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探討輕安,文長。先舉兩段經文,編號不用太在意。
《雜阿含經》855:
若聖弟子於佛不壞淨成就,而不上求,不於空閑林中,若露地坐,晝夜禪思,
精勤修習,勝妙出離,饒益隨喜;彼不隨喜已,歡喜不生,歡喜不生已,身不
猗息,身不猗息已,苦覺則生,苦覺生已,心不得定,心不得定者,是聖弟子
名為放逸。於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亦如是說。
如是,難提!若聖弟子成就於佛不壞淨,其心不起知足想。於空閑林中,樹下
露地,晝夜禪思,精勤方便,能起勝妙出離隨喜;隨喜已,生歡喜,生歡喜已
,身猗息,身猗息已,覺受樂,覺受樂已,心則定。若聖弟子心定者,名不放
逸。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亦如是說。」
。。。
又《雜阿含經》615:
佛告阿難:「善哉,善哉,應如是學四念處善繫心住,知前後昇降。所以者何
?心於外求,然後制令求其心,散亂心、不解脫皆如實知。若比丘於身身觀念
住,於彼身身觀念住已,若身躭睡,心法懈怠,彼比丘當起淨信,取於淨相;
起淨信心,憶念淨相已,其心則悅,悅已生喜;其心喜已,身則猗息;身猗息
已,則受身樂;受身樂已,其心則定;心定者,聖弟子當作是學:『我於此義
,外散之心攝令休息,不起覺想及已觀想,無覺無觀,捨念樂住,樂住已,如
實知。』」受、心、法念亦如是說。
。。。
※ 引述《cool810 (silence)》之銘言:
: 《雜阿含經》:「若聖弟子,成就於佛不壞淨,其心不起知足想,於空閑林中,樹下
: 、露地晝夜禪思,精勤方便,能起勝妙出離隨喜;隨喜已,生歡喜;生歡喜已,身猗息(
: 輕安);身猗息(輕安)已,覺受樂;覺受樂已,心則定;若聖弟子心定者名不放逸。」
: 《相應部》:「比丘修習輕安覺支時,於比丘輕安覺支修習圓滿,身輕安者,則得樂
: ,得樂者,則得心定。」
: 此中,經文所說的「樂」,先有「身心輕安」,才有「身心輕安樂」。
: 經文說到,先有「輕安」,再得「樂」,得「樂」者,則得心「定」。獲得「身心輕
: 安樂」之後,得到「初禪近分定」之奢摩他。最初得到初禪近分定=初禪近分最初作意。
比較我所增引的615經,可以得知855中輕安之前的"歡喜",於615中則作"悅"。
而在615中發起身輕安後,因身輕安而受身樂,這裡的樂可以推知應為初禪中的樂支。
615中接著說,受身樂後心定,此所謂心定應為色禪的一心支(定支),心定後
經文中的外散心攝令休息,可以得知是初禪觀支覺支(唯識則作尋伺),因後云
無覺無觀,搭配樂住可知應是到達二禪三禪。
接下來引《瑜珈師地論》,這段原經文標以【】作區別:
【先發如是正加行時。心一境性身心輕安微劣而轉難可覺了。
復由修習勝奢摩他毘鉢舍那。身心澄淨身心調柔身心輕安。
即前微劣心一境性身心輕安。漸更增長能引強盛易可覺了。
心一境性身心輕安。謂由因力展轉引發方便道理。彼於爾時不久當起強盛。】
此段經文把心一境性與身心輕安放在一起,心一境性即是四禪的定支(一心支),
由前615經處,詳細的披露輕安與色禪樂支的交越。考慮名詞使用的便利,此處
的身心輕安用的比較廣,範圍包括色禪喜支樂支。
也就是說,於初禪喜樂支現起前,身心輕安是比較微劣不得力的,
要使其增長,重點在於「因力展轉引發方便道理」。
另,微劣心一境性可表欲界散心位的定力。
【易了身心輕安心一境性。如是乃至有彼前相。於其頂上似重而起非損惱相。
即由此相於內起故。能障樂斷。諸煩惱品心麁重性皆得除滅。能對治彼。】
此處標明可以用來對治除滅心粗重性,可推知呼應心輕安的現起。
而非損惱的頂上似重內起相,可以參考作為心輕安現起的前行徵兆。
【心調柔性心輕安性皆得生起。由此生故有能隨順起身輕安。
風大偏增眾多大種來入身中。因此大種入身中故。能障樂斷。
諸煩惱品身麁重性。皆得除遣。能對治彼。】
精勤修習安般特勝,風大力增,調和色身而則能現起身輕安,除譴身粗重性。
【身調柔性身輕安性。遍滿身中狀如充溢。彼初起時令心踊躍令心悅豫。
歡喜俱行令心喜樂。所緣境性於心中現。
從此已後彼初所起輕安勢力漸漸舒緩有妙輕安隨身而行在身中轉。
由是因緣心踊躍性漸次退減。】
此段言涉從輕安跨接到色禪喜樂的情況。有所緣境的止觀,制心一處,
今所緣境性於心中現,初起時的踴躍、悅豫、歡喜,可以參考615經的"悅"。
而往後輕安喜樂漸緩常現(這裡一起併用,表示交越或拶近),
初次交越的那種踴躍歡悅的感受會漸減。
【由奢摩他所攝持故。心於所緣寂靜行轉。從是已後於瑜伽行。
初修業者名有作意。始得墮在有作意數。何以故。
由此最初獲得色界定地所攝少分微妙正作意故。】
色禪漸入。
【由是因緣名有作意。得此作意初修業者有是相狀。
謂已獲得色界所攝少分定心。獲得少分身心輕安心一境性。
有力有能善修淨惑所緣加行。令心相續滋潤而轉。】
【為奢摩他之所攝護能淨諸行。雖行種種可愛境中。猛利貪纏亦不生起。
雖少生起依止少分微劣對治。暫作意時即能除遣。
如可愛境。可憎可愚可生憍慢可尋思境。當知亦爾。】
【宴坐靜室暫持其心。身心輕安疾疾生起。不極為諸身麁重性之所逼惱。
不極數起諸蓋現行。不極現行思慕。不樂憂慮俱行諸想作意。雖從定起出外經行。
而有少分輕安餘勢隨身心轉。如是等類當知是名有作意者清淨相狀】
經過善因方便的修習,身心輕安已能善隨現起,短暫的止觀持用,輕安則迅疾現前,
故言「宴坐靜室暫持其心,身心輕安疾疾生起」。
諸蓋即五蓋(貪瞋睡掉疑)。出定後,依然有少分輕安餘勢隨身心轉。
最末再引《雜阿含經》作結,互勉修行:
全文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464.htm
尊者阿難往詣上座上座名者所,詣已,恭敬問訊,問訊已,退坐一面,
問上座上座名者言:「若比丘於空處、樹下、閑房思惟,當以何法專精思惟?」
上座答言:「尊者阿難!於空處樹下閑房思惟者,當以二法專精思惟,所謂止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