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玅境長老|八識規矩頌(十四)

作者: honyan (honyan)   2021-06-24 23:58:06
八識規矩頌(十四)
玅境長老 開示
1992年於台北萬里靈泉寺
三性三量通三境,三界輪時易可知,相應心所五十一,善惡臨時別配之。
性界受三恒轉易,根隨信等總相連,動身發語獨為最,引滿能招業力牽。
發起初心歡喜地,俱生猶自現纏眠,遠行地後純無漏,觀察圓明照大千。
這是第六意識的頌。前五識的頌,昨天講完了。
三性三量通三境
第一句,「三性三量通三境」,這裡邊先說明第六意識的性、量和境。因為這個心識在他
的性別上說,有善、惡、無記的不同,所以有三種性別。第六意識是通於三性的,他有的
時候是善、他有的時候是惡、有的時候是無記的。他和第八識,和第七識不一樣,這個三
性和前五識是一樣。
「三量」,就是現量、比量、非量。前五識只是現量;第六識他就是通於三個量。就是第
六識他要和同前五識同時緣所緣境的時候,那麼他就是現量。如果是這一個人,他得了禪
定了,在禪定裡邊,第六識也是現量;要是他不在禪定裡,也不是同前五識同時活動,他
就不是現量了,多數是比量、或者是非量了。
「通三境」,就是性境、帶質境、獨影境。這個和三量有相同的意思。他和前五識同時緣
境的時候,就是性境;他不同時緣境,那就不是性境了。他有的時候觀察事理的時候,有
錯誤的分別,那就變成帶質境了。如果他是作夢的時候,我們睡著覺了,這個前五識休息
,第六識沒有休息,就是作夢了。那麼作夢的時候,就是獨影境了。或者是他緣念過去的
事情、或者是思惟未來世的事情、未來的事情,這都屬於獨影境。這是說第六意識他活動
的範圍,是特別廣大的,他和前五識不同,和第七識、第八識都是不一樣的。
三界輪時易可知
「三界輪時易可知」,第六意識他是能在欲界裡活動,也能到色界天、無色界天上去活動
的,所以叫作「三界」。四禪八定,色界定:初禪、二禪、三禪、四禪,裡邊的境界,在
初禪的時候,他還有眼識、耳識、身識,「眼耳身三二地居」;到二禪以上的時候,前五
識都不動了,那麼就是第六意識;三禪、四禪也都是第六意識。色界天的四種禪,他的定
力當然是也很高深,可是和無色界天的四空定對比起來,無色界四空定是更深了、更深了
。雖然是很深,也還是第六意識的境界,他沒能超越第六意識。就是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定
,也還是第六意識的境界,沒有超越第六意識,所以說是「三界」。
「輪」,就是這個第六意識生死的輪轉,就是欲界、或者是色界、或者無色界;到了無色
界又回到欲界來;或者是到地獄去了、或者在天上,就像「輪」那麼轉動,都是第六意識
在那裡活動,這是很容易會知道的。 這件事是容易知道的,這表示還有不容易知道的,
就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他也是普遍的、欲界、色界、無色界他也是普遍的。就是人造了
罪業到了地獄去了,第八識也是到了地獄去了;那麼生到非非想定、非非想天上去,當然
第八識也在,但是我們不容易覺知到,所以對阿賴耶識來說,這個第六意識是容易知道的
,所以叫作「三界輪時易可知」。
這裡邊再多說一句,就是色界天二禪以上到無色界天,是前五識都不活動了,只是第六意
識。但是這二個世界的人,有的時候有因緣會來到我們的世界、來到欲界來。或是聽釋迦
牟尼佛說說,那麼聽佛說法就可能要有耳識了,那麼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在他的世界,
他不需要前五識,但是他若來到欲界來,他還是需要的,那麼這裡邊是有一點差別了。
相應心所五十一,善惡臨時別配之
這底下是說到助伴。因為這個第六意識的活動,所有的八個識的活動,都不是單獨的,一
定有心所法為他作伴,幫助他做事情,同他合作,這件事才能做得成的,不是識自己的作
用,所以又說到「心所」法。
這個心所法同他在一起活動,叫作「相應」。「相應」,或者換一句話說,就是大家合作
、沒有衝突的意思,所以叫作相應。可是在書上,也說出幾種差別的意義,表示相應的道
理。就是同在一時,他們活動的時候不是前後的。這心所法和心王,這個識好是國王似的
,心所法好是臣似的,王臣的不同。這個心王和心所法活動的時間不是前後的,是同在一
時,這也是相應的意思。心王在活動的時候,他一定有一個所依。比如說第六意識他要依
止第六意根;眼識要以眼根為依止處、為所依。那麼心王有所依,心所也和他一樣,也要
依止這個根,那麼第六意識的心所也要依止第六意根的,同一所依。第三個情形,是同一
所緣。第六意識所緣的境界,第六意識的心所也緣慮這個境界,所緣的境界是同一個,不
是有差別的。
還有一個行相的事情。這行相這句話怎麼講呢?就是這個識在所緣境上活動的相貌。這個
行就是活動、活動的相貌。心王有所緣,心所也同樣緣慮這個境界,他們活動的相貌是不
是一樣的呢?不是,不是一樣的。比如心王他是怎麼樣呢?他是緣慮所緣境的總相;心所
法也緣慮總相、也緣慮別相,那麼這就是有多少不同了。而心所與心所也不是一樣的。比
如說是受心所,受是領納的意思;想心所是取相的意思。那麼觸、作意、受、想、思;欲
、勝解、念、定、慧,各有各的行相,行相是不一樣的;雖然不一樣,但是都是緣同一個
境界,所以還是合作的。其次,心所也好,心王也好,各有他的體性,都有他自己的體性
,互相合作地做這件事。以心王為主,心所法是助伴,和合起來做成了這件事,這就叫作
「相應」。
這個「相應」的「心所」有多少呢?「五十一」、一共是五十一個心所法。在《成唯識論
》上看,心所法一共就是五十一個。這五十一個心所法完全同第六意識是相應的,所以叫
作「相應心所五十一」。我們前面講前五識頌的時候,有「遍行、別境」。遍行心所是五
個,別境心所是五個,加起來是十個;這個善心所是十一個,這是二十一個了。「中二大
八」這又是十個。二十一個加十個,三十一個。還有「貪瞋癡」,那麼這是三十四個心所
。而實在這個煩惱的心所,根本煩惱是六個:貪、瞋、癡、慢、疑、惡見,是六個;大隨
煩惱是八個,中隨煩惱是二個,那麼這是十六個;另外還有小隨煩惱,還有十個,所以是
二十六個煩惱的心所。另外還有個不定的心所四個:悔、眠、尋、伺。這麼多的心所加起
來,正好就是五十一個。
五十一個講過去的,我們不講了,就是煩惱裡面是六個,我們講了三個,另外還有三個。
這個慢,一共是七個慢,就是慢、過慢、慢過慢、我慢、增上慢、卑劣慢、邪慢,一共是
七個慢。這個高慢的這種心所法,在經論裡邊,佛菩薩的智慧能把它說出來這麼多,有這
麼多不同的高慢心。
這個慢,這句話什麼講呢?就是我們眾生總是感覺到有一個我,認為我是很不錯的,他自
然的這個心就高起來,對於別人總是鄙視了一點,把別人看低了一點,把自己看的高一點
,自然地會有這種心情,這就叫作慢。
這個慢裡邊有二個意思,就是對於不如我的人,我就感覺比他強,這也叫作慢;和我相等
的人,我感覺他和我一樣,我也就感覺到我不次於他,我和他一樣,這二種都叫作慢。
這過慢是什麼意思呢?過慢就是和我一樣的人、和我平等,但是我感覺比他強,這就叫作
過慢,超過。另外那個人的程度是高過我的,在我的心裡面我認為和他一樣,那麼也叫作
過慢。那麼這是這個過慢這樣講。
慢過慢怎麼講呢?慢過慢的意思就是那個人是高過我的,但是在我的心裡:我比他還要高
、還要好,那麼叫作慢過慢。不過這種情形當然也是會有的,這是一種。
其次就是我慢。這我慢就是在色受想行識裡邊,執著有一個我。『恃所執我,高舉為性』
,心裡面高慢,這個叫作我慢。
增上慢怎麼講呢?這增上慢是指有修行的人說的,不是我們一般的沒有修行的人,我們沒
有修行的人沒有這個慢。有修行的人怎麼會有增上慢呢?就是他成就了一種功德的,但是
這種功德並不是像他自己心裡想的那麼高。比如說這個人他得到初禪了,他就認為是得初
果了;得了二禪了、得了三禪了、得了四禪了,他就認為是得二果、得三果、得四果阿羅
漢了。得到四種禪,色界禪雖然也是不錯,也是很好,但是還是凡夫境界。那麼初果、二
果、三果、四果,這是聖人的境界,是無漏的、清淨的境界,那不是四禪所能比的。但是
這位得禪定的修行人就誤會了,誤會認為是得四果了。他是真實的,他不是虛偽的,他認
為是的:『我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了』,那麼這叫作增上慢。就是對他心裡的想法
按實際的心情來說,過頭了、超過頭了,所以叫作增上慢。
這個卑劣慢是什麼意思呢?就是那個人的功德多超過我很多,但是我自己認為我只是一少
少的不如他,這叫作卑劣慢。
這個邪慢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自己一點功德也沒有,但是認為自己有功德,叫作邪慢。
這個有了高慢心的時候,在佛法裡面來說,對於自己是一個障礙。因為常常是在經論上的
譬喻,這個慢就像高山似的,這個水留不住、留不住就流下來了;那麼有了高慢心,就很
難聽聞佛菩薩、善知識的教導了,很難接受的了。所以對於自己是不利的,這是煩惱心所
裡面的慢。
貪瞋癡慢,還有個疑,這個疑惑、懷疑。懷疑什麼呢?這裡面說的疑,不是一般的事情的
疑惑。不是說我走路的時候,走到十字路口的時候,哎呀!往那條路走才是對?心裡面疑
惑不定,不是這個意思。是說對於佛法說的苦集滅道的道理,自己心裡面有所懷疑。說是
作善有善報、作惡有惡報,是那麼回事嗎?心裡面有點疑惑、不決定。說是修學無漏的聖
道,能得三乘的涅槃,能得無上菩提,是真有那麼回事嗎?就是疑疑惑惑的,這就叫作疑
。有了疑心,這信心就生不起來,那麼在種種的功德也就不容易成就了,所以疑也是一個
障道的因緣。
至於說是佛法裡面講修行的時候,『小疑則小悟、大疑則大悟』,那個疑是另一回事,不
是這個疑,那是一種修行的事情,他已經開始修行了。現在說這個疑就是對於佛法的信心
還沒有建立起來呢。這是貪瞋癡慢疑,這五個煩惱。
文章來源(附音頻):
https://fayun.org/public/index.html#!/fy/player/dharma/bashiguijusong/110/audio/0
==============================================================================
《八識規矩頌》
   
唐三藏法師玄奘造
   
前五識頌 
性境現量通三性, 眼耳身三二地居, 
徧行別境善十一, 中二大八貪嗔癡。
五識同依淨色根, 九緣七八好相鄰, 
合三離二觀塵世, 愚者難分識與根。
變相觀空唯後得, 果中猶自不詮真, 
圓明初發成無漏, 三類分身息苦輪。
第六識頌
三性三量通三境, 三界輪時易可知, 
相應心所五十一, 善惡臨時別配之。
性界受三恒轉易, 根隨信等總相連, 
動身發語獨為最, 引滿能招業力牽。 
發起初心歡喜地, 俱生猶自現纏眠, 
遠行地後純無漏, 觀察圓明照大千。 
第七識頌
帶質有覆通情本, 隨緣執我量為非, 
八大徧行別境慧, 貪癡我見慢相隨。 
恒審思量我相隨, 有情日夜鎮昏迷, 
四惑八大相應起, 六轉呼為染淨依。 
極喜初心平等性, 無功用行我恒摧, 
如來現起他受用, 十地菩薩所被機。 
第八識頌
性唯無覆五徧行, 界地隨他業力生, 
二乘不了因迷執, 由此能興論主爭。 
浩浩三藏不可窮, 淵深七浪境為風, 
受薰持種根身器, 去後來先作主公。 
不動地前才舍藏, 金剛道後異熟空, 
大圓無垢同時發, 普照十方塵剎中。
==============================================================================
心得:南無佛陀耶,南無達摩耶,南無僧伽耶。十方三世一切佛,諸尊菩薩摩訶薩,摩訶
般若波羅蜜。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