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恩慈父,本師釋迦牟尼佛
智,「又云智者」,佛也翻作智,翻成覺,智是覺的體,覺是智起作用。「智無不知
,所謂得一切種智」。這個智慧是自性本具,智慧現前,叫得一切種智。一切種智有二個
意思,一切智,知法總相,總是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阿羅漢
證得了,所以他能放下。種智,種智是講現相,現相無量無邊,叫種種。種種現相怎麼來
的?怎麼回事?要是懂得了,這叫種智。所以,一切智是知一切法的本體,種智是知一切
法的現相、作用,無量無邊,全知道,沒有一樣不知道。這就叫覺滿,滿是圓滿,他的智
慧、他的覺是圓滿的。
在本經,佛字「即指大恩慈父,本師釋迦牟尼佛」。佛是我們的老師,根本的老師。
佛陀教育從他開始,所以稱為本師,我們跟佛師生關係。我們跟阿彌陀佛也是稱本師,西
方極樂世界的本師。無量無邊諸佛,在無量無邊剎土裡面示現本師。
二、皈依三寶什麼意思?拜老師
皈依三寶什麼意思?拜老師,我願意跟你學習,請你教導我。皈是回歸,以前人生沒
有方向、目標,到處流浪,現在認定佛做老師,跟他學習,有了目標、方向。老師教我們
三寶,佛寶、法寶、僧寶。自性裡頭本具的智慧是佛寶;自性裡頭本具的德能是法寶;自
性本具的清淨平等是僧寶。我們跟佛學開發自性三寶,智慧、德能、相好,清淨是相好。
佛菩薩的像就是教學工具,看到佛就想到自性覺,看到法就想到自性正,正能量,看
到出家人想到自性淨,都是表法,時刻不忘記自性三寶。自性三寶從哪裡下手?從戒律。
三皈之後落實在五戒十善。五戒十善沒有做到,你沒有學佛,你是假的。拜了老師沒有學
習,一樣也沒用上,這樣皈依是欺騙佛菩薩、欺騙眾生、欺騙自己。外人看到佛弟子這樣
的行持,對佛教產生懷疑,信心喪失,把別人慧命斷絕了,這個罪過是無間地獄。
果然能夠依教奉行,要是遇到淨土法門,這一生決定成佛去了,功德殊勝不可思議。
習氣再重,迷得再深,如果真正遇到善知識,他一口氣還沒有斷,都還來得及。有緣人是
他信得過的人,這叫有緣;功夫再好,智慧德能再高,他不相信,那一點辦法都沒有。一
定要遇到心裡最相信、最佩服的人,才管用,他的東西能接受。你自己對他有十足信心,
這個人就是你的善知識,是學生內心的問題。沒有信心就學不到東西。所以求學有求學的
條件、求學的方法,離不開信字,離開信字無有一法可得。
三、王舍舊城,處摩揭陀國中,古昔君王多住其內
下面,「處成就」,這部經在什麼地方講。
【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
「王舍城古有二說,一曰上茅城(或作上第城)」,這是舊城,「一曰寒林城」,這
是新城,「兩說不一」。「今據《智度論》中曰:佛涅槃後,阿闍世王,以人民轉少故,
捨王舍大城,其邊更作小城」。「《甄解》云」,「此既佛滅後」,就是新城,「闍王築
之,佛何住後城乎?」不可能在後城,「今正佛所住處,明知上第城也。此說可證,佛說
此經是在舊城」。
「《慈恩傳》云」,慈恩寺是玄奘大師的道場,窺基是玄奘大師的學生,「王舍舊城
,處摩揭陀國中,古昔君王多住其內。其城又生好香茅,故舉為稱」。出產品質非常好的
香茅。「又日《望西疏》曰:若依宗家,應是上茅」,宗家就是善導大師,是指上茅城。
「此說可信,故不引異說」。
四、如王舍城勝餘一切城舍故,顯此法門最勝義,釋此法門法王住處故
下面,「《法華論》云:如王舍城勝餘一切城舍故,顯此法門最勝義」。佛講經時,
王舍城文化水平高,物產資源豐富,又是經濟發達的大城。最殊勝的經典在最殊勝的地方
講,所謂時節因緣,都有表法的意思。「五天竺」,印度分為東南西北中,「有十六大城
,而王舍城最大」,「故在此城說經,以表此經之最勝」。
「《大寶積經論》云:問云:何故此法唯王舍城說,非餘城廓?」為什麼不在其他城
?「答曰:釋此法門法王住處故。喻如王舍,王所止住,故名王舍」。這個法門是法王住
處,王所止住,國王住在這裡。「此法門亦復如是,法王住處」,佛住在此地。「說住王
舍城」,在王舍城就是住在王舍城。此經經中之王,是如來度眾生成佛道的第一經,所以
必須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講。佛住在什麼地方、講哪些經用意很深。看到王舍城,這個經
就不是普通的經,是世尊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裡頭最殊勝的經教。
五、耆闍崛山,翻名靈鷲山,福德吉處,三世諸佛住處故
下面,『耆闍崛山』,「是王舍城外五山之一」。「《淨影疏》曰:耆闍山,此翻名
靈鷲山也。」《法華經》也在這裡講,叫靈山一會。「此山多有靈仙居住,故名為靈」。
「亦有鷲居止此山」,鷲是鷹一類的大鳥。「又此山頂似鷲頭,又名鷲頭山」。
「《智度論》曰:耆山於五山中最勝故」,王舍城外五山,這山最殊勝。第一,「此
山精舍,近城而難上」。「近城故乞食不疲」,托缽容易,「難上故雜人不來。故多住此
不在餘處」,這個地方寂靜。「耆山福德吉處」,是個吉祥福地。為什麼?「諸聖人喜住
處。佛為諸聖主故多住」。佛一生在這個山上住的時間最長,釋迦牟尼佛福德最大。
第三,「耆闍山是三世諸佛住處故」,久遠劫前,諸佛如來都曾經在這個山上住過。
古佛住世教化的道場。第四,「是中清淨,有福德閑靜故」。閑靜是福德,修心養性,遠
離煩惱,身心自在,福壽綿長,真正是福德寶地。所以,「一切諸佛行處,十方諸菩薩讚
歎恭敬,八部大力眾神所守護、恭敬供養處故。諸大乘經多在此山說」。大福德處所,感
動佛長住,為菩薩大眾說成佛大法。一乘就是成佛的理論跟方法,都在這個地方講。
《法華論》也說,「耆闍崛山勝餘諸山」,「佛在於此說,顯此法最勝」。故本經就
在此山說。佛說一切經,什麼時候、什麼處所、為什麼人說,都是說法的緣,緣不具足佛
不說,一定是眾緣具足,法會才能成就,場地很重要。
六、萬緣放下,於人無爭,於世無求,得大自在
佛陀在世,三衣一缽,樹下一宿,日中一食,為世間人表萬緣放下,於人無爭,於世
無求,得大自在。世間人求索的太多了,什麼都想據有,都希求,希求心太重了。所以生
活過得苦,有求不得苦。求就不免競爭,競爭提升就是鬥爭,鬥爭提升就是戰爭。
釋迦族被琉璃王滅了,佛為什麼不救他?佛知道因果。過去世你滅了牠的族,這一世
他要把你一族滅掉。這麼大的災難,釋迦牟尼佛都束手無策,因果多麼可怕。我們得罪人
,跟人結怨,有意無意,輕而易舉,怨恨結下去,那個人懷恨在心,念念不忘,以後麻煩
大了。真正學佛的人寧願受委屈,修忍辱波羅蜜,絕不敢怨恨一個人,怨恨一個人會招來
無盡的麻煩。不要自以為聰明,愚痴到極處才跟人家結怨,真正有智慧的人決定不幹。
==
真正學佛的人寧願受委屈,修忍辱波羅蜜,絕不敢怨恨一個人,怨恨一個人會招來無盡的
麻煩。不要自以為聰明,愚痴到極處才跟人家結怨,真正有智慧的人決定不幹。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