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老師講呼吸法門之六妙門:數息、隨息(三)
通常一般人練數息法,都是有意的呼吸,把呼吸當成肺部的作用而已,這當然會出毛
病,並且我們的呼吸也不單是由兩個鼻孔在運行,其實,十萬八千毛孔無一不在呼吸,呼
吸是自然的,不是你去作意,而我們一般的自然呼吸,也屬作意,是具有五遍行的第八阿
賴耶識在作意。
神識一入母胎,這呼吸就有了,但不是第六意識的作意。
而講話是第六意識在作意。當然配合八識都在作意,但主題是第六意識的思想。
人的呼吸不是你有心去呼吸,如果作意呼吸,四大我相就來了,所以數息是數自然的
呼吸,並不是要把它停留在丹田、腹上,有的人不懂此理才會悶在胸口。真正懂得數息的
人,一身越來越輕越舒服。
開始會到胸口,到肺部,甚至到足尖,然後慢慢跟著隨息就來了。
你所謂的隨息,只是名稱而已,那是自己騙自己的話,打起坐來,在那裏聽聽呼吸,數也
懶得數,在身體痛苦的感受上轉來轉去,不叫隨息,你知道嗎?
至於六妙門中的數息,有些人在那裏數來數去,其實只是算算數字而已,這就不懂數
息的第一步該如何下手。
我不是笑話大家在學會計嗎?你數一萬次又有什麼用呢?
呼吸是生滅法,你聽過我講過沒有?它一來一往,你數它幹嗎?!
那麼,為什麼古德及祖師們教人用數息法?
那是因為你內心不靜稍稍把你的心收回來在數字上跟呼吸配合一體,然後心覺得靜了
下來,便不要再數了,就跟著隨。
但是,隨息不是隨呼吸。現在問你們,一呼一吸叫做什麼?
一呼一吸名一念,也叫做一息。
呼出去,鼻子出氣,毛孔也出氣;吸進來叫做“吸”。
一呼一吸之間的那個叫做念,也叫做息。
什麼叫做息呢?在休止的狀態中。
譬如你們觀看一個人的睡眠,尤其嬰兒,當真正睡著了的一刹那間是沒有呼吸的,那
才是睡著,等到睡了一下,忽然猛吸一口氣,又起了一呼一吸的作用了,那是腦子裏微細
的妄念又動了。
有妄念的時候,呼吸就動,真沒有妄念的時候,那一陣子叫做「息」。
聽懂了沒有!叫你隨息,不是叫你隨氣呀!
一般人的隨息,都跟著呼吸生滅心跑,這怎麼修得好,當然這不只是你一個人,你們
全體都是如此。
隨息即隨那呼吸生滅之後的那個不呼不吸的靜念,跟隨著它,就得「心息合一」了。
後來道家融合了這個法門,名詞一變就叫做心息相依,心息兩個配合為一,休止在那
裏,這個時候把念頭硬是強制停住了,呼吸也強制停住了,這個叫做隨息。
──《隨息法與三際托空》
已能應於數 則除內貪著, 於數若隨順 是則離不順
那麼開始修呼吸的時候,先一個方法叫你數息。
假設能每一次數息,十次或二十次,每一次都記得很清楚,中間沒有雜念思想,這個
數的作用達到了,則不要數了。
所以叫你們注意三十七菩提道品,七覺支有個捨覺支,有個擇法覺支。每進一步的時
候就要丟一個。譬如你得到神通的境界,神通都要捨掉,才能再進步,不然你就停留在這
裏。
「於數若隨順,是則離不順」,如果你還繼續數下去,那就糟了。所以修行要知時知
量,要懂方法。
志在無亂境 能攝諸亂想, 先數從一起 如是乃至十
現在倒過來講數息的法門。為什麼開始要計數呢?
能計數的是我,呼吸屬於生理。勉強把它們兩個配合為一。道家就叫做奼女嫁嬰兒,
這個中間有個黃婆作媒。黃婆就是你自己的意志。它兩個已經結合了,心境不亂了。那麼
這個方法計數開始就叫做數息。先從一數到十。
修行順此數 便得功德住,
由一數到十,由十倒過來數到一。就是這樣一個方法,不要再加數字,慢慢的你幾次
來回,覺得沒有散亂心,你就要捨了。
已得功德住 則能求升進。滅一切亂覺 佛說增上故(數門竟)
能夠由數到達隨,才能求得進步。那麼這個時候心息合一了,沒有亂想了,「佛說
增上故」,就慢慢的進步了。這個時候還不是得定。
上面是講數息的法門,下面這一段講隨息的法門。
數能滅一切 覺佛但言滅,一切不死者 以增上故也。
這個數的法門能滅一切。心念和氣息配合了,就滅掉一切散亂心。
佛就是覺悟了的人。「覺佛但言滅」,這個方法是滅你的亂想心。但是他還有很深的
內義。他也可以使你生命增長。所以道家如果和這個方法配合了,求長生不老,能夠使你
不死。這是氣息的功用,「以增上故也」,有很多的方法可以增長。
內外出入息 去則心影隨,決定善觀察 順是趣涅槃
什麼叫做隨息呢?
就如剛才講的,睡眠時,呼吸也自在,一切自然。
內是呼吸進來是安那。出去是外,是般那。這個就叫做出息、入息。
實際上我們的念頭,散亂心,幾乎和它是一樣,呼吸進多了以後思想亂,血液也流的
快。
如果修出息的話,血壓也降低了,慢慢心境也不動了,
「去則心影隨」,所以一出一入之間,哪個時間修入息?哪個時間修出息?就要巧妙
的運用了,要用智慧。
「決定善觀察」,這個道理可以達到涅槃的成就。
修行出入息 隨到所起處,如是知升進 能離外念著(隨門竟)
你要知道修行出息與入息,這裏是講隨哦,你聽其自然。
莊子就講過,「常人之息以喉」,普通人呼吸靠肺部,「真人之息以踵」,得了道的人,
他呼吸到達了腳底心。
是真的,我們在坐有人做到了,腳底心有感覺了,不過還沒有到最高。
「真人之息以腫」,到腳後跟,到腳底。所以他說「修行出入息,隨到所起處」,每
一口氣進來,你知道它到達哪裏。
假定你今天消化不良,或肝臟有問題,氣到這裏會堵住。所以有一本佛經是講出入息
治病的經,自己可以治病,就是現在所講的氣功治病。
「修行出入息,隨到所起處」,你要體會這股氣從哪裏來,到哪裏去。還有裏面起來
,譬如你坐的很好的時候打嗝,氣到了你能感覺的到。
有些嗝是胸口、食道管堵塞,如嬰兒餵奶時打嗝,這個時候你輕輕在他背部拍幾下就
好了,不然氣會堵住。
有些嗝是從胃上來的。如果嗝從丹田上來,那功夫就很不錯了。
真的做功夫會打嗝,這是什麼道理?
比如說你在水塘裏丟下去一塊石頭,它沉到底以後會冒泡上來。
就是說你的氣已經到下面去了,它反應出來就是打嗝,把身體的炭氣排掉。所以我們
中國道家把呼吸叫做吐故納新,吐掉炭氣,舊的氣,進來新鮮的氧氣。
「隨到所起處」,真到氣通了,那個嗝反應上來,是從海底起來。
等到如莊子所講的,從腳底上來,那就不會打嗝了。功夫到了你自己會知道。
「如是知升進」,知道自己一步一步的進步,就能捨離外貪著了。脾氣會變好,氣質
會變化。
這個貪還包括兩性之間的慾念,外貪著去掉了。這是隨息法門。
──《達摩多羅禪經講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