空性的根本定,前五根識都是停止的,此時他的菩提心
、悲心、六度,都不起現行,但卻是有的(潛伏的、隨眠的有),而前五根識是停止的就
如睡眠一樣。
再回過頭看《心經》所講的情況,佛在入定當中如果祂聽不到舍利弗及觀自在菩薩二
者的問答,祂如何在出定之後說你們談得很好,可見祂跟大乘修道者有不共的地方,即祂
在入定當中,耳識還是在作用,如果是大乘修道位的行者入根本定,耳識就不起作用。從
這裡可看出一些端倪,佛有不共於大乘修道者的地方。
對佛教徒來講,我們說佛非常重要,佛的功德非常圓滿;反觀外道徒也會說他們的導
師非常重要,功德圓滿。
但只是這樣顯不出佛與外道導師的優劣在什麼地方?所以身為一個佛教徒,應該去觀
察佛所開示的經典或佛語,從當中去看出佛比其他外道的導師殊勝的地方在哪裡?
不斷去思惟觀察,可以看出佛的確有不共於其他導師殊勝的地方,而不只是因為我們
是佛教徒,所以聽到我們的導師佛是有功德的就相信,而是經過我們去觀察思惟佛所開示
的經典,當思惟到某一天你覺得佛這樣的功德的確是有可能的時候,此時對於佛的信賴,
或對於佛真的具有這樣的功德的信心就會非常堅定,不再是人云亦云。
(3)「不是『根本定智』及『後得智』二者的任何一個的大乘修道」
就是大乘修道根本定者心續當中的「大悲心」、「菩提心」等等(包含六度的前四度
、出離心、慈心等),此時因為在根本定的狀態,所以這些都是不起現行,因此都歸到既
不是『根本定智』及『後得智』其中之一的大乘修道。
還有另外一個情況是倒過來的:以及修道後得位者心續中「現觀『空性』的覺知」及
「現觀『〔細品補特伽羅〕無我』的覺知」等等(含現觀二空的覺知)。這些在後得位的
行者來講也是有的,只是不起現行。
只要是不起現行就不會是根本定智也不會是後得智,而是不屬於這二者的任何一個的
大乘修道,所以是既不是『根本定智』及『後得智』任何一個的大乘修道。
在根本定的狀態當中,不論是現觀空性(無諦實成立之空性、無自性成立之空性),
現觀補特伽羅無我(無補特伽羅能獨立實體有我),現觀二空(無能取所取異體),這時
累積的都是智慧資糧。
到了後得位的時候累積的是福德資糧,但也有少分的智慧資糧。這些少分的智慧資糧
是怎麼安立呢?佛的後得位也有辦法現觀二空(能取所取異體空)、無我(補特伽羅能獨
立之實體有我空)、空性(諦實成立空),但如果是未成佛之前的有學道的行者,在後得
位的時候就沒有辦法現觀空性、無我、二空,但他還是有辦法累積智慧資糧。
此時(未成佛之前的後得位)累積的智慧資糧主要是透過義總(義共相)的方式了解
空性、補特伽羅無我、二空的比量,這種比量也是屬於智慧資糧,但這是在後得位當中屬
於比較少分的,主要是累積福德資糧。
以大乘修道位來講,總共會有10個無間道、9個解脫道、9個後得智。
即除了1.大乘修道無間道、2.大乘修道解脫道、3.大乘修道的後得智之外,還有4.既
不是根本定智也不是後得智的大乘修道。這四類就一位補特伽羅的修行來講,產生的次序
是如何呢?接著就要談這部分。
從初地一直到第十地的道路必須要能接得上佛地,這個內容需要一點時間說明。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