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頓漸二教
「二教。以上判教雖有不同,但頓漸二教,諸家同攝」。對於頓漸大家都承認,都認
為世尊的教學有這兩種存在。頓是頓超,對上上根人;上中下三根都算是漸次提升。頓是
指頓悟,沒有階級,一聞千悟,一下他就徹底了,就明心見性,這就是上上根人。「天臺
、賢首兩家,亦皆以漸頓而分四教、五教」,四教裡頭有頓,五教裡頭也有頓。「《五教
章》云」,賢首的,「或分為二,所謂漸頓。以始終二教」,大乘始教一直到大乘終教,
都是屬於漸,「所有解行,並在言說,階位次第,因果相乘,從微至著,通名為漸」。頓
教是「言說頓絕,理性頓顯,解行頓成,一念不生即是佛」,沒有階級,這個叫頓教。
宗門裡面屬於頓教,它沒有漸教,頓悟的人沒有開悟之前也是迷惑顛倒,突然遇到緣
,不定什麼緣,豁然開悟。但是這個頓悟的基礎不能說沒有,不是偶然的。跟淨宗往生一
樣,佛說都是過去生中供養無量諸佛如來,這一生當中又遇到,冥冥當中得到諸佛如來的
加持,你真正能信,真正發願,老實念佛,真求生淨土。學淨土的人,有人一遇到他就相
信,就不懷疑,有些人要經長時間調教,慢慢明白、接受。每個人都不一樣,緣不相同。
二、淨宗是頓教
頓,言說頓絕。佛門說「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就是這意思。言說頓絕,在這個時
候豁然理性頓顯,這就是明心見性,所謂剎那之間。我們現在知道二千一百兆分之一秒,
這叫一念。這一念理性頓顯,豁然開悟,這一開悟什麼都知道,解行頓成。「言說頓絕,
理性頓顯,解行頓成,一念不生」,這就成佛了,這叫頓。
「我國隋代慧遠師」,史上稱小慧遠,他有《無量壽經義疏》,「判本經曰:今此經
者,二藏之中,菩薩藏收。為根熟人頓教法輪」,淨宗是頓教。「云何知頓」,怎麼知道
它是頓教?「此經正為凡夫人中,厭畏生死,求正定者,教令發心,生於淨土。不從小大
,故知是頓。」不經過小乘、大乘這些次第,一生就往生了,而且往生快,總不出三年。
只要念到沒有雜念、沒有妄想了,一天到晚心裡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其他都
打掃乾淨了,這叫功夫成片。一心專注在佛號上,在想極樂世界上,把其他的念頭暫時終
止,壓下去了。這是每個人都能做得到,三年足夠了。西方極樂世界一定要非常熟悉,你
對它才真的產生嚮往,恨不得馬上就去,有這樣的熱愛極樂世界,熱愛阿彌陀佛。所以功
夫成片就行,就能感動佛來現身,來送消息給你,或者是夢中,或者是定中。
「明大佑法師判小本,漸頓分之,此屬頓教」,大佑師肯定《阿彌陀經》屬於頓教。
「我國諸師判本經大小二本,多同此說」。「故知本經在頓漸二教中,為頓教所攝。」具
足信願持名,這就是淨宗頓教的根性。
三、本經實屬圓教
「若依五教」,賢首的五教。「古今中外淨宗大德,莫不以本經實屬圓教也。蕅益指
出,天台純圓,賢首全圓」,法華純圓,華嚴全圓,「其祕髓與奧藏,皆不出此大經之外
。」大經是《無量壽經》。念老註解,「以上乃就頓漸二教而判。若依賢首小、始、終、
頓、圓五教,以判本經教相」,「古今中外淨宗諸大德,雖因機緣不同」,每個人的根機
不同,緣分不同,所以判教也不完全相同,「而稍異其辭,而其實旨」,真實的旨趣,「
莫不以本經不但實屬圓頓教」,不但真正屬於圓頓,「且為頓中之頓,圓中之圓也。」達
到究竟圓滿,純頓、純圓。煩惱障重的人選《阿彌陀經》,所知障重的人選《無量壽經》
,這就是根性不一樣。煩惱重著重在定,定能幫助你斷煩惱,《彌陀經》簡單,能幫助你
證得念佛三昧。所知障重的人,不清楚、不明白,信很難生,這個經講得透徹,尤其黃念
祖老居士的集註,破我們的所知障。所知障破了智慧現前,煩惱障破了一心不亂現前。
「清代彭二林」,就是彭際清居士,「於《起信論》中」,《無量壽經起信論》,他
「判本經曰:無量壽經者,如來稱性之圓教」。「日釋道隱於《無量壽經甄解》,直判本
經為本願一乘、頓極頓速、圓融圓滿之教」。
四、未斷惑凡夫,直出過三界者,偏是此教
「《大經釋》曰:天臺、真言雖皆名頓教」,天台是法華,真言是密宗,「然彼許斷
惑證理」,《華嚴》、《法華》都說斷煩惱證菩提有階級的,只要有階級就叫漸教,就不
是頓教,頓教沒有階級的。《華嚴》從十信到等覺五十一個階級,天台的別教,三賢還沒
有出十法界,初地才出十法界生實報土,稱為法身菩薩,所以還是有漸教的意思在。
這說,「明未斷惑凡夫,直出過三界者,偏是此教」。沒有斷煩惱的凡夫,六道凡夫
,直捷超出六道輪迴。「故此教為頓中之頓」。三年,三年不能往生的,你對這個世間有
留戀,你不肯去;如果對這個世間毫無留戀,決定得生。三年時間,念茲在茲,天天嚮往
極樂世界,天天想到阿彌陀佛,怎麼不往生?我們念了一輩子佛不能往生,就是心裡有雜
念、有妄想,有許多這個地方的情執糾纏,產生了障礙。
海賢老和尚是個老實人,老實、聽話、真幹他具備了,真誠、清淨、恭敬也具備了,
有這樣的條件,三年能不成就嗎?
五、淨土言圓頓者,於圓滿速疾利益
「又日溪師云:聖道諸教,理是圓融」,益是利益,「益是隔偏,以其頓機難得也。
是以教雖圓頓,望機自成漸。淨土言圓頓者,於圓滿速疾利益。」黃念老註解,「蓋指其
它聖教」,如《法華》、《華嚴》,「雖具圓融之理,但眾生根機粗淺,莫明其旨」,學
的人很多,得不到真正利益。《華嚴經》說得很清楚,真正當機的人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
。《華嚴》十種機,最後有大心凡夫,雖然大心凡夫,一生究竟圓滿,證得法身,很難!
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是故法雖圓頓,但以行人機淺,頓法成漸,圓法成偏」。這講的
華嚴、法華,古人都這麼難了,那近代人就不必說了。
老一代的人,他們的心清淨,妄念少、雜念少,知道事情也少,清淨心生智慧,不生
煩惱。我們跟他們比,明顯看出我們心浮氣躁。他們無論遇到什麼事情,都好像如如不動
。他們跟前輩,前輩的心比他們更清淨。愈往上去愈清淨,環境誘惑少。我們在年輕時,
可以說一直到二十歲,街上看不到廣告。現在這廣告貼滿了,拐拐角角你都看到,彩色的
,那個時代沒有,你說人心多清淨。現在媒體把人都搞壞了,眼花繚亂,你那個心怎麼能
靜得下來?單憑這一點,古人有福報,環境好。所以愈往後去,愈要功力高才會有成就。
心量要大,真正有慈悲心,為苦難眾生,不為自己,這種大心大願,能夠不受外面誘惑,
不受外頭干擾。稍稍有一點自己的名利心,沒有不受傷害的,那真叫一失足成千古恨,明
明這一生可以到極樂世界作佛,很不幸又到三途去了,人天沒分。誰害你?財、色、名、
利,不出這個範圍,天天勾引你貪瞋痴慢疑,就生活在貪瞋痴慢疑的環境裡,這還得了!
==
心量要大,真正有慈悲心,為苦難眾生,不為自己,
這種大心大願,能夠不受外面誘惑,不受外頭干擾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