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stockeye (stockeye)》之銘言:
: 列舉幾項夏氏會集本竄改佛經處
: 除了
: http://www.sanghanet.net/wanfo-website/papers/05/papers-5-8.htm
: 列舉刪除僧寶部分
: 刪除僧寶
: 後漢支婁迦讖和吳支謙的譯本上都是︰“不信道德,不信有賢明先聖,不信作善為道,可
: 得度世,不信世間有佛……”。曹魏康僧鎧譯本上簡潔為“不信先聖諸種佛經法……”。
: 可見,在譯本中,佛、法、僧三寶住持俱全,可是,夏氏會集本(濁世惡苦第三十五,其
: 五段)中,膽大妄為地將三位一體的佛、法、僧砍斷為︰“不信諸佛經法……”,僧寶不
: 住持了。這種行為是“鬥亂僧眾”
魏譯
佛言:「其五惡者,世間人民,徙倚懈惰,不肯作善,治身修業。家室眷屬,飢寒困苦,
父母教誨,瞋目怒應。言令不和,違戾反逆,譬如怨家,不如無子。取與無節,眾共患厭
。負恩違義,無有報償之心。貧窮困乏,不能復得,辜較縱奪,放恣遊散。串數唐得,用
自賑給,耽酒嗜美,飲食無度,肆心蕩逸,魯扈抵突。不識人情,強欲抑制。見人有善,
妒嫉惡之。無義無禮,無所顧難,自用識當,不可諫曉。六親眷屬,所資有無,不能憂念
。不惟父母之恩,不存師友之義。心常念惡,口常言惡,身常行惡,曾無一善。不信先聖
諸佛經法,不信行道可得度世,不信死後神明更生。不信作善得善,為惡得惡。欲殺真人
,鬥亂眾僧。欲害父母兄弟眷屬。六親憎惡,願令其死。如是世人,心意俱然,愚癡蒙昧
,而自以智慧。不知生所從來,死所趣向。不仁不順,惡逆天地。而於其中,希望僥倖,
欲求長生,會當歸死。慈心教誨,今其念善。開示生死,善惡之趣,自然有是,而不肯信
之。苦心與語,無益其人,心中閉塞,意不開解,大命將終,悔懼交至。不豫修善,臨窮
方悔。悔之於後,將何及乎?
夏會
其五者,世間人民徙倚懈怠。不肯作善,治身修業。父母教誨,違戾反逆。譬如怨家,不
如無子。負恩違義,無有報償。放恣遊散,耽酒嗜美,魯扈抵突。不識人情,無義無禮,
不可諫曉。六親眷屬,資用有無,不能憂念。不惟父母之恩。不存師友之義。意念身口,
曾無一善。不信諸佛經法。不信生死善惡。欲害真人,鬥亂僧眾。愚癡蒙昧,自為智慧。
不知生所從來。死所趣向。不仁不順,希望長生。慈心教誨,而不肯信;苦口與語,無益
其人。心中閉塞,意不開解。大命將終,悔懼交至。不豫修善,臨時乃悔。悔之於後,將
何及乎!
: ※ 編輯: stockeye (111.235.193.16 臺灣), 03/21/2021 15:54:37
: 推 creative88: 你說沒有的菩薩在唐譯本裡面找的到喔 03/21 17:27
: → creative88: 善思惟菩薩 好像沒有 不過唐譯本有 善思惟義菩薩 03/21 17:35
: → creative88: 寶幢菩薩 智上菩薩都有 03/21 17:36
: 以修正
: 正確來說
: 會集本以魏譯本的十六大士名稱為版本,刪改為大寶積經內菩薩名稱
: 這是相當不妥
: 唐譯有魏本列出十六大士名稱嗎?麻煩請告知
:
魏譯
又賢護等十六正士;善思議菩薩、信慧菩薩、空無菩薩、神通華菩薩、光英菩薩、慧上菩
薩、智幢菩薩、寂根菩薩、願慧菩薩、香象菩薩、寶英菩薩、中住菩薩、制行菩薩、解脫
菩薩;
唐譯
又與賢護等十六丈夫眾俱。所謂善思惟義菩薩。慧辯才菩薩。觀無住菩薩。善化神通菩薩
。光幢菩薩。智上菩薩。寂根菩薩。慧願菩薩。香象菩薩。寶幢菩薩等。而為上首。
夏會
又賢護等十六正士,所謂善思惟菩薩、慧辯才菩薩、觀無住菩薩、神通華菩薩、光英菩薩
、寶幢菩薩、智上菩薩、寂根菩薩、信慧菩薩、願慧菩薩、香象菩薩、寶英菩薩、中住菩
薩、制行菩薩、解脫菩薩,而為上首。
: → stockeye: 那個版本有刪除僧寶,您到是說看看 03/21 18:37
: → stockeye: 除了會集本刪除僧寶之外還有那個版本有刪除 03/21 18:38
: ※ 編輯: stockeye (101.10.4.33 臺灣), 03/21/2021 19:25:41
魏譯
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一切大聖神通已達,其名曰:尊者了本際、尊者正願、尊者正語
、尊者大號、尊者仁賢、尊者離垢、尊者名聞、尊者善實、尊者具足、尊者牛王、尊者優
樓頻螺迦葉、尊者伽耶迦葉、尊者那提迦葉、尊者摩訶迦葉、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連
、尊者劫賓那、尊者大住、尊者大淨志、尊者摩訶周那、尊者滿願子、尊者離障、尊者流
灌、尊者堅伏、尊者面王、尊者果乘、尊者仁性、尊者喜樂、尊者善來、尊者羅云、尊者
阿難,皆如斯等上首者也
唐譯
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皆是諸大聲聞眾所知識。其名曰尊者阿若憍陳如。馬勝。大名有
賢。無垢。須跋陀羅。善稱圓滿。憍梵缽提。優樓頻蠡迦葉。那提迦葉。伽耶迦葉。摩訶
迦葉。舍利弗。大目揵連。摩訶迦旃延。摩訶劫賓那。摩訶注那。滿慈子。阿尼樓馱。離
波多。上首王。住彼岸摩俱羅。難陀。有光善來。羅[目*侯]羅。阿難陀等。而為上首。
夏會
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一切大聖,神通已達。其名曰:尊者憍陳如、尊者舍利弗、尊者
大目犍連、尊者迦葉、尊者阿難等,而為上首。
黃念祖解
「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本品獨標比丘眾及菩薩眾,第二品末廣標餘三眾弟子,及諸
天眾:「又有比丘尼五百人,清信士七千人,清信女五百人,欲界天、色界天、諸天梵眾
,悉共大會。」經末則云:「諸菩薩、聲聞、天龍八部,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
,信受奉行。」可見說經時,會中有諸大菩薩、聲聞、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
直至諸天梵眾、天龍八部,咸來聽法,此乃六成就中之眾成就。會中,有菩薩、聲聞、諸
天人等與此界四眾弟子二萬人同聞,非是阿難獨聞。是可證信。
「與大比丘」。與者,共同之義。表佛與大眾共在會中。「比丘」是梵語,名含三義故不
翻。三義者:(一)乞士。謂乞食乞法。乞食謂,既出家已,乞求自活,不事經營,無所
貯積。萬緣俱放,一意清修,故曰,乞食養身。乞法者,參師訪道,露宿風餐,詢求妙法
,期成聖果,故曰,乞法養心。(二)破惡。正慧觀察,破煩惱惡,見思惑(指見惑與思
惑)盡,超出三界。(三)怖魔。如《涅槃》說:「魔性姤(據《中華大字典》,」「姤」
有八義,今取其一,「姤」者惡也。)弊,忌他勝己,見彼勝己,故懷恐怖。又懼其人,
多化眾生,同出生死,空其境界(魔之境界空虛,),故生恐怖。」若人出家受戒,羯磨成
就,地行夜叉,空行夜叉,天行夜叉,輾轉讚歎,聲傳欲界六天,魔聞心怖。
「大」者,梵語為摩訶。具有三義:謂大、多、勝。大者,《彌陀疏鈔》云:「天王大人
所共敬仰,非小德也,名大。」《淨影》云:「曠備高德,過餘近學,故名為大。」多者
,內典外籍,無不博通,非寡解也,名多。勝者,勝過餘學,超於九十六種外道之上。再
者,《佛地論》另有三義。(一)最極利根,波羅密多種性。(二)得無學果位。(三)
得小果已,趨大菩提。以上三義,故名曰「大」。又嘉祥師謂「大」有三義:一生大解。
二破大惡。三證大果。由上可見大比丘者乃德高望重,迴小向大之比丘,乃比丘眾中之尊
宿。
「萬二千人俱」標比丘之人數。日《會疏》曰:「諸經多標千二百五十人。今經與《法華
》標萬二千人,蓋是出世本懷,一代勝會,故十方大德皆雲集乎。」上說甚是,會眾之盛
,正表世尊說法之勝也。又「俱」者共集之義。
「一切大聖,神通已達」。上二句,讚諸大比丘之德。「一切」,乃該羅事物之稱,又「
一切」普也。「一切大聖」,讚歎之辭。《嘉祥疏》:「遊心空理,隱顯難測,故稱聖人
。」《會疏》曰:「初果已上,悉名聖者。以究大阿羅漢,故名大聖。亦可雖外現聲聞,
內秘菩薩之行,故名大聖。」《淨影疏》曰:「大有兩義:一位高名大,一德勝名大。會
正為聖。」綜上可見,或從德而言,契於空理,會合正道曰聖;或從位而言,初果以上稱
聖。唯迴小向大,行菩薩道,直趣佛果者(乃名究大阿羅漢),或大權示現者,方名大聖。
又淨影曰:「神通」已達,歎其德勝。所為神異,故名曰「神」。無壅曰「通」。所謂身
通、天眼、天耳、他心、宿命及與漏盡。故知「神」為不測之義,「通」為無礙之義。「
達」者,嘉祥曰:「達者言證,證六通三明等是也。」阿難當時,雖未得漏盡,但以當機
,應須並列。又淨影釋曰:'阿難增上利根,雖居學地(未得無學果位),而成無上勝妙功
德。故曰大聖。於神通中,解了畢竟(徹底瞭解),亦名已達。「是故阿難亦得名列」一切
大聖,神通已達」。
「其名曰,尊者憍陳如」。「尊者」梵語阿梨耶,譯為聖者、尊者,謂智德具尊者。乃阿
羅漢之尊稱。淨影曰:「有德可尊,故曰尊者。」《會疏》曰:「尊謂尊貴,有德可貴,
故曰尊者。」「憍陳如」梵文全名,作阿若憍陳如。阿若是名,憍陳如是姓。譯為華文是
「了本際」、「知本際」,或作「已知」、「無知」(無知之義,非無所知,是知無之義)
。淨影曰:「阿之言無,若之言智,證無成智,故曰無智。「無」是一切諸法本性,名為
本際。於此本際知見明了,名了本際。」憍陳如於世尊初轉法輪,度五比丘時,首先悟道
。《法華文句》曰:「是釋迦法中第一弟子。」《增一阿含經弟子品》中,佛稱之為「我
聲聞中第一比丘,寬仁博識,善能勸化,將養聖眾,不失威儀。」今經首列尊名,正表能
聞受此經法者,皆是第一弟子。本經《非是小乘品》曰:「得聞阿彌陀佛名號,能生一念
喜愛之心,歸依瞻禮,如說修行。……當知此人,非是小乘。於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
」
「尊者舍利弗」。梵語舍利,譯為鶖鷺。梵語弗,譯為子,故曰鶖子。因母得名。其母身
形端正,眼淨如鶖鷺,乃名鶖子,謂是鶖鷺之子。又名珠子,亦表其母眼淨如珠。又名身
子,表母身端正。舍利弗在佛聲聞弟子中,智慧第一。在母胎時,能令母得妙辯,勝於乃
舅俱絺羅(後亦證阿羅漢)。八歲登座,十六出國,議論無雙。七日之內,遍達佛法。本經
說此一切世間難信之法,惟大智者,始能深信不疑。故列上首,僅次憍陳如。
「尊者大目犍連」即《阿彌陀經》中摩訶目犍連。摩訶即是大義。目犍連是姓,譯為(一
)讚誦;(二)采菽;(三)萊菔根等。其族出家人多,故於尊者姓氏冠以大字,曰大采
菽(大目犍連)以揀別之。其名為拘律陀,父為相國,從拘律陀樹神祈求得子,因以名之,
於佛弟子,神通第一。《智度論》曰:「如舍利弗,於智慧中第一,目犍連神足第一。」
又「舍利弗是佛右面弟子。目犍連是佛左面弟子。」尊者神通甚廣。例如舉一城釋種,上
升梵天;外道移山,制之不動,及降服毒龍等等。難以具述。
「尊者迦葉」。迦葉姓也。此譯為龜或飲光。名畢波羅,亦樹名,因父母禱於該樹神而生
,故用以為名。尊者乃大富長者之子,能捨大財,修頭陀大行,為大人所識,故名為大迦
葉,以別於同時之三迦葉:(一)十力迦葉;(二)童子迦葉;(三)童女迦葉等。
又迦葉譯為龜,《法華文句》云:「其先代學道,靈龜負仙圖以應。從德命族,故云龜氏
。」又云飲光。因於毘婆尸佛時,為冶金師。與一貧女,共以黃金,莊嚴佛像。自爾以來
,九十一劫,身如黃金,光色晃耀,掩蔽餘色,故名飲光(飲指吞,光吞諸色,即飲光義
。)。
尊者,頭陀行第一。頭陀者梵語,此云抖擻或云淘汰,以十二行淘汰塵勞煩惱。十二行者
:(一)住阿蘭若(寂靜處);(二)常行乞食;(三)次第乞;(四)日中一食;(五)
節量食;(六)過中(午時)不飲漿;(七)著糞掃衣;(八)但三衣;(九)塚間坐;(
十)樹下宿;(11)露地坐;(12)但坐不臥。以斯苦行,掃除塵累,澄淨身心。迦葉年老,
不捨頭陀。佛憫其衰,勸命休息。迦葉頭陀如故。佛乃深讚云:「有頭陀行,我法久存。
」故云頭陀第一。
尤應深省者,大迦葉尊者,即傳佛心印之禪宗初祖。《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第三卷云:
「梵王至靈山,以金色缽羅華獻佛,拾身為座,請佛為眾生說法。世尊登座,拈華示眾,
人天百萬,悉皆罔措。獨有金色頭陀,破顏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
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付囑摩訶迦葉。」此即世傳之拈華公案。世尊傳心於迦葉,為禪宗
初祖,迦葉再傳於阿難,為二祖。今上首中,標舉大迦葉,正表禪淨不二之深意。
「尊者阿難等」。唐宋譯作阿難陀,略稱阿難。譯曰慶喜、歡喜。又云無染。乃白飯王之
子,佛之堂弟也。生於佛成道日。淨飯王既聞太子成佛,又聞宮中誕子,更增歡喜。乃曰
,今日大吉,是歡喜日。語來使言,是兒當字為阿難。又尊者端正清淨,如好明鏡,見其
相者,聞其聲者,睹其威儀者,莫不歡喜,故以為名。又尊者隨佛入天宮龍宮,心無樂著
,故名無染。佛壽五十五歲時,阿難出家,侍佛二十五年,佛所宣說,悉能憶持,不忘一
字。《涅槃》稱阿難多聞士。又迦葉讚曰:「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難心。」故曰,多聞第
一。
「等」者,魏譯中列三十一人,今會本僅列舉其中上首五人之名,故曰阿難等,以概其餘
。
「而為上首」今稱首座為上首。大眾一座之上位,稱為上首。各經中上首人數不同。例如
《稱讚淨土佛攝受經》於大苾芻一千二百五十人,列舍利弗、目犍連、大迦葉、阿泥律陀
等四人等為上首。今經則憍陳如五人等為上首,是乃一切大聖,神通已達之大尊者中之上
首。
按「一切大聖,神通已達」之句,本為菩薩歎德。如《密跡金剛力士經》云:「與大比丘
眾四萬二千俱,菩薩八萬四千,一切大聖,神通已達。」今此經中以讚歎菩薩功德之語,
以讚聲聞。正表此等常隨聖眾,本法身大士,隱本垂跡,或他方聖眾,助佛宏化,為影響
眾。「一切大聖」,指其本地,本是究竟菩提之人故。「神通已達」者,示權跡。遊戲神
通來此土故。故知所列之聲聞眾,皆是大權示現,助我世尊,開顯淨土法門也。
綜上五聖,了本際,謂了知其久遠之本際,故首列之。身子智慧第一,表彌陀之佛智、不
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之深廣無涯。目連之神通第一,顯遊戲
神通之誓願。大飲光,顯彌陀殊勝光明,無不照見,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慶喜表聞名歡
喜,悉得度脫。又迦葉是宗門初祖,阿難為二祖,阿若憍陳如表當人之本際,舍利弗表眾
生本具之智慧,目連即眾生本有之神通,飲光表靈光獨耀,迴脫根塵,慶喜表慶快平生,
心心相繼。故知一部大經,正是付法傳心;一句名號,直顯本來面目。於此薦得,始稱帶
角之虎。但當驀直念去,便是無上深禪。無論定持散念,決定功不唐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