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法語] 當願眾生,相好光明無等倫。 (2)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20-04-29 23:36:28
接續前文 #1UgPvmlj (Buddhism)
摘自:《中觀寶鬘論》第23講/宣講:卻佩格西/翻譯:扎西老師 2019/06/18
能夠獲得決定勝,主要有三法,第一是菩提心、第二是大悲心、第三個是空性慧。在
三法當中,菩提心與大悲心是屬於福德資糧,空性慧是屬於智慧資糧。
透由修持菩提心以及大悲心的福德資糧,所能夠得到的果,就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
好;透由修持空性慧所得到的果,就是果位法身。
所以,法身是智慧資糧,是空性慧修持之後所得到的果;色身則是透由修持菩提心與
大悲心,福德資糧所得之果。
三十二相和八十隨形好來說,差別在於一個是指在色身上主體的功德;另外是指支分
的功德。三十二相是主體;八十隨形好是三十二相主體當中的支分,或主體旁邊的眷屬。
果位可以分為色身和法身這兩大身,各別的因就是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由修持什麼
樣的因而成辦的道理,在後面就會一一的作介紹。
再下來是第四個。之前我們講到有關於三十二相。前面一直講到「由布施愛語,及利
行同事,得吉祥手指,以縵連結紋」這是第三個相。第四個相就是下面所說。
「由施極豐盛 妙善之飲食」(第七八偈)
這是第四個相的因,修持這個因,會感得什麼果呢?就是這裡所說:「由施極豐盛」
(豐盛的布施)「妙善之飲食」給乞丐,或者是窮困者。修持這樣的因所能夠感得的果,
就是下面所說的。
「手足極細軟 手足與肩膀 後腦諸部位 身高七處滿」(第七九偈)
手和腳都極為細軟,意思就是說:手和腳不管是膚質,或手和腳的柔軟度來講,就好
像年輕人一樣細軟、細嫩,這是因為透由修習布施飲食所感得的果。
接著下面說到:「手足與肩膀,後腦諸部位,身高七處滿」這屬於第五個相。第五個
相的因,一樣,就如同前面,是透由修持豐盛(多)、妙善(品質是比較好)的飲食所感
得的第五個相。
這裡提到有「七處」,七處來說,就是手足與肩膀。這裡的手足,和前面所講的手足
不一樣。這裡的手和足是指:手足的背面,即手背(二個)、足背(二個)一共四個,再
加上肩膀(二個),加起來有六個。「後腦諸部位」這當中的「後腦」格西解釋為「後頸
」。另外的版本也是譯為「後頸」,所以,我們應該以後頸來作解釋。所以,總共有七處
。所以,再下來的相好是這七處的相好。
這裡說到後面的「身高七處滿」後面的釋論是把身高算成一個,但在藏文來說,這裡
不能解釋為身高,而是解釋為身美(身體很漂亮),就是因為這七處是非常的圓滿,它的
形狀比較長(高),並且比較飽滿,所以,他的身體就很美。應該這樣去理解,而不是身
高又是一個,總共要算出七個。不是這個意思。
下一個相是第六個——
「不害且放生 身美端直高 長壽」
前面提到的因是「不害且放生」,所得到的相就是「身美端高直」。「不害且放生」
這當中的「不害」是指不損害有情。「放生」是積極的護生。不損害有情,同時積極的守
護有情的生命,此處譯為「放生」。
不損害有情的生命,並且守護有情的生命,這是因。修持這個因,所得到的果,「身
美端直高」是指他完整的身形是漂亮的,跟上面所講的不一樣。上面是講七處。「端直高
」是說:身高正直,而且非常修長。「身美端直高」應該是在這裡講,而不是在上面所說
的。這是透由不害有情,而且能夠護生,他能夠得到相好,這是屬於第六個相好。
導師世尊具有身美功德這一點來講,是所有人都共許的。凡是有有情見到佛薄伽梵,
都共許導師世尊是非常莊嚴的,並且是見為悅意的。所以,所有的見者無不見為悅意。包
含提婆達多雖然對佛充滿了害意,對佛有嫉妒、我慢的心,但他見到佛,一樣是會看到佛
是莊嚴的。所以,佛莊嚴這一點是所有的有情都共同能夠看見的。
一般來說,有些人可能會有各別不同的差別,譬如有些人看這個有情會覺得他莊嚴,
另外一類人看可能不覺得莊嚴,而佛薄伽梵祂是所有的有情普同所見都為悅意的。
剛剛說「身美端直高」第六個相,要算到下面所說的「長壽」,所以,是「身美端直
高長壽」一起來說,是第六個相。因為我們現在作相的分類來說,本來就有不同的說法。
但是, 我們依據《現觀莊嚴論》比較共許的釋論的解釋來作的分類, 不然會有一些沒有
辦法攝入三十二相的數量當中,所以,除了「身美端直高」以外,還有的就是祂的「壽命
」是非常長的。
「指纖長 足跟得寬廣」(第八十偈)
第七個相是「指纖長」是說:導師世尊的手指織長、優美。第八個是「足跟得寬廣」
腳後寬廣是指腳後跟是極為寬廣,很高並且是寬廣,並不是屬於非常狹窄的。這個也有很
多不同的解釋。如果要參照《現觀莊嚴論》的解釋,《現觀莊嚴論》在「足跟得寬廣」這
個部分,因為《現觀莊嚴論》在印度有二十一部釋論在解釋《現觀》,所以,就有很多有
關不同的說法來解釋「足跟得寬廣」。共同、一般的解釋就是:腳後跟是漂亮的、寬廣的
,是依字面作解釋而已,這是共同所承許的。
光是「不害而護生」,所得到的果就會有三個相:(1)身美端直高長壽;(2)指纖
長;(3)足跟得寬廣。如果以前面算下來的順序來說,到了足跟得寬廣是第八個相。
再下來,第九個相——
「增長正取法 祥瑞得善色 足踝不顯露」(第八一偈)
這裡原譯「弘揚」應該改為「增長」。「正取法」或譯為「受持法」,一般是指受持
佛薄伽梵導師世尊所教誨的法,就是受取或受持佛法。除此以外,我們透由發起誓願,去
受戒,所以,另外就是受持戒法。受持戒法,包含出家人別解脫戒、在家眾受持優婆塞、
優婆夷戒。受持一切的戒法,都是這裡所說「正取法」的意思。
為什麼這裡改成「增長」?因為增長來說,分為兩個解釋,(1)在自相續當中,能
夠輾轉增長所受取的法,包含佛法的修持和律儀的守護和出家,在自相續當中增長。(2
)另外一個是在自相續增長以後,輾轉令他有情相續當中也能夠增長,這才能夠解釋為弘
揚。藏文原譯是增長。增長就會有兩個意思:(1)對於自相續的增長;(2)令他相續增
長。
由修持這樣的因,它能得的果,就是「祥瑞得善色」(指佛的膚色是吉祥善妙的膚色
)。祥瑞,就是吉祥;善就是善妙,即吉祥善妙的膚色。另外「足踝不顯露」是指一般人
腳的關節是會突顯出來的,佛薄伽梵腳的關節圓滿、飽滿,不會看到足裸跑出來,「祥瑞
得善色,足踝不顯露」這算是一個相 ——是屬於第九個相。
第十個相是——
「身毛上靡相」(第八一偈)
意思是:佛薄伽梵的毛孔的細毛是往上的。一般來說,我們的毛孔的細毛它是順的,
比較符順無法往上。佛薄伽梵的身毛則是往上的,所以,叫作「身毛上靡相」。這裡有很
多解釋,有些人會說:所謂的「身毛上靡」是指佛薄伽梵的身毛向上,而且是右旋繞,有
這樣的說法。但就一般的說法,就是佛薄伽梵的毛孔的細毛是向上的,這就叫作「身毛上
靡相」,就如同字面所作的解釋,這是這個相本身的名字。
「祥瑞得善色,足踝不顯露」這也是一個相,這個相來說,主要是以後者的那個相為
名字,叫作「足踝不顯露」相,這個就有包含「祥瑞得善色」的內涵,這算是一個相。所
以,都是透由修持同一個因——就是增長已經受取的正法、透由修持這樣的法,而能夠得
到這兩個相。
第十一個——
「學科工藝等 恭謹受與授 感得鹿王脛 聰穎大智慧」(第八二偈)
這裡的「學科」,如果就藏文應譯為「明處」。一般我們說修學五明。明處像是醫方
明、工巧明,即「工藝等」,就是指工巧,其實包含所有的五明處。對於五明處來講,是
當時最主要的知識,這五明的知識,恭敬的接受,譬如跟隨自己的老師、跟隨自己的善知
識,恭敬的接受明處、知識,這就已經算是在種因了。
後面的「授」是指因為自己恭敬的接受、受持、學習這個知識、明處之後,自己學有
所成,也恭敬的授與他人。所以,恭敬要結合到「受」(學習者),也要結合到 「授」
(敎授者),兩者都要以恭敬的態度。以恭敬的態度跟隨自己的善知識學習;學有所成以
後,也以恭敬的態度,授予學生。
如果能夠修持這樣的因,會得到什麼樣的果呢?這就是第十一個相「感得鹿王脛」,
在眾多的鹿當中,鹿王的身形是最為莊嚴的。「鹿王脛」指的是鹿王的腳,以我們來講就
是指小腿的部分,小腿的部分會長得特別的好看、纖細,又帶有飽滿,就說如同鹿王脛一
般,小腿會有這樣的行相。在講第十一個相,就是「如鹿王脛相」。
「聰穎大智慧」來講,只能算是支分而已,不是一個相。透由修持明處,恭敬的學習
,或是恭敬的授予別人,當然他所能得到的果,就是他會非常的聰明、明利,並且具有智
慧,但不是一個相,因為相是指色身方面的。所以,感得鹿王脛」是主要的第十一個相。
第十二個相——修第十二個相的因是什麼?它跟第四個相會有點類似,但是,是不一
樣的。
「若索己財物 立施之誓戒」
假設有他人來向自己索取財物,包含自己所擁有的物品,要守護自己曾經立下的誓言
,就是要修布施。所以,當他人索取財物的時候,要能夠守護自己曾經立下要布施的誓言
,然後來行布施。
跟前面的第四個有點相似,前面是說:要布施廣大的妙善飲食,但這裡是特別針對於
守護自己曾立下的布施誓言來說,如果能夠修持這個因的話,他所能夠得到的果是什麼?
所以,第十二個相在後面說到——
「感得手廣巧 世間之導師」(第八三偈)
「感得手廣巧」他感得的手是很長的。手很廣,是指手臂是長的;手臂長之外,又極
「巧」(安樂),並且成為「世間之導師」。雖然他後面提到安樂,或世間導師,一般來
說,這個相主要還是「廣長手相」作為他的名稱。第十二個相,名稱叫作「廣長手相」或
「手廣長相」,這是最主要的相,後面說能夠得到安樂,或成為世間之導師,這都是屬於
支分。所以,「巧」在藏文是指安樂。
導師世尊的手廣長相,是指導師世尊,祂站著,手的長度可以碰到膝蓋,這是指祂的
廣長相,不像我們如果要碰膝蓋,可能要駝背,這樣才能碰到。這裡說廣長相是在正直的
情況下,手的長度是這麼長的。
在聽這個內涵的時候,最主要都是要就福德的因是什麼?我們去了解福德的因是什麼
,對我們是比較重要的。假設我們要得到這個果——手可以碰到膝蓋,如果直接從果相去
思惟,會覺得對我們的感受性不大,但如果就因位思惟,因為這都是修福德資糧所得的果
,所以,成辦福德資糧的因是什麼?是我們學習最主要要了解的。
再下來是第十三個相——前面二句是得十三相的因。
「親友互分裂 善加作調解 男根得密藏 具德之聖人」(第八四偈)
「親友互分裂」就是說假設有一群人,當然這裡是指親友,因為某些原因,他們起了
口角,閙紛爭、分裂,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能夠作調解。作調解的目的是希望他們能
夠和合,而不是令他們分裂。所以,在分裂的狀態,都要以和合的角度勸解。修持這樣的
因能夠得到什麼果呢?「男根得密藏,具德之聖人」這個相就是所謂的第十三個相,馬陰
藏相。
第十四個相——
「良宅敷具等 適好善施故 感得如純金 無垢光滑色」(第八五偈)
這是所要修的因,這個因的意思就是說:他要布施的是良宅敷具,適意(愜意)的好
的房子,還有好的座具。布施好的房子、好的坐臥的資具,可以感得什麼樣的果呢?「感
得如純金」(形容詞),形容後面提到的「無垢光滑色」,也就是導師世尊的膚色、身色
,讓人看的時候會覺得就如同純金的「無垢光滑色」。
如同純金的意思就是說:金子如果非常純的話,是沒有瑕疵,這樣的金子是非常平滑
、平順的。導師世尊的膚色是「無垢光滑色」,但意思並不是指我們去觸摸感覺很光滑,
而是指看的感覺好像是沒有任何的瑕疵垢染,極為光滑。以這樣的方式來形容導師世尊的
膚色。
第十五個相——
「授予無上權 如理隨行師 得一毛一孔 以白毫嚴面」(第八六偈)
這是所要修的因。「授予無上權」最無上的權利,譬如政權、或國王的王權,他自己
具有無上的政權,或至高的王權,將政權、王權布施出來,也就是他自己把國王的位置讓
出來的意思。並且能夠「如理隨行師」,就是如理依止善知識。授予至高的權力,由修持
這個因,他所能夠得到果的相,即第十五個相,就是——「得一毛一孔」,這第十五個相。
也就是能夠得一毛一孔,是指佛薄伽梵的毛孔,是一個毛孔就會有一個細毛。一般來
說,凡夫由於沒有特別修持這個因,他的毛孔可能會有很多的細毛,或者是有些毛孔甚至
沒有毛,會有這種狀態。佛薄伽梵是一個毛孔就一個細毛,是非常整齊而且規律的,這是
透由修持剛剛所說的因所得到的第十五個相。
第十六個相——「以白毫嚴面」
「面」就是指導師世尊的臉,在臉上有白毫莊嚴,白毫莊嚴是指眉間白毫。所以,在
《現觀莊嚴論》特別說到:眉間白毫相。眉間白毫相指的是第十六個「以白毫嚴面」,眉
間的白毫相莊嚴世尊的臉,所以,叫作「以白毫嚴面」。他所修的因是跟上面一樣,是「
授予無上權,如理隨行師」,透由修持這個因所得到的第十六個相。
「言說悅耳語 隨順善言詞 汝得肩頭滿 上身如獅子」(第八七偈)
這是所要修的因。「言說悅耳語」這句話在另外一個版本是「言說雅愛語」,這麼說
比較符合藏文的意思,因為所謂的悅耳語是什麼呢?它必須是符合「雅」和「愛」這兩個
字。「雅」的意思是說:文詞本身是優雅的;「愛」是指令人聽到優雅的言語的時候,心
中會產生愛樂、歡喜。所以,文詞本身優雅,讓別人聽到的時候,心中會產生歡喜,所以
,應該是「雅愛語」比較符合藏文原意。
如果能夠對他人說雅愛語,這是所要修的因,除了要修持這個因以外,還包含「隨順
善言詞」就是假設是別人說了雅愛語、說了善良悅耳的言詞的時候,自己也可以隨順他人
,跟著他人說這種語言,這是所謂的「隨順善言詞」(自己如是說,也隨順他人所說)。
透由修持這個因可以感得後面提到的:「汝得肩頭滿,上身如獅子」。這裡具有兩個
相,即「得到肩頭滿,上身如獅子」。「肩頭滿」指的是佛薄伽梵的背膀的肩頭,是飽滿
的,不會有凹凸不平。「上身如獅子」是指佛薄伽梵上身,就好像獅子一樣,具有威勢,
非常的寬廣。這裡提到了這兩個相,都是透由修「言說悅耳語」和「隨順善言詞」所得。
再下來是第十九個相——
「服侍諸病患 療癒肩膊滿」(第八八偈後半)
「服侍諸病患」就是對於生病的病患,種種的服侍,攙扶也好,或者是以飲食、醫藥
授予,以這樣的方式來作服侍。「療癒肩膊滿」主要是指病人因為你這樣的服侍,獲得了
療癒。所以,「服侍諸病患療癒」透由修持這個因,他所能夠得到的果相,就是「肩膊滿
」。「肩膊滿」的意思是指後面的肩膀一般骨頭會突出,這裡的「肩膊滿」所說跟前面不
能重覆,所以,「肩膊滿」主要是指肌肉非常的均勻、非常的飽滿,不會有任何的骨節突
出,是特指這樣的意思。這是第十九個相。
「自體住常態 感得最上味」(第八八偈後半)
這裡也有很多不同的解釋、說法,有些人會認為「自體住常態」是一個因,透由修這
個因,「感得最上味」。但是這個說法來講,變得不是很正確。因為應該說「服侍諸病患
療癒」修持這個因,感得後面會有三個相,就是(1)「肩膊滿」;(2)「自體住常態」
;(3)「感得最上味」,應該會有這三個相。
因為我們在分相的時候,就如同前面我們說到:「良宅敷具等,適好善施故,感得如
純金,無垢光滑色」,也有人說「感得如純金」是一個;另外一個是「無垢光滑色」,但
實際上只是一個,因為「如純金」是形容「無垢光滑色」,所以,這是一個——即第十四
個;後面來說,這裡在算相好的時候,就是透由服侍病患令他能夠得到療癒,所得相,這
裡來說:「肩膊滿」、「自體住常態」、「感得最上味」這裡應該都分成三個。在算這些
相時,有些解釋在閱讀的時候,應該要以比較廣泛的解釋,作為正確的內容。
剛剛說到有三個相(1)「肩膊滿」;(2)「自體住常態」;(3)「感得最上味」
。這三個相都是透由修持同一個因,就是「服侍諸病患療癒」所得到的三個相。
其實「服侍諸病患療癒」的內容裡面,包含了很多的因,不會只有一個因。因為你要
服侍病患,除了身、口方面服侍,這時候還要授予病患醫藥,或飲食,其實這時候,你所
做的行為是很多的。所以,這裡面包含很多不同種行為的因,然後放在一起,變成是一個
「服侍諸病患」的這個因。
修持這個因,得到「肩膊滿」、「自體住常態」、「感得最上味」。「感得最上味」
的意思就是說:他能夠品嘗到最殊勝的味道。為什麼這是一個相?這就是當我們在爭論佛
所具備的三十二相有沒有覺知?通常就會有人引這個部分「感得最上味」它是佛三十二相
當中的其中一個相。如果從剛才算過來,這應該是第二十一個相。既然是佛三十二相當中
的其中一個相,「感得最上味」是指舌知(眼、耳、鼻、舌、身中的舌知)來說,它才能
夠領納最殊勝的味道。有人解釋為這不是舌知,而是舌根的相,他也是放在色法之上的相
,而沒有放到覺知,如果解釋為舌知的功德,三十二相當中就會屬於覺知的功德。如果解
釋為舌根,那麼,三十二相的相,第二十一個「感得最上味」,它還是屬於色法的功德、
色法的相。
「感得最上味」為什麼特別算是一個相?因為在《現觀莊嚴論》有說到,《現觀莊嚴
論》的原文是說「非勝現勝味」,就是說:雖然是一般的食物,並不殊勝,但是,佛品嘗
的時候,就會領納、品嘗到最殊勝的味道。所以,這算是佛其中的一個相。
當我們講到相的功德時,就會舉過去佛陀時代的故事,就是慶喜(阿難)尊者,他在
二十年之間作為佛陀的侍者,隨侍在佛陀的身邊,對於佛陀的生活大小所有的事情,他都
會細心的打點。
有一次因為一個逆緣,導致有一個施主供養佛陀的飲食時,就直接供非常粗糙的馬糧
(馬麥、馬所吃的食物)。當吃馬的麥糧時,阿難尊者他非常的擔憂,他想:馬所吃的麥
糧這麼難吃,佛陀到底能不能適應?佛陀吃的狀況怎麼樣呢?所以,他就去慰問佛陀。佛
陀跟他說:你不用擔心,如果你擔心的話,你吃一口。阿難吃了之後,他說:這是他這一
生吃到的食物中最美味的、天廚妙供。為什麼佛陀吃過食物以後,會變成天廚妙供,極為
美味?即使一般人是難以入口的食物,但佛吃的時候,卻是天廚妙供?這一點就是因為佛
的舌根或舌知,具有相的功德。雖然不是殊勝,但佛飲用、食用了以後,就會變成殊勝的
味道,由於具有這個相,所以,任何的食物一入到佛的舌根,品嘗到的時候,就會轉為殊
勝美味的味道。第二十一個相「感得最上味」,也就是領納殊勝味的相,或「非勝現勝味
」相,會有這些不同的名稱。
我們剛剛「自體住常態」還沒有解釋。「自體住常態」應該另外一個版本翻譯的比較
好,就是「自體安穩住」,意思就是佛薄伽梵安住,不需要觀待於他,他能夠依自力堅穩
的安住。這叫作「自體安穩住」。
接下來是第二十二、二十三相,修持的因就是:
「帶頭行法事 汝頂髻善住」(第八九偈前段)
「帶頭行法事」作為在行持與法相順之事,能夠作為最主要的人。因為這是對國王講
的,所以,他接著說到:「雖然國王你平常有很多的政務要繁忙,但是,你還是要在於法
相順的事情方面帶頭行持,也就是把這個作為主要的去成辦。你要在大眾當中,作為主要
發起成辦與法相順的人」,即「帶頭行法事」。
所感得相,就是第二十二個相「汝頂髻善住」,這就是所謂的頂髻相。也就是佛薄伽
梵在果位的時候,祂所得的相就是頂髻莊嚴的相,就是透由修持「帶頭行法事」的因所得
的。佛所有的相當中,有一些是比較難成辦的,譬如佛的白毫相,還有比起白毫相又更難
成辦的就是頂髻相。所以,白毫相、頂髻相的成辦都算三十二相當中屬於比較難成辦的。
當我們講到佛頂髻的功德時,就會說到:白傘蓋佛母。白傘蓋佛母就是由佛的頂髻所
化現的,由佛的頂髻所說的《白傘蓋佛母經》的內容。
佛的頂髻功德是不可思議的,還能夠產生《白傘蓋佛母經》。所以,我們說他是頂髻
所生語(所生的佛語)。唯有佛的頂髻才具有這麼殊勝的功德,雖然佛具備了眾多的相好
莊嚴,但是,最主要還是跟「語」有關的功德。
因為佛能夠真實利益到我們的,其實到現在最主要還是依靠語事業。也就是佛雖然具
備了很多相好莊嚴,但離我們非常的遙遠,唯有佛所具備的語功德,但現在我們還是不斷
地藉由佛語,不斷地在受用,依此增長我們佛法的學習。
佛薄伽梵在印度降生了以後,他自己圓滿了福德、智慧兩種資糧,獲得無上正等正覺
。但如果他從此就沒有說法的話,我們現在世界還處在一片黑暗當中,對於法是無知的。
再下來,第二十三相,一樣是透由修「帶頭行法事」所得到的果相。
「如尼拘盧樹 六合成停勻」(第八九偈後段)
首先講到「如尼拘盧樹」,這只是形容,有一種樹的樹名叫作「尼拘盧樹」。所以,
他說到:佛所具備的「六合成停勻」就如同「尼拘盧樹」一段,不知道為何譯為「六合成
停勻」。在另外的版本是「縱廣量相等」,實際上,應該是指高度、寬度的量是相等的、
是均勻的。
上、下是高度,左、右來說是寬度,當我們直接執取文字的時候,是說:上、下的高
度跟左、右的寬度相等,不過,不要理解成好像一個胖子,完全是一個圓的。文字上就這
樣寫,上、下、左、右的量度是相等的。
因為《現觀莊嚴論》也有講到,所以,《現觀莊嚴論》的釋論解釋,指的是:因為佛
薄伽梵的手很長,所以,是指手張開的情況下,左右的寬度,跟他的身高是完全相等的,
這個就叫作「縱廣量相等」。意思就是說:佛手臂張開了以後,左右總合在一起的量度,
和身高上下總合在一起的量度,是均勻、相等的。
另外一個釋論的解釋,就是說:所謂的佛的「縱廣量相等」,是指以肚臍為中心點,
佛的肚臍以上的量度,跟肚臍以下的量度,上身和下身的量度是完全相等的。但這個解釋
只是比較偏支的釋論的解釋,不是屬於廣泛的解釋。廣泛來說,由於佛的手非常長,所以
,佛的手臂張開以後,跟他的身高相等。作這樣的解釋是比較一般普遍性的解釋。
上面是第二十三個相,接下來是第二十四個相——
「語真且柔和 長時而言說 人主舌廣長 並具梵音聲」(第九十偈)
這是「因」。所修的這個因來說,就是「語真」:他所說的話都是諦實的,不會說欺
瞞的;「且柔和」:所說的話不僅諦實,而且不刺耳,祂是以非常溫柔方式來說真實的語
言;「長時而言說」:以極長的時間,祂都會說真實而且溫柔的語言。
所得到的果相(第二十四個相),就是「人主舌廣長」,就是所謂的廣長舌相。也就
是所得的相是佛陀的舌頭是非常廣、非常長的,所以,是廣長舌相。佛所得到的廣長舌相
的量度,就是佛的舌頭可以將祂的臉面完全蓋住。所以,廣長舌的量度是指可以將他的臉
完全蓋住。
到目前,我們講到有關於佛的相好的時候,有說到佛的手很長,或是手指很長。手的
長度到什麼樣的量呢?就是可以摸到膝蓋,這有明確的說到。至於佛的手指有多長,就沒
有明確的記載長什麼樣的程度。以佛的舌相來說,佛的舌頭不僅長,而且廣,量度到可以
將佛的顏面完全蓋住,這個說法是根據《般若經》。
在《般若經》眾多品數當中的第五品,佛有對於善現說到:由於自己能夠在過去長久
以後,能夠修持說諦實並且柔軟之語,所以,由修持這一種福德之力,所感得的功德就是
祂的舌頭可以將祂的臉整個蓋起來,意思就是舌頭得到廣長舌相的功德,這是依據《般若
經》的說法。
「並具梵音聲」這是屬於第二十五個相。所修持的因和前面所修一樣是「語真且柔和
,長時而言說」。透由修持這樣的因,可以得到後面兩個相,除了廣長舌相以外,還有佛
所說出來的聲音是梵音聲,所以,說到「並具梵音聲」,這是第二十五個相。
下一個的因和上面所要修的因有點類似,就是——
「恒常不間斷 言說諦語故 腮頰如獅子 具德無能勝」(第九一偈)
「恒常不間斷,言說諦語故」和前面說到「語真且柔和,長時而言說」,其實這兩個
因有點類似,意思一樣是指:要恆常、不間斷的說諦實語,不能說虛妄話。
透由修持這個因所得到的相,就是第二十六個相,即「腮頰如獅子,具德無能勝」,
感得的相,是佛兩邊的臉頰如同獅子的臉頰,意思就是非常的圓滿而寬。「具德無能勝」
應該是跟「腮頰如獅子」算在一起,是同一個相。
「具德無能勝」指的是祂具有功德、具有威德。他人(包含所有的人及非人)都沒有
辦法戰勝,因為他具有威德,讓人看了就能夠生起恭敬。「具德無能勝」指的是他人沒有
辦法戰勝。沒有辦法戰勝的意思,指的就是:沒有敵人。沒有敵人的原因,則是因為佛薄
伽梵祂已經能夠降伏內在的怨敵,所以,外在的怨敵自然能夠戰勝。因此,之所以能夠「
具德無能勝」,最主要還是因為佛薄伽梵降伏了內在的怨敵的緣故。
「極敬與承侍 如理則隨行 感得齒極白 平整具色澤」(第九二偈)
修持「極敬與承侍,如理則隨行」這個因,就是他對於他有情極為恭敬,並作一些承
事。當我們對於有情極為恭敬、承事,這時候我們還要觀察對方的行為有沒有如理,假設
有如理的話,那麼,他所說的,我們才有辦法去聽受,所以,說到「如理則隨行」;假設
不如理的話,就不要聽受。
如果能夠修持這個因,「感得齒極白,平整具色澤」,這個和牙齒有關的來說他本身
就具有四個相。所以,「感得齒極白」這是第一個相,也就是從上面數下來第二十七個相
;「平整具色澤」是第二十八個相,以牙齒來說是第二個相,所以,佛薄伽梵的牙齒是極
為潔白的,後面「平整具色澤」也算是一個,意思就是祂具有光鮮亮麗的色澤,形狀是非
常整齊的,不會凹凸不平,所以,「平整具色澤」算在一起是第二十八個。
「真實無離間 長久熟習故 具德四十齒 緊密行列齊」(第九三偈)
如果修持這個因,即說真實語,並且不說離間語;長時期的串習,造作說真實語,遠
離離開語,如此一來,可以感得相,也就是第二十九個相是「具德四十齒」。指的是佛薄
伽梵的牙齒總共有四十顆——上排二十,下排二十,完整的總共有四十顆牙齒。我們一般
人應該只有三十二顆,佛薄伽梵則有四十顆牙齒。
「緊密行列齊」這是第三十個相,屬於牙齒的第四個相,總共算起來是第三十個相。
這個相主要的意思是說:沒有牙縫,牙齒和牙齒之間的縫隙是非常緊密,幾乎沒有牙縫。
一般來說,我們的牙縫很大,我們在吃東西的時候,東西還會卡在牙齒的齒縫當中。佛薄
伽梵沒有這個問題,因為祂的牙縫非常緊密,不會有任何的食物遺留在齒縫當中。
有關於牙齒的部分就提到了四個相:(1)極白;(2)平整具色澤;(3)具四十齒
;(4)緊密行列齊。所以,提到牙齒總共有這四個相,總合在一起就是三十個相。最後
下面還提到二個相,就是屬於跟眼睛有關係的兩個相,這樣一來就會有三十二相。
再下來剩下二個相,這兩個相,我們就等到下次再講。因為如果要詳細說,可能還要
再花個幾分鐘的時間,時間已經超過了。所以,下次會講兩個相,接著後面會講八十隨形
好。但是,八十隨形好只是略說,也就是他為什麼不詳說八十隨形好的相關內涵?這以上
是一個科判。
再下個道次是要比對:轉輪聖王也具備三十二相,佛也具備三十二相,轉輪聖王和佛
所具備的相,主要的差別是什麼?就會比對這兩者的差別,這就是第二品的內容。
接著會講到第三品,第三品主要講到:當我們在累積資糧時有沒有一定的標準、界限
?累積到什麼樣的程度?累積什麼樣的資糧?這是第三品相關的內涵。
——《中觀寶鬘論》第23講課程結束——
(...待續...)
作者: kissung (天堂鴉)   2020-04-30 00:08:00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