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ctworld.org.tw/monthly/253/a02-01.htm
古德云:「一切語默動靜處,直教正念現前」,
時時刻刻覺察、覺照,
在起心動念處下工夫,不放逸、不懈怠,
慎獨,則心中坦蕩光明,隨處自在;
三業清淨,自能趣向解脫。
行道須慎獨──惟覺安公老和尚開示
編輯部整理
修行沒有別的,就是要經常檢討反省、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不能有貪心、瞋心、癡
心。起了善念,自己要知道;起了惡念,自己也要知道。起了善念,就繼續保持;起了惡
念,馬上要返照、改過,這就是覺,要時時刻刻保持這個覺性存在。
《中庸》云:「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道是指我們這念無住心、
無為心、這念覺心。這念心起一個念頭,就是一個生滅,起兩個念頭,就是兩個生滅;如
果當下這念心沒有保持覺照,沒有定、沒有慧、站不住、打了妄想,心跑掉了,就不是道
了。所以「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當下這念心時時刻刻都要存在、處處作主,道就能
現前。
過起見聞 兢兢戒慎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一個是睹、一個是聞;一個是眼根
、一個是耳根;我們的眼根和耳根最容易造惡業,所以時時刻刻都要提醒自己、要戒慎。
「戒」,有警懼的意思,也有革除、戒除的意思;「慎」,就是謹慎,處處小心,戰戰兢
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做事不能莽撞,要三思而後行。我們的身口意時時刻刻都要戒
慎,做事要謹慎,起心動念要謹慎;要戒貪、戒瞋、戒癡,把壞的念頭、壞的言語、壞的
行為、壞的習慣統統戒掉。
「君子」就是正大光明的人、有德的人、有仁的人;如果一個人時時刻刻都有仁德,
就是君子,否則就是小人。修行學佛也是一樣的道理,想要證羅漢、成菩薩、成佛、得解
脫,首先就是要「戒慎乎其所不睹」,「睹」就是看,時時刻刻,該看的就看,不應該看
的就絕對不能看;在看的時候,看到好的不生貪愛,看到壞的不起煩惱;做到了,眼根就
清淨了。假使不知道這個道理,眼睛看到外面的境界就容易生是非、起過失,造了惡業,
將來就會墮落,這樣就不是君子,而是小人了。「恐懼乎其所不聞」,恐懼就是戰戰兢兢
、心懷恐懼,時時刻刻都要小心,恐怕事情做錯了、聽錯了,乃至好的知見沒聽到,反而
聽了壞的知見。對於好的知見應該多去聽,不去聽就會愚癡;如果聽了壞的知見,就會產
生邪見,耳根就不清淨。我們的罪過多半都是從「見」、「聞」產生出來的,所以時時刻
刻都要注意自己的眼根、耳根。
戒乎獨居 謹乎隱微
「莫見乎隱,莫顯乎微」,「見」與現相通,是顯現的意思;「隱」就是隱暗之處。
「顯」就是顯著;「微」就是微細。沒有比看不見的地方更顯露的,沒有比細微的事物更
顯著的。意思是指我們做人做事,在最隱暗的地方、人家看不見的地方,不要認為別人看
不見,自己就懈怠放逸、打妄想、生是非;假使認為沒人看見就無所謂,身體就隨隨便便
,或是兩個人聚在一起談天、說地,甚至抽煙、做一些偷雞摸狗的事情,這樣就造了惡業
。因此在人家看得見的地方、正大光明的地方,所謂「十目所視,十手所指」,我們說錯
了一句話、做錯了一件事情,大家都看得清清楚楚,逃不過別人的耳目,所以要注意自己
的行為。在大眾看得見的地方,不要沽名釣譽,要老老實實做人、做事。
在別人看不見的地方,我們更要謹慎,「是故君子慎其獨也」。要想做一個正大光明
的人,建立完整的僧格、修菩薩行、成大人、得解脫,就要先從因上做起。什麼是因?起
心動念就是因,所謂「慎其獨也」,在獨處時要特別謹慎。例如一個人睡覺、或是在山上
住茅棚……如果因為別人看不見而隨便、放逸、懈怠,就容易犯過失、造惡業,所以要時
時刻刻注意我們的身口意。
所謂「修行」,就是修心行、修口行、修身行。要時時覺察、覺照,使身口意不犯過
失,保持三業清淨。所謂「守口如瓶,防意如城」,平時要提醒自己嘴巴不亂講話,心不
隨意攀緣,把意識心收攝回來,念念作主,要動就動,要靜就靜,只起善念,不起惡念,
這樣做就是「守口攝意」。攝,就是收攝,把意根歸一,不讓它輕舉妄動,絕對不要起惡
念。一般人不了解這個道理,以為自己起心動念是神不知、鬼不覺,其實凡夫眾生只要念
頭一動,就周遍法界,就像電波一樣,一發出去就是無遠弗屆;佛菩薩、天人、鬼神聽到
了,就像打雷那麼大聲。俗話說:「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不但不能做壞事,起心
動念也不能任意、隨便,要時時警惕自己持守正道,無論動靜閒忙,這念心都要守在正道
上。靜的時候,這念心安住在中道實相上;動的時候,則要守在善念、善法上。能靜也能
動,能夠做到動靜都能守道,不但天人歡喜讚歎,諸佛菩薩也會歡喜讚歎;確實做到了,
這一生就能得到解脫。
心得:
光是第一段話
知道起惡念,要立刻反省,立刻回照
這就要很下功夫
對很多事情很多人都要學習恭敬對待,
即便是討厭的人,仇家,也要謹慎自己的念頭
真是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