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法語] 當願眾生,相好光明無等倫。 (3)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20-04-30 08:51:33
接續前文 #1UgPx-Lk (Buddhism)
摘自:《中觀寶鬘論》第24講/宣講:卻佩格西/翻譯:扎西老師 2019/06/25
佛薄伽梵由最初發起菩提心,之後,就在三大阿僧祇劫的時間裡面,累積福德和智慧
兩種資糧。在累積福德資糧方面,導致導師世尊在果位方面所得到的就是果位的色身,也
就是具有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
我們在《中觀寶鬘論》的章節,主要是在介紹能夠獲得三十二相以及各別的因。三十
二相大部分都已經介紹完了,還剩下有關於眼的兩個相。
一般我們往往提到佛的色身功德,都會說佛具備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但對於其中每
一個相好的不同的內涵到底是什麼呢?我們一般是比較少去了解,也透過學習《中觀寶鬘
論》的因緣,所以,我們能夠了知三十二相各別來講,每一個相的內涵是什麼,而實際上
,總略來講,就是從佛的頂髻到雙足之間,祂所有身的支分的殊勝功德,與我們是有非常
大的差別。因為佛是透由無量無邊的時間當中,累積無量無邊的資糧,所以,最終祂在獲
得成佛果位的時候,祂的色身的支分與一般凡人身體的支分功德、殊勝的差別上,是有很
大的差異的。
「無有貪瞋癡 慈視眾生故 光澤紺青眼 睫毛如牛王」(第九四偈)
「無有貪瞋癡,慈視眾生故」是所修的因,由修持對於眾生沒有貪、瞋、癡。所以,
面對眾生、有情的時候,佛相續中,不具有貪、瞋、癡,並且能夠「慈視眾生故」就是以
慈心去觀視有情。也就是他在看有情的時候,都帶有悅意相,並且都希望有情能夠獲得安
樂,所以,以有情若能獲得安樂該有多好啊!這樣的一種心態去觀視每一個有情,這就是
「慈視眾生」。
由於修持這樣的因,所以,當祂獲得果位的相時,就是「光澤紺青眼」。這裡提到的
是「光澤」,也就是佛的眼目是具有光澤的。除此以外,祂的顏色是「紺青」(黑色和藍
色的混合。但是,黑色的部分比較重一點,所以,也可以譯成深藍色),這是佛眼睛的顏
色。
在這裡提到「紺青」色,如果就藏文這個詞義基本上是黑色帶有一些藍色,所以,是
以黑色為主,帶著一些藍色,這是最主要的顏色。也會以這種顏色來說明:佛薄伽梵的髮
色。佛的髮色是「紺青」色,同樣也是黑色帶是略帶一些藍色。因為還是以黑色為主,只
是略略的帶一些藍色。有一些工畫師沒有弄清楚佛薄伽梵的髮色是紺青色,但還是以黑色
為主,他就甘脆把祂畫成藍色,這是錯誤的。因為還是以黑色為主。為什麼呢?雖然這裡
不會提到八十隨形好,但在《現觀莊嚴論》解釋八十隨形好時,就有明確說到:佛的髮色
是黑色,所以,應該是以黑色為主體,略帶一些藍色,這才是正確紺青色的解釋。
在這裡提到佛眼睛的顏色,就是眼珠中間黑色的部分,其實就是跟我們一般一樣是黑
色,只是略帶一點藍色。這是這裡提到的一個相。這個相來說,包含除了顏色是紺青色以
外,還有提到光澤。所以,光澤和紺青色是同樣的一個相。
剛才說的是第三十一個相,下面是第三十二個相是「睫毛如牛王」。佛的眼睫毛就如
同牛王的睫毛一樣,非常的莊嚴。這兩個相,同樣都緣於修持同樣一個因,就是前面提到
的「無有貪瞋癡,慈視眾生故」。修持這樣的因,會得到這兩個相。
以上就完整的介紹三十二相,以及他的因。後面接著說到:
「總之連同因 如是三十二 士夫大獅子 諸相應善知」(第九五偈)
對於上面所說的這些,就是連同三十二相的因,以及三十二相的內涵,總略的為大家
作了一個介紹。
「士夫」指的是佛薄伽梵,因為祂是具量士夫。又,「大獅子」也是在形容如同獅子
一般。這是在形容佛薄伽梵如同獅子一般的具量士夫。「諸相應善知」祂具備了三十二相
。因為龍樹菩薩主要是對國王說,所以,說「國王啊!汝應善知!」。
因為佛薄伽梵有另外一個名稱,叫作「人獅子」。所以,這裡提到「士夫大獅子」就
是在講佛薄伽梵。人獅子是指祂是人中之王,而不是講一般所說的旁生道的獅子。所以,
我們會稱佛薄伽梵為人中獅子,這個名稱最早是源於《普賢行願》在《普賢行願品》當中
就有以這樣的方式來稱呼佛陀。
3、隨好之因果於此不廣說之理由。
下面說到八十隨形好的部分——
「八十善隨好 對於慈等流 唯恐文多故 不對王宣說」(第九六偈)
八十隨形好,共同所要修持的因,就是對於有情能夠具有慈心,即願有情能夠獲得安
樂的慈心。由對於有情慈心的等流,最終在獲得果位的時候,得到八十隨形好。
當然各別來說,有各別的因,但是因為「唯恐文多故,不對王宣說」。也就是如果要
各別宣說,那所要說的會相當的廣,所以,在此就不對國王宣說有關於八十隨形好相關的
內容。
八十隨形好,其實就是前面提到的三十二相的支分。因為三十二相主要是手、腳、眼
等等每一個的相好、每一個殊勝的相。八十隨形好是指再進一步去探討每一個相當中的支
分。所以,我們說:八十隨形好會作為三十二相的眷屬。所謂的眷屬,指的就是支分的意
思。
4、佛陀與轉輪勝王相好之差別 分為三:
【1】、果差別。【2】、因差別。【3】、舉例說明。
【1】、果差別
「所有轉輪王 雖許具彼等 然於純美明 不逮佛一分」(第九七偈)
也就是轉輪聖王祂也具備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在這裡來說:「雖許具彼等」就是主
要直接在《釋論》當中,他只提到具備三十二相。如果說具備三十二相,一定也具備八十
隨形好。因為三十二相是主體,八十隨形好是這當中的支分。就好像王和眷屬。所以,三
十二相是王的話,那麼,周圍的眷屬就是八十隨形好。
從另外的角度來講,三十二相和八十隨形好這兩者來說,為什麼當我們說具備三十二
相一定具備八十種隨形好呢?因為三十二相比較難以成辦,八十種隨形好是這個相當中的
某些支分,所以,是比較難成辦的。如果比較難成辦的都具有的話,當然比較容易成辦的
也一定具有。所以,雖然在《釋論》當中,只有說到轉輪王也具備三十二相,間接也可以
了知八十種隨形好也一定是具備的。所以,偈頌說到「雖許具彼等」就可以說包含三十二
相和八十種隨形好。
除了轉輪聖王也具備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其實以未得佛地的士夫來講,十地菩薩祂
也具備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雖然轉輪聖王具備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但是跟佛的相好莊
嚴有什麼差別呢?所以,接著說到:「然於純、美、明」這三個部分跟佛來比的話,「不
逮佛一分」(不及佛的一分)。
「純」指的是雖然具備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但是,由於轉輪聖王並沒有完全離繫不
順品、斷除不順品——二障(他還沒有完全斷除二障,煩惱障及所知障),佛薄伽梵是完
全斷除二障,所以,祂所得的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極為「純淨」、清淨的;「美」由於
佛的福德更為殊勝,所以,祂所得的相好是非常美麗的;「明」的意思是指清楚。雖然轉
輪聖王也具備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但相好的清楚顯現的程度完全沒有辦法跟佛來相比,
所以,說到「不逮佛一分」,也就是乃至一分都沒有辦法與佛相比。
再下來要探討:為什麼在所得到的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就果位來講,轉輪聖王和佛
有這麼大的差別呢?最主要是在因位累積因的時候,就已經有差別了。也就是說:轉輪聖
王在累積相好的時候,在因位的部分,祂完全沒有辦法與佛相比,所以,到了果位的時候
,縱使他能夠得到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但是,也沒有像佛所得的果。
【2】、因差別
「轉輪勝王相 以及所有好 能王清淨心 一支分可生」(第九八偈)
「轉輪聖王相」就是轉輪聖王所得到的,在果位方面三十二相,以及「所有好」(八
十隨形好)。在因位的時候,「能王清淨心」(轉輪聖王以清淨心)在累積因位的時候,
比起佛薄伽梵所累積的因,有百千萬億中的其中微小的支分,由累積這樣的支分而產生了
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
「百千萬大劫 致力所積善 佛陀一毛孔 亦無能力生」(第九九偈)
雖然轉輪聖王在百千萬大劫當中,努力的形善,但是,就連佛一個微小的毛孔,都沒
有辦法成辦、產生。由此可以知道佛的功德,比起轉輪聖王來講是更為浩瀚。下面也會舉
例來說明,就像螢火蟲盡其生命所散射出來的光芒,跟日輪的光芒比起來,螢火蟲的光芒
是非常微弱的。用這樣來比喻轉輪聖王。轉輪聖王他努力的所修持的因,比起佛薄伽梵所
累積的殊勝資糧來說,是完全沒有辦法比對的。
【3】、舉例說明
「猶如日光芒 火蟲微似般 諸佛之相狀 輪王亦略同」(第100偈)
就如同日輪所放射出來的光明,螢火蟲所發出非常輕微的光明是沒有辦法相比的。「
諸佛之相狀,輪王亦略同」同樣的佛所得的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轉輪聖王也約略的能夠
獲得到這樣的相,而實際上就螢火蟲的光與日輪的光,是完全沒有辦法相比的。但是,對
於同樣都可以散發出光明這一點來說是相似的。
以下品義說明:《寶鬘論》中,更迭敘述增上生與決定勝之因果,是為第二品。
以上就解釋完第二品的內容。再下來第三品主要就是要詳細的敍述:有關於累積能夠
獲得無上菩提的資糧詳細的內容。前面他簡略的介紹了三十二相,並且也簡略的說明各別
能夠獲得三十二相的因,但是,對於更詳細的,要如何累積獲得無上菩提的資糧,是放在
第三品的部分,才會詳說。
第三品 積聚菩提資糧
二、教誡修學無上菩提之因——二資糧
分為六:【一】、形成資糧之方式;【二】、是何種果報之資糧。【三】、教誡勿怠
惰於積聚二資糧。【四】、二資糧之本質。【五】、二資糧之支分。【六】、積聚二資糧
產生利益之狀況。
【一】、形成資糧之方式
分為四:【一】、促使國王聽聞。【二】、福德資糧無量無邊之情形。【三】、智慧
資糧無量無邊之情形。【四】、二資糧之果報無量無邊。
(一)、促使國王聽聞
「難思福德中 佛相如何生 由大乘經教 大王如是聽」(第一偈)
由不可思議的福德資糧當中,累積了以後,成辦了佛的三十二相等殊勝的功德。所以
,佛獲得三十二相如何產生?累積什麼樣的資糧才能夠產生?相關的內容,龍樹菩薩說到
:會依據大乘經教如實宣說。因此,「大王!你也要如是聽!」(隨著我如實宣說大乘經
教,你也要能夠如實的聽受有關於在大乘經教當中說到的佛相好的果位,他是累積什麼樣
的福德所產生的相關內容。)
因為這裡提到「大乘經教」也就是佛語。國王並沒有閱讀,所以,他並不了知在佛經
當中怎麼說,由於龍樹菩薩可以廣閱大乘經教,所以,他完全依據大乘經教而來說明。所
以,雖然是龍樹菩薩所寫的《寶鬘論》,實際上是完全依據佛語,所以,也可以說是在傳
達佛經當中的內容。所以,下面是依據佛經的說法。
(二)、福德資糧無量無邊之情形
分為二:1、正說。2、雖無量但就徒眾之思維而宣說有量。
1、正說
分為五:【1】、以獨覺等福德之十倍量可成就佛陀一毛孔。【2】、以成就所有毛孔
之百倍福德可成就一隨好。【3】、以產生所有隨好之百倍福德可成就一相狀。【4】、以
產生所有相狀之千倍福德可成就眉間白毫。【5】、以產生眉間白毫之十萬倍福德可成就
肉髻。
【1】、以獨覺等福德之十倍量可成就佛陀一毛孔
「獨覺盡所生 學與無學生 世間盡福德 如世不可量」(第二偈)
「獨覺盡所生」(盡獨覺的福德資糧所產生),也就是有多少獨覺就全部加在一起,
盡獨覺所有的福德所生。除此以外,還有就是聲聞有「學與無學」(這裡的學、無學只侷
限在聲聞有學和無學)。盡其所有的聲聞有學以及無學所累積的福德所生。
聲聞有學來講,可以分成七種。哪七種呢?就是分為向、住,所以,預流向、預流住
;一來也是一樣,分一來向、一來住。不還也是:不還向、不還住;阿羅漢只有阿羅漢向
,一共七種。因為最後的阿羅漢住,是屬於無學,所以,總共聲聞有學以及無學盡其所累
積的福德所生。還有第三類「世間」指的是未入道的所有士夫、凡夫,所累積的福德。
所以,這裡提到:(1)盡其獨覺所累積的福德;(2)有學以及無學聲聞所累積的福
德;(3)未入道的凡夫、士夫們所累積的福德。「如世不可量」(就如同世間界的寬廣
度是沒有辦法測量的)。因此,將這些所有的福德累積起來以後,一樣到達一個世間界的
寬廣度不可測量非常浩瀚,形容、描述福德。
「類推其十倍 成就一毛孔 佛陀之毛孔 全皆如是生」(第三偈)
「類推其十倍」(將這樣的福德乘以十),「成就一毛孔」,這麼的福德,只能夠成
就佛色身的其中一個毛孔的功德。
意思就是:佛所具備的所有果位功德當中,以一個毛孔所能夠成辦的是相對比較容易
的。而相當比較容易的佛的一個毛孔要成辦,尚且都要累積這麼多的福德資糧。要將所有
獨覺他們所累積的資糧加起來,以及聲聞有學、無學所有累積福德資糧,以及所有一切世
間凡夫、有情所累積的福德資糧,全部累積在一起以後,還要乘以十倍,才能夠成立佛無
量無邊毛孔中的其中一個毛孔。所以,他這裡說到「成就一毛孔」。也就是並不是成就所
有無量的毛孔,而是所有無量毛孔中的其中一個毛孔。
依此類推,「佛陀之毛孔,全皆如是生」佛無量無邊的毛孔來講,每一個毛孔都像是
這樣的福德累積之後才能夠成辦的。
當我們聽到這個內容的時候,我們可能會非常的驚訝:如果成佛要累積這麼多資糧,
那誰能夠成就呢?似乎非常困難!但實際上,我們要去理解,所謂的累積福德資糧,不是
僅僅只是依靠身、口的加行來累積福德資糧。更為重要的是我們的心、我們的意樂,它才
是累積福德資糧最快的方便。
最後在《般若經》當中也有提到:聲聞、獨覺經歷了幾多大劫所累積的福德資糧,並
沒有辦法超過菩薩他在一剎那間所發起的菩提心的功德。由於就以我們的心、意樂方面,
以菩提心能夠懷著利益他人的意樂,他所累積的福德資糧是無量無邊的。
其中的原因就是菩薩以菩提心的意樂攝持修持空性的智慧,是為了能夠獲得無上菩提
,這稱之為最殊勝的所得。而所為義來講,是為了利益一切有情。
為了殊勝的所為義——廣利一切眾生,以及殊勝的所得——無上菩提,由這樣的意樂
發起去修持空性的智慧,所以,他在做任何的行為,縱使在一天當中能夠以菩提心的意樂
攝持他所有的行為,所累積的福德資糧是聲聞、獨覺們,縱使他窮盡了幾大劫去累積,都
沒有辦法相比。因為聲聞、獨覺他在修持空性慧,或者在修持道,所有意樂都只是為了自
己的意樂攝持的,所以,完全沒有辦法與菩薩相比。
所以,雖然一劫來說,時間相當的長,但是,由於菩薩都是以菩提心的意樂在一天當
中去行禮拜,所以,比起聲聞、獨覺他在同樣的時間當中去禮拜,所得到的功德是完全沒
有辦法相比的。所以,縱使聲聞、獨覺以多大劫的時間累積福德資糧、去行禮拜,都沒有
辦法比得過菩薩以菩提心的意樂在一天當中去行禮拜所得到的福德資糧。
菩薩以殊勝菩提心的意樂攝持下,在累積福德資糧的時候,他不會僅僅只有一天,他
會以好多劫的時間來累積福德資糧,而在這個過程當中,他是以極為歡喜的意樂攝持而去
累積的,跟我們一般的概念不一樣。我們一般想到要修學佛法、要行善,就覺得好像很困
難,但是,菩薩在修道的過程、階段當中,他是極為歡喜的。所以,我們說:菩薩在修持
大乘道,是以樂趨向樂。因為修道本身是歡喜的,最終獲得菩提果,又是歡喜的,所以,
是以樂趨向樂。
菩薩必須要在三大阿僧祇劫累積資糧,最後才能夠獲得無上菩提。這個三大阿僧祇劫
的時間,並不是我們想像中的非常地長遠。因為有時候菩提心發起的一剎那間,就可以累
積殊勝的福德資糧。
這一點在《俱舍論》第四品的釋論當中,他有提到了一個典故。佛陀在因位(有學位
)的時候,他還是菩薩,那時他作為一個商主,帶領著五百個人商人,都是他的眷屬,趣
向大海尋寶。他們得到了很多金銀琉璃等等的寶物,在這五百人當中,其中有一個人起了
惡心,他想要殺害四百九十九個人私自獨吞寶物。由於佛知道這個人起了惡心,這時候,
他就想到:如果任由這個人這麼做,他殺害四百九十九個人,一定會墮於地獄當中。為了
救護他不墮於地獄,再加上為了救護這四百九十九人的生命,所以,他懷著強大的慈悲心
的意樂殺害了這個生起惡心的人。由於他是以慈悲心、菩提心的意樂這麼做的,所以,在
經典中說到:他在那一刻,因為這種善念,雖然他殺害了惡人,但是,由此他累積了百劫
的資糧。因為菩提心意樂的攝持,這樣的善行就可以快速的累積百劫的資糧。因此,在生
起菩提心的意樂所做的行為當下,能夠累積這麼多的資糧,因此,就可以說明:要累積三
大阿僧祇劫的資糧,未必必須花非常長遠的時間,才能夠累積圓滿,這就是菩提心的意樂
,具有殊勝的勢力。
而菩薩來說,縱使他還在因位、有學位的狀態,還沒有獲得所欲得的無上菩提,由於
他的菩提心極為堅固,並且不會退失。由菩提心堅固相續之力,就已經超勝,並且壓伏了
聲聞、獨覺。
縱使在還沒有獲得見道位之前,僅僅是在資糧、加行位的菩薩,這時候,他的所依身
也會產生苦受。因為還是苦、集諦所攝的所依身,所以,還是屬於有漏的苦蘊身。見道位
以後,就成為意識體性身。
資糧道、加行道的時候,雖然所依身還是有漏的苦蘊之身,所以,還是會產生苦受。
但是,並不會像我們一樣生起強烈的痛苦。這是因為我們往往生起苦受的時候,還連帶著
「意不喜」,精神上的痛苦。由於還連帶著心意的痛苦,所以,會加重我們在苦受上的一
種感知。就以菩薩來說,祂因為強大的意樂修心之力,縱使在面對苦境、不順境,在他的
身體上會產生一些苦受,但祂的心是不會痛苦的,是歡喜的。
就以我們來說,我們往往在遇到一些境界時,就導致自己的身體痛苦,內心也痛苦。
就像我們在經濟方面有所匱乏,我們就會感受到強大的痛苦。假設我們在與他人爭奪的時
候,我們有所匱乏、失去,我們也會產生強大的痛苦;或者是國家在戰爭,當某一方失敗
以後,同樣地,這一方的子民也會感受到強大的痛苦,這是其中的一個。
另外第二個,就是當我們遇到疾病的時候,除了身體會產生痛苦、苦受以外,心裡也
會產生痛苦。
第三點、當遇到見解與我不順、不合我心意的人、事,或者是會令我產生嫉妒的對象
,這時候,我們的心也會產生極大的痛苦。
由於上述三點,我們會產生強大的痛苦。菩薩反之,由於他長時期修心,修心的內容
是好處給予他人,壞處,或有任何吃虧的部分自己來取受,由於他長時間修持這樣的意樂
,所以,他在面對上述所說的這些境時,雖然身體還是會有些痛苦,但他內心並不會痛苦。
又,菩薩會思惟到:這個惡緣雖然它會造成自己的苦受,但是,它是在消除過去所造
作的惡業。所以,他會以消除惡業想來對這個境;第三點、由於菩薩修持忍辱,所以,在
面對境時,他去思惟瞋心的過患,修持忍辱的勝利。
由於上述所說的這三點,菩薩縱使在面對剛剛所說的這些逆境的時候,雖然身體上會
有些苦受,但他心中也會感受到極為歡喜。心中會有些歡喜,是依靠修心之力所成辦,所
以,縱使面對境,他的苦受也不會像我們一樣的這麼強烈。
【2】、以成就所有毛孔之百倍福德可成就一隨好
在前面提到有關於佛一個毛孔的功德要累積什麼樣的福德才能夠成辦。再下來說到—
「全部之毛孔 所生之福德 彼等之百倍 成就一隨好」(第四偈)
再將佛所有的毛孔,所要累積的福德,全部總合在一起以後,再乘以100倍。再乘以
100倍,只能夠成就佛陀一個隨形好的功德,這樣還不到「相」。因為「相」和「隨好」
來講,當然是「隨好」比較容易成辦,「相」是比較難以成辦,就如同我們剛剛有說到。
所以,這裡所提到的是:先成辦隨好的功德。由佛的所有毛孔總合在一起的福德,再乘以
100倍,才能夠成就佛的一個「隨好」的功德。
「藉由如許福 王啊一隨好 如是而圓滿 將生至八十」(第五偈)
「藉由如許福」藉由如同上述說到的這些福德的累積,能夠成辦一個隨好。這些福德
的累積就是說:佛的每一個毛孔,總合在一起,能夠成辦佛的每一個毛孔的福德,再乘以
100倍,就能夠成就一個隨好。所以,「王啊一隨好」就是:以這樣的方式來成就佛的一
個隨好。這是對國王說。
「如是而圓滿,將生至八十」依此類推,每一個都乘以100倍,才能夠累積八十隨好
。所以,「如是而圓滿」如是每一個都乘以100倍之後,總共必須要有八十個一百倍,才
能夠累積八十個隨形好。
【3】、以產生所有隨好之百倍福德可成就一相狀
「八十種隨好 所成福資糧 彼等之百倍 上士之一相」(第六偈)
八十種隨形好再將它總合起來,能夠成就整個八十隨形好的福德資糧,再乘以100倍
,所以,說到「彼等之百倍」就成為「上士」(佛陀)祂的其中一個相的福德。
【4】、以產生所有相狀之千倍福德可成就眉間白毫
「三十相成因 所有廣大福 以彼等千倍 如滿月白毫」(第七偈)
「三十相成因」,其實這裡完整來講是三十二相。因為前面是成就一個相,再乘以三
十二,所以,能夠成辦三十二相的因,所有的廣大福德,這樣一來是非常廣大的。因為從
上面我們不斷地累積起來,到這裡,我們可以知道要完整的成辦三十二相的因、這個福德
,是極為廣大的。
而這樣的福德,再乘以千倍,所以,說到「以彼等千倍,如滿月白毫」就會感得佛的
白毫之相。「如滿月白毫」就是如同半月十五的時候,這時月亮是極為圓滿的。
【5】、以產生眉間白毫之十萬倍福德可成就肉髻
「白毫諸福德 累加十萬倍 頂門視不見 佛之肉髻成」(第八偈)
白毫相的功德,我們剛才有說到是:三十二相乘以千倍。接下來,再將白毫的福德乘
以十萬倍(藏文是指一百個千,指十萬),就會獲得佛的頂髻相。由於佛的頂髻在佛的頂
門上,一般的有情沒有辦法現見,所以,「頂門視不見,佛之肉髻成」。也就是佛的頂髻
相,以這樣的福德才能夠成辦。
「肉髻之福德 乘以千萬倍 應知能感得 具十力法螺」(第九偈)
「肉髻之福德」前面提到:要成辦佛的頂髻相的這種因(即所有的福德),再將它乘
以千萬,由此祂才能夠感得十力法螺,即偈頌所說「具十力法螺」。
具十力其實指的是佛陀。當我們在解釋「具十力法螺」當中的「具十力」就是是佛薄
伽梵。哪位士夫能夠具有十力的功德呢?唯有佛薄伽梵才能夠具備。所以,當我們說具十
力,其實就是佛的另外一個名稱——「具十力的士夫」。
佛的法螺相,由於「法螺」不容易理解什麼是法螺,在另外的版本有解釋為:佛的六
十種韻音語。佛說法的時候,具備六十種韻音語。透由將前面所說的累積頂髻的福德,乘
以千萬倍以後,可以感得佛祂所具備的六十韻音語的功德。
2、雖無量但就徒眾之思維而宣說有量
「福德雖無量 類推世十方 無遺言說般 略說為有量」(第九偈)
在上面所得到的成就佛的功德,其實所要累積的福德是無量無邊的。但是,為什麼從
上面的這種計算方式,會好像是有量可以計量的?這就好像中間的那兩句的譬喻。
當我們這個世間——所有的情世間、器世間的有情,數量是無量無邊的。但是,如果
我們今天用「十方」的詞來囊括的話,是可以完全說盡的,就像我們說:「十方情世間,
十方器世間」,這樣一來,就可以將所有的世間的數量完全含括在「十方」的詞當中。所
以,它是以這個譬喻來類推,就說明:雖然上面所說的這些福德,就它的本質來說,其實
是無量無邊的。而實際上它是可以用一種計量的方式,所以,「略說為有量」(如果只是
大略的說,可以用計量的方式來計量、來算),而實際上,就以本質來說是無量無邊的。
就好像我們說:「十方」看起來似乎是可以計量的,但這裡面的情世間、器世間的範圍是
不可計量的。
以上他用什麼樣的方式來略為計量佛的福德?一開始先用成辦毛孔的次第,接下來,
成辦佛的隨形好,再累積成辦佛的相;再累積成辦佛的白毫相,再累積佛的頂髻相,最後
全部總合在一起來成辦佛的六十種韻音語。
這樣的說法,龍樹菩薩說:是依據大乘的佛語、大乘的佛經所說的。而實際上,我們
去觀察這個內容的話,包含在小乘的教典也有提到一樣的內容。因為在《俱舍論》的第四
品釋論當中,他也提到了相同的內涵。
(三)、智慧資糧無量無邊之情形
「佛陀色身因 如世不能量 如是法身因 如何有限量」(第十偈)
「佛陀色身因」(成辦佛陀色身之因),指的是福德資糧的部分,就如同世間界的寬
廣度,不可限量。所以,成辦佛陀色身的因——福德資糧,也沒有辦法限量。
福德資糧如同世間界的寬廣不可限量一般,而能夠成辦法身之因——智慧資糧,如何
可以有限量呢?一樣是不可限量。
當我們在提到獲得無上菩提所得之身,可以分為果位四身。果位四身,又可以總合為
果位二身——法身、色身。
法身當中又分為:自性法身和智慧法身。自性法身指的是佛相續中的空性和滅諦,這
都是屬於自性法身。以中觀應成派的承許來講,佛相續中的滅諦,也是空性。所以,佛相
續中的空性和滅諦,都可以說是自性法身;智慧法身指的是佛相續中的一切種智、佛相續
中的智慧。
色身來說,可以分為化身和報身。當我們說到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主要指的就是化
身以及報身所具有的相好莊嚴。
各別來說,法身是由智慧資糧所成辦的;色身則是由福德資糧所成辦的。由於上面主
要都是在談佛的色身、功德,以及由他的因福德資糧所成辦。所以,這裡就說到:就如同
前面所說的,佛無量無邊的色身功德,是由無量無邊的福德資糧所成辦。依此類推,佛的
法身,一樣是由佛無量無邊的 智慧資糧所成辦。
(四)、二資糧之果報無量無邊
「若一切小因 卻能生大果 於無量佛因 心絕果有量」(第十一偈)
當我們在講因果的時候,可以分為外在因果和內在因果。
以外在因果來講,所有的外在因果,即「一切小因,卻能生大果」。外在的因果來說
,一個微小的樹的種子,最後慢慢地成長,都會成為廣大的大樹。所以,這個微小的種子
慢慢地生長,開始茁壯。開始有樹根、樹幹、樹的支分、葉子等,最後可能還會有花果等
等,所以,一個微小的樹種,到最後成就廣大的大樹,這是屬於外在因果的部分,以這個
作為譬喻,要來說明什麼呢?前二句就作為一個譬喻。
以前面二句來說明:外在因果是這樣的道理。就以士夫要成就佛的果位,必須要從內
在的因、內在的心相續去修。
所以,「於無量佛因,心絕果有量」在內在要成辦佛果位的因來說,並不是只要微小
的因就可以,必須要累積無量無邊的資糧,所以,叫作「無量佛因」。由於累積了無量佛
因,他所得到的果絕對是不可限量、不可想像的。因為外在因果,一個小因就會生出這麼
大的果;就以內在因果,修持佛道來講,他在累積成佛的因本身就是無量無邊的,更在得
到果位的時候,所以,「心絕果有量」。「心絕果有量」的意思是說:當獲得果位的時候
,內心產生這個「果」是不是有限量的?這一點是要斷除的。意思就是:沒有辦法以我們
的心去量度到底這個果是有多少的界限?意思就是:它是不可思議、難可思量。
【二】、是何種果報之資糧
「諸佛之色身 福德資糧生 法身總言之 王啊智糧生」(第十二偈)
這是龍樹菩薩對國王說到:總合上面所說的意思,佛的色身是由福德資糧所生,他對
國王說到:佛的法身是由智慧資糧所生。
當我們看到佛果位的色身、佛果位的法身,在理解時,不能理解為好像是各別的,純
粹由福德資糧就能夠產生佛的色身;純粹由智慧資糧就能夠產生佛的法身。因為不管是要
得到佛果位的任何功德,也就是法身或色身,在因位都一定必須福德和智慧兩種資糧雙運
(要修福,也要修慧,悲智雙運)而修才能夠得到。所以,我們只能夠用「主要」來講。
「主要」就是說:佛的果位色身,主要是由福德資糧所生;佛的佛果法身,主要是由智慧
資糧所生。
累積福德資糧和累積智慧資糧的道理是不一樣的。因為累積福德資糧來說,可以分為
身、語、意,由三門來累積福德資糧。累積智慧資糧,最主要是以修持空性慧最為殊勝。
所以,累積智慧資糧來說,是透由意門來累積,這一點跟福德資糧不一樣。累積智慧
資糧是由意門來累積,特別是修持空性的智慧。所以,並不是所有的士夫、有情都能夠累
積智慧資糧。
在有學位的時候,累積福德資糧最主要是針對於利益有情、利他的部分,譬如我們對
於有情持守戒律、對於有情修持布施、對於有情修持悲心、修持慈心、修持忍辱,或為有
情說法。所以,當在有學位累積福德資糧的時候,會直接的利益到有情。在有學位累積福
德資糧,主要是透由去利益他人。在利益他人之後,在自相續所成辦的善根,就是福德資
糧,透由利益他人在自相續所成辦的福德資糧來說,最主要還是以菩提心的意樂為主。
以智慧資糧來說,並沒有直接的產生對於他人有什麼樣的利益的行為。它(智慧資糧
)主要是針對於自己內在的煩惱怨敵,能夠直接的產生對治、能夠針對於內在煩惱怨敵的
根本,產生破壞。
當我們說累積福德、智慧資糧來講,就是要先有這樣的認知:(1).累積福德資糧最
主要就是相續中的菩提心為主,因為他能夠成為直接成辦利他的這顆心(菩提心是利他為
主的意樂),這是累積福德資糧當中最重要的;(2).累積智慧資糧,必須要能夠做到從
根本來斷除(自)相續中的諦實執(煩惱障),以及諦實執的習氣(所知障),這是累積
智慧資糧為主所要做到的。因此,累積福德資糧和累積智慧資糧,在累積資糧的當下,各
自有它主要所要成辦的目的,是有所不同。
當我們在了解累積福德資糧和累積智慧資糧,累積的情況和累積的道理時,當我們推
到果位成辦二身——法身、色身的時候,就能夠知道主要所要成辦的身也有所不同。
以智慧資糧所能夠成辦的是佛的佛果法身,果位法身分為:佛相續中的空性、滅諦(
佛相續中的滅諦,又稱作大般無住涅槃,是淨除煩惱障、所知障的滅諦),以及佛相續中
的通達空性的智慧(一切種智的心識),一切種智主要就是通達空性的智慧。
由於我們剛剛在前面提到:智慧資糧主要直接所成辦的是從根本來斷除相續中的諦實
執(煩惱障),以及諦實執的習氣(所知障)。這樣的修持,當他到達究竟的時候,就能
夠成辦佛相續中的空性慧(一切種智的智慧),以及佛相續中的空性以及滅諦。這是由於
智慧資糧,它並不是直接能夠產生對於有情的利益,而是直接成辦從其根本斷除(自)相
續中的諦實執及習氣,所以,最終在果位,即功德到究竟的時候,才能夠成辦佛的法身。
佛所得果位色身的功德,不管是分為化身或報身,祂有具備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
具備六十種韻音語。佛所得的色身能夠直接的利益有情,並且具有直接利益有情的這種大
力功德,這是因為他在因位累積福德資糧的時候,福德資糧本身主要也是為了要利益有情
。所以,累積福德資糧的時候,主要就已經是在做利益有情的事情,他內心的意樂也是想
要利益有情。所以,當得到果位的功德時,他得到了一個能夠直接利益有情,更究竟、更
圓滿的功德。因此,得到佛的果位色身的時候,他要直接利益有情這一點來說,他會具有
更大的勢力。
所以,我們可以由此來分類:色身和法身各別不同的作用,一個主要是要斷除內自相
續的障垢;另外一點主要是要能夠直接去利益有情,這就有關於他在因位累積資糧有所差
異的緣故。
佛的果位法身,由於是以自利為主,所以,他得到自利功德究竟圓滿;佛的果位色身
來說,由於是他利為主,所以,他得到了他利功德究竟圓滿。所以,佛的果位法身又稱之
為自利法身;佛的果位色身,又稱之為他利色身。
在佛的果位色身當中,可以分為化身、報身。佛的化身就像導師世尊,祂就是屬於化
身;報身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就是他所投生的處所,一定是在第四禪天中之一分的密嚴
剎土當中。所以,(佛的報身)利益的所化機對象必須是初地菩薩以上,也就是大乘的聖
者菩薩,由於所化機是大乘聖者菩薩,所以,他所宣說的法,也不會宣說小乘法,而是以
宣說大乘法作為說法的所詮。這是同樣都是色身、報身所具有的差別相。
——《中觀寶鬘論》第24講課程結束——
作者: ykkdc (ykk)   2020-04-30 09:19:00
隨喜
作者: kissung (天堂鴉)   2020-04-30 22:30:00
慈視眾生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