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淨界法師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導讀18 上

作者: creative88 (create)   2021-09-15 01:52:25
  【103】但以遇緣有異,致令九品差別!
  (卷十八)
  在《佛說阿彌陀經》中,有講到往生的因緣──不可以少善根、福德這兩種因緣得生
彼國。那麼我們看本經的九品往生,它所強調的善根,是有兩種善根:
  第一個是大乘的善根,特別是一種摩訶般若波羅蜜──正念真如的善根。在臨終的時
候,你能夠萬緣放下,憶念真如本性,這是第一種善根。第二種善根當然就是淨土的善根
,當你把佛號提起來的時候,你對阿彌陀佛無疑無慮,心中沒有任何的懷疑、沒有任何的
憂慮,心與彌陀本願完全打成一片,這叫順從本願。
  這兩種善根是往生的必要條件,缺一絕不可能。極樂世界是大乘善根界,沒有大乘善
根不可能往生的,因為淨土法門不攝受人天種性、也不攝受二乘人,它只攝受大乘善根人
,當然也要具足淨土的善根,兩個都要具足。
  其次是福德資糧。佛法善業的修學包括:人天的善業、二乘的善業,就是經文所說中
品往生的──孝順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這些慈善事業等等。那麼,大乘的善業,
當然就是讀誦大乘經典、修六波羅蜜等等,這就影響到你品位的高下,也就是說:你的福
德資糧越殊勝,往生的品位就越高,見到阿彌陀佛之後成就越快。
  至於善導大師對於九品的看法,有一句話很重要,他說──但以遇緣有異,致令九品
差別。意思是說,其實九品往生者,通通都是大乘善根的人、都是大乘的佛弟子,因為今
生所遇到的緣不同,有些人遇到大乘佛法,大乘的善根起現行,也就上品往生;有些人剛
學佛的時候,遇到聲聞的善知識,所以變成中品往生;有些人學佛以後,遇不到善知識,
可能造了惡業、回心念佛,成就下品往生。只是遇緣有異,所以造成了九品差別,但是論
其根本,其實都是──大乘善根人,是這個意思。
  【104】十六觀之十五——中品生觀之中品中生(二)
  我們看這個中品中生的行者,他這一生可以說是盡心持戒,那麼臨命終的時候,會出
現什麼景象呢?
  行者自聞空中有聲,贊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隨順三世諸佛教故,我來迎汝。
  這時候不是阿彌陀佛為他說法,而是這個行者聽到空中有一個音聲,是什麼音聲呢?
讚歎說:善男子!像你這樣持戒的人,能夠隨順三世諸佛的教誨,所以我來迎接你。是讚
歎他的持戒功德。
  其實這裡的開示跟前面中品上生不太一樣。前面中品上生,佛陀以及比丘僧是演說苦
、空、無常、無我的真理,講一些理觀的智慧;但是對於中品中生,完全是講事修,說:
你能夠遵循隨順佛陀所制的戒法,如法行持,你這個人很不錯!由此看得出來,這個人的
理觀比較薄弱,但是事修強。
  看最後的結果:
  舍報往生
  行者自見坐蓮華上;蓮華即合,生於西方極樂世界。
  這個修行者,聽到空中開示之後,自見己身坐在蓮華上面,蓮華就合起來,然後往生
到極樂世界的七寶池、八功德水之中。
  那麼,到了極樂世界,在七寶池當中待多久呢?
  華開遲疾
  在寶池中,經於七日,蓮華乃敷。
  在寶池中經過了七天,蓮華才打開。
  華開得益
  華既敷已,開目合掌,讚歎世尊;聞法歡喜,得須陀洹;經半劫已,成阿羅漢。
  總結
  是名中品中生者。
  花開之後,開目合掌,讚歎世尊、感恩世尊,而且聞法歡喜。這個時候佛陀應該是為
他說聲聞的四諦法,所以先證得初果。因為他在因地的時候理觀薄弱,對於無常無我的真
理比較生疏,所以先證得初果;之後在極樂世界慢慢熏修了半劫的時間,才證得阿羅漢果
,是名中品中生者。
  中品往生的有三種人,前面兩種:中品上生、中品中生,都是屬於聲聞種性,中品下
生是屬於人天種性。聲聞種性是以持戒為根本,這種持戒的功德,跟下面中品下生做慈善
事業還是不太一樣。因為慈善事業通於世間人,你看很多外道沒有遇到佛法,也可以做慈
善事業,但是持戒只有佛陀出世、佛弟子才有辦法持戒。
  【105】為什麼少時間的持戒,能夠超越做慈善事業呢?
  至於慈善事業跟持戒有什麼差別呢?諸位可能聽過一個公案,關於茉莉夫人的持戒,
我們簡單講一下:
  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商人到海中取寶,這個商人因為有智慧,就得到很多珍貴的珍
寶。之後他就拿出一部分的珍寶,供養給波斯匿王。波斯匿王看到這些珍寶很奇特起歡喜
心,就把所有的夫人都叫了出來。他福報很大,有六萬個夫人,全部叫出來,只有第一夫
人茉莉夫人沒有現前。這時候,波斯匿王是想要展現他的恩德,請她出來又沒出來,就不
太高興,派侍者再請一次,結果茉莉夫人還是沒出來;波斯匿王有點生氣,就親自到茉莉
夫人的寢室去看看怎麼回事。
  他原本是要來責備茉莉夫人的,結果一看到茉莉夫人的身相,光明巍巍身相莊嚴,其
實她這個時候並沒有化妝。就對她起恭敬心,問說:夫人,你今天是修什麼法門,如此大
威德?茉莉夫人說:沒有!我就受持一日一夜的八關齋戒。波斯匿王因此而對八關齋戒起了
歡喜心和信心,就問說:八關齋戒的功德,怎麼這麼大?茉莉夫人回答說:我也不知道,
我們一起去問佛陀吧!二人便一同前去聽佛陀開示。
  佛陀問波斯匿王:你看我們整個印度十六個國家的珍寶多不多?波斯匿王回答說:很
多!光是我們國家的珍寶就很多,何況是整個印度十六個國家的珍寶。佛陀又說:就算你
用十六國家的珍寶去作佈施,也比不上茉莉夫人一日一夜受持八關齋戒。那麼這個地方就
有問題──為什麼少時間的持戒,能夠超越做慈善事業呢?律典裡面提出了兩個重點:
  第一個有本期誓:因為持戒要有願力,每一個人受戒一定要發願:誓斷一切惡、誓修
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我們都知道由願力所造作的行為──以願導行心力強。好比兩個
人同時去大殿掃地,功德不一樣,因為一個是我一定要去掃地,一個是可有可無,反正你
要我去,我就去,有去沒去沒關係,這個人功德就小了,因為他沒有決定心、沒有產生決
定想。
  會產生強大的罪業跟惡業,首先一定要有決定心,所以在戒律裡面,《唯識》的業果
篇有講到:一個人一時失念、造了一個罪業,之後趕快起懺悔心,斷相續心,這個業力是
薄弱的,因為他沒有一種相續心、沒有一個決定想。所以要產生一種強大的業力,一定要
有願力。
  第二個遍該生境:持戒的所緣境是普遍含該一切有情眾生,慈善事業不可能有這種胸
量。比方說我持不殺生,我是對誰都不殺生,不只是對人而已,還包括天上的飛鳥、地上
的螞蟻,對一切有情釋放一種不殺生的訊息,這也是一種佈施,讓它們免於恐懼。但是你
做慈善事業,你去放生的時候,到了菜市場看到這些眾生很可憐,你頂多救這些刀下的眾
生,就你當下的所緣境而已。所緣境有廣、略的不同。
  簡單說:第一個心力強弱不同,持戒的人願力強、心力強;第二個所緣境廣。所以同
樣去做慈善事業,一個受了菩薩戒,一個沒受菩薩戒,兩個人造同樣的善業,功德卻不一
樣。而這個緣起法,跟你內心的活動有關係,就跟你心念的造作有關係。所以這個持戒的
人,他受持清淨的戒法,以持戒的功德回向到淨土去,當然就比下面做慈善事業的人品位
高了。
  【106】十六觀之十五——中品生觀之中品下生
  我們再看下一個,這是比較偏重於人天善根的人,他一生做了很多的慈善事業,最後
也求生淨土:
  標名
  中品下生者。
  正示:
  正明生因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養父母,行世仁慈。此人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其廣說阿
彌陀佛國土樂事,亦說法藏比丘四十八願。
  中品下生者是屬於善人,他的往生資糧起碼是具備善人的標準。所以說:有世間的善
男子、善女人,在家的時候孝養父母,對父母親有感恩心、孝養心;也行世仁慈歡喜做一
些慈善事業,好比幫助一些弱勢團體、或是做義工等等。此人臨命終時,遇到淨土的善知
識,這個善知識跟他說了兩件事:
  第一個、廣說阿彌陀佛國土的樂事:我們都知道人天種性的人,是喜歡快樂的,所以
這個善知識知道他的根機,就讚歎極樂世界安樂的功德,往生極樂世界之後,無有眾苦但
受諸樂、人身相莊嚴、國土也莊嚴,而且身心世界受諸妙樂;極樂世界人民的快樂,超過
三禪的快樂,壽命久遠、神通具足等等,把極樂世界快樂的殊勝果報,講給這個人聽,令
他生起歡喜心、好樂心,啟發他往生的願力。
  第二個、亦說法藏比丘四十八願:這是偏重在啟發他的信心。極樂世界到底我可不可
以去呢?這個地方應該偏重在第十八願,因為此人是屬於人天善根,跟他講種種的禪定三
昧,可能對他不是有用。但是跟他講第十八願─臨終十念往生,就能夠啟發他的信心。
  善知識是給他說極樂世界的種種安樂,來啟發他的好樂;也讚歎極樂世界因地修行的
第十八願─十念必生,讓他產生信心。
  舍報往生
  聞此事已,尋即命終,譬如壯士屈伸臂頃,即生西方極樂世界。
  此人聽到這兩段開示之後,尋即命終。這個尋很重要,尋是馬上的意思。臨命終人得
到善知識的開示、生起正念之後,這中間不能有任何的差錯,也就是說他提起正念之後,
不能再起妄想。所以古德說必須要無後心──保持正念,也就是在他死亡之前,不能有任
何錯誤的妄想再進來,他的正念一定要相續到他往生為止,這叫尋即命終。這時候譬如壯
士屈伸臂頃,就像一個強壯的勇士,展開手臂的速度這麼快,立即往生到極樂世界去了。
  再看往生之後的相貌:
  華開遲疾
  經七日已。
  華開得益
  遇觀世音及大勢至,聞法歡喜,得須陀洹;過一小劫,成阿羅漢。
  這個往生的人,到了極樂世界,經過七天之後蓮華才開。蓮華開了之後,看到觀世音
菩薩、大勢至菩薩為他說法,應該也是說聲聞法;聞法心生歡喜,而證得初果。經過了一
小劫時間成就阿羅漢果。前面中品中生是經半小劫,這裡是經一小劫時間成就阿羅漢果。
  總結
  是名中品下生者。是名中輩生想,名第十五觀。
  這中品下生的人,比較喜歡做人天的善業;那麼人天種性的人有兩個特色:第一個好
樂善業,智者大師說人天種性的人,聽到慈善事業很自然就會生起歡喜心,即便他做不到
,他也會去隨喜。好比說哪一個地方需要做義工、需要行佈施,他就特別的歡喜,聽到善
業就有一種衝動想要去實踐。第二個貪著樂果,對於世間快樂的果報,好比家庭和樂、身
體健康,這種榮華富貴、快樂的事情有所貪著,也就是沒有出離心,所以叫人天種性。
  如果我們從中國的文化的思想來看,可以分成兩種人:一種是屬於比較溫和型的,一
種是屬於強悍型的。
  溫和型的:中國文化裡面比較溫和型的慈善家,是屬於孔夫子論語的思想。論語以仁
愛為根本,也就是慈悲心。我們臺灣人就是很有慈悲心,這個是屬於溫和型的慈善家。
  強悍型的:這是屬於孟子的思想,不是講慈悲心,而是強調正義感;看到不平的事情
,一定要跟你爭到底,弱勢團體被欺負他也絕對不允許;不管他的能力夠不夠,敢站出來
講話。
  基本上,孔夫子的思想是以仁為本,那麼孟子的思想是以義,這兩個都是屬於人天種
性的,一個是仁,一個是義。除了人天的善法之外,還要有大乘的善根,也必須具足憶佛
念佛、順從本願的淨土善根,因為這是往生的必要條件。
  這是講到中品下生者喜歡做慈善事業、廣結善緣,因為臨終的時候遇到善知識的開導
,才把他淨土的善根啟發起來,而往生到淨土,是這樣的情況。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