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地道] 《地道建立》 (134) (十地名稱)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9-08-21 12:17:35
....接續 #1TKN2w8l《地道建立》(130)
摘自:《地道建立》2010年 卻佩格西 講授/廖本聖老師 翻譯/釋見諦法師 編輯
接著說明:第七地為何稱為遠行地?
首先,以大乘道為基礎,當行者生起大悲心時,就捨棄小乘作意的想法,亦即捨棄自
己求解脫輪迴的想法(大悲心是利他的意樂,遮除只緣自利作意)。生起大悲心的行者,
可以說是大乘種性覺醒的行者,但是還沒有入大乘道,可是他已經很接近入大乘道了。
一旦他以大悲心為基礎,進一步生起無造作的菩提心,就有辦法進入大乘道(由利他
的大悲心引生為利有情希求無上菩提的發心,生起無造作菩提心的第一剎那入大乘道)。
大乘道分成大乘五道[1],大乘的資糧道及大乘的加行道二者是屬於凡夫道,這二道
還不算在十地的行列,這二道主要是累積(完成)三大阿僧衹劫當中的第一大阿僧衹劫的
資糧。[2]
接著是見道,整個見道都是屬於初地,而修道當中有一部分是屬於初地,因為修所斷
分十類的緣故,所以修道也可以分十類。從見道一直到第七地,行者要圓滿第二大阿僧衹
劫的資糧。
為什麼第七地要稱為遠行地,因為當一位行者到達第七地的時候,他在修行上,從入
大乘資糧道開始到第七地,已經累積了二大阿僧衹劫的資糧,對他來講已經修行非常久(
遠)了。從他開始進入資糧道到第七地,已經修完整個三大阿僧衹劫其中的二大阿僧衹劫
的資糧,所以稱為遠行地。
將「第七地」稱為「遠行」的理由,是因為由於長久修道,「有相、具勤之道」已達
究竟,而且(「有相、具勤之道」)與「相同之道」兩個聯繫,基於這個理由而如此稱呼。
「有相」是指實執現行,「具勤」指還要很大的努力精進或粗的努力精進。在第七地
還會有實執現行,也需要很大的精進努力。第八地的時候就可以讓實執不起現行,而且第
八地也不需要很大的精進努力。
實執現行摧毀的方式,或斷除實執現行的情況,跟剛開始說明「精進作意小乘」的想
法斷除的方式是一樣,斷的階段也是一樣,也是從大乘行者利、中、鈍根來講:
(1) 若是利根的大乘道行者,他在加行道的階段就可以把實執現行斷除。
(2) 中根的行者要到大乘的見道位才能夠把實執現行斷除。
(3) 鈍根行者在第七地是即將要完全斷除的階段,一斷除即進入第八地,所以實執現
行以鈍根來講,最終是在第七地要晉升到第八地的時候斷除。
「有相、具勤之道」已達究竟,就是即將把實執現行斷除,一斷除就進入第八地。「
具勤」表示他還需要很大的努力精進,到第七地已達究竟。
「有相、具勤之道」已達究竟,而且「有相、具勤之道」與「相同之道」兩個聯繫。
「相同之道」是指,不論是過去、現在、未來,諸佛都一樣會走的「結合大悲心、菩提心
、空性慧、六度」之道,此「相同之道」與「有相、具勤之道」二者聯繫(二者雙運),
基於這個理由而把第七地稱為遠行地。
將「第八地」稱為「不動」的理由,是因為在第八地當中,不被「有相之想」與「無
相、具勤之想」所動搖,基於這個理由而如此稱呼。
「有相之想」的「有相」是指實執現行,如前所述,第七地要晉升到第八地必須斷除
實執現行,才有可能進入第八地。
「不動」主要是不被二種想所動搖:
第一個就是「有相之想」,即不會被實執現行的想法所動搖,因為第八地已經沒有實
執現行了。
第二個是不被「無相、具勤之想」所動搖,「無相」是指無實執現行,「具勤」是指
需要大的精進努力。不被「無相、具勤之想」所動搖,意指第八地修習沒有實執現行之道
,不需要耗很大的精進努力就可以修了。
簡言之,第八地的行者已經沒有實執現行,且他也不需要費很大的精進努力(還是要
費力氣)就可以修無實執現行的道,這是根據《大乘經莊嚴論》的講法。
如果依《現觀莊嚴論》的講法,第八地的行者不被有相之想所動搖,或不被實執現行
所動搖,是因為他已經證得「有寂平等性」。第八地行者不被大的精進努力所動搖,這是
牽涉到《現觀莊嚴論》所講的「善巧方便的加行」。由於考慮若講「有寂平等性」、「善
巧方便的加行」,反而會讓大家摸不著頭緒,所以不從這個角度來解釋。
從初地到第七地一般稱為七不淨地(七不淨地漸次斷除粗細品的煩惱障),後三地(
八、九、十)一般稱為三清淨地(此大乘清淨三地已沒有了煩惱障,剩下斷除所知障),
三清淨地(八、九、十三地)主要是要累積第三大阿僧衹劫的福智二資糧。[3]
將「第九地」稱為「善慧」的理由,.....
(...待續...)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