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只念一個小時的佛,抵得過二十三個小時的放逸嗎?
(卷十九)
本經的整個修學宗旨,一言以蔽之就是強調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就是說我們想
要成就阿彌陀佛的功德莊嚴,怎麼辦呢?必須透過正確的想像,才能夠跟彌陀的功德感應
道交。所以本經是以觀想的方式來跟彌陀感應道交,叫做觀想念佛。
那麼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是什麼意思呢?我們看本經的修學,可以從兩方面來
觀察:
第一個從因地上來說,它是一種藉假修真。佛法對於假跟真的定義是說,這個法是生
滅變化的、暫時存在的,這叫假,那麼這個法是恒常、相續的,成就之後永遠不會失去的
,這叫真。
比方說有一個慈善機構,到一個地方看到弱勢團體,起了慈悲心去佈施這個團體,但
是這個慈善家回去之後,可能就把它忘掉了,沒有一種相續佈施的功能。那麼這一念的慈
悲心,在人天的善法當中,當然有它的意義,因為他創造一種善業,可以成就安樂的果報
。但是從出世的解脫來說,就沒有什麼意義了,因為這只是一時的善念,我們叫做善業力
。如果是一個受了菩薩戒的人,他心中有一種強大的勝解力跟強大的誓願力,他去做佈施
的行為,那麼這種行為我們叫做善根,就不是善業了。
我們要知道善業是一個假相,假相不是說沒有好處,還是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
但是它不能相續。他是一個好人,但是他不是一個出世的菩薩。所以要是這個法在你生命
當中,只是偶而的出現──偶而去拜拜佛、偶而去做慈善事業,在你生命當中,雖然能夠
創造一種安樂的果報,但是從出世的角度來說,並沒有太大意義。如果你是養成一種定課
、一種願望去做一件事情,每天去做,這個就是善根,這對出世解脫的意義就重大了。
問題是:為什麼善根是相續的?《楞嚴經》解釋說:因為它順從本性──是你本性顯
現出來的。你今天願意去佈施、持戒、忍辱、行六波羅蜜,那是透過智慧觀照而產生的勝
解力,同時也是一種誓願力。一個法有勝解力、誓願力支持的,就是真實的善根。
然而真實的善根是怎麼來的?是透過假相的觀察。你看本經就是這樣子,佛陀施設極
樂世界依報的假相,比方說蓮華觀、寶樹觀、樓閣觀……這些假相都是生滅的,但是透過
假相的觀察,使令你產生一種堅定的信心、堅定的願力,這就是真實的。當你觀察蓮華的
時候,你看到蓮華的功德,你對極樂世界產生信心、好樂,這個是真的吧!所以出世的善
根,是從假相的觀察而來的,這叫藉假修真。當然這個假相必須是大智慧的佛陀施設的。
佛陀出世,祂才有資格開方便門、示真實相,施設很多的假相來引導我們,啟發我們的善
根,只有佛陀做得到,所以在因地的時候叫做藉假修真。
在果地的時候,尤其是臨命終的時候,叫做真能破妄。有人就問一個問題說:他在佛
堂當中用功的時間只有一個小時,那他一天還有二十三個小時,活在世間的塵勞當中,用
六根攀緣六塵、產生六識,開始放逸、開始懈怠,那他能夠往生嗎?意思是說:他只用一
個小時的修學,抵得過二十三個小時的放逸嗎?
其實,話不能這樣講,雖然你二十三個小時是放逸的,但是你那一個小時的相應,所
產生的善根是真實的功德。你過去放逸所造的這種虛妄的業力,那是一時的虛妄心,攀緣
虛妄的境,產生一種虛妄的業力;而你在修行的時候迴光返照,把你真實的本性功德開顯
出來──真能破妄,這跟時間長短沒有關係。
你看我們無始劫來造了那麼多的生死罪業,我們短暫的修學佛法,就能夠在臨終的時
候,依止正念而往生淨土。為什麼?曇鸞大師說:就是因為你今天攀緣佛的功德,是一種
真實的心、緣真實的境、產生真實的功德,所以真能破妄。在淨土宗這種觀念的建立很重
要,因為你能夠在臨終的時候,產生堅定的信仰,就是你相信憶佛念佛的功德是真實的、
我們過去所造的生死業是虛妄的──真能破妄。
在佛法當中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央掘摩羅。你看央掘摩羅是本來是一個外道,因
為被他師父誤導:殺了一千個人,就可以升天。他是一個學過武功的人,就到城裡面,殺
了九百九十九個人,還少一個人。但是城裡面的人被他殺得幾乎沒人了,有些人是跑掉了
,這個時候他想到家裡還有一位老母親,就想要去殺他的老母親,來滿足一千個人。因為
殺母是犯逆罪,大慈悲的佛陀就在這時候現前,他就轉向去追殺佛陀,但是他永遠也追不
到佛陀,結果佛陀轉過身告訴他放下兩個字,他當下證得初果聖位。
我們觀察這個故事的情境──央掘摩羅殺了九百九十九個人,他整個心實在是殺紅了
眼,可以說是上品的瞋心,看到誰都想殺,那時候他的瞋心已經達到最極限。那為什麼佛
陀說放下這兩個字,他能夠產生這麼大的轉變呢?因為祂把他內心的善根激發出來了,這
個人過去生中都是大修行者,只是一時糊塗而已。
《觀經》的九品當中,從下品上生到下品下生,全都是造惡凡夫,尤其是下品下生更
不可思議,五逆十惡的罪業什麼都做盡了,在臨終那麼緊急情況下,為什麼能夠產生這麼
大的反轉力,將地獄之火化成金蓮華?佛法的理論只有一個,那就是──真能破妄!
雖然他短時間的迴光返照,但是他的善根猶如光明,過去所造的生死罪業猶如黑暗,
所謂千年暗室,一燈即明,這個房間已經暗了一千年,但是你需要一千年的光明,才能把
黑暗破除嗎?不需要,對不對!只要一瞬間的光明就可以把黑暗破除掉!
在佛法中說:為什麼這個人不能成就聖人、那個人可以成就聖人?關鍵不是說哪一個
人煩惱比較輕薄。你可以看看經典,佛在世的時候,煩惱粗重的、罪業深重的,證果的人
還是非常的多,很多都是煩惱很重、造了很重大的罪業,但是只要這個人有善根,佛陀就
有辦法來啟發他的善根,如果你沒有善根那就沒辦法,內因力太薄弱了。所以我們看觀經
的下品,會有一種感覺:一個人能夠得度,跟他的善根有關係──就是你對真理的勝解力
、智慧要高,還有你想要去突破、改變的願力要強。觀經的下品幾乎是這種情況,都是在
臨終的時候,才聽到善知識的開導、把他自性的光明顯現出來,於是生命有了轉機,本來
是往地獄去的,結果轉生極樂世界去了。
我們能夠解釋的道理就是:因為他臨終的正念是真實的善根,猶如天上的光明,那麼
他過去顛倒妄想所造的罪業,是一種虛妄的情境,猶如黑暗,只要你有光明就能夠破除黑
暗!
我們要知道:在修行當中,我們內心的世界有真實的一面、也有虛妄的一面,關鍵是
你一定要加強你最真實的一面。淨土宗,你善根薄弱就沒辦法修了,因為它不攝受二乘種
性、也不攝受人天種性,它只攝受大乘種性。雖然你煩惱重、罪業深,你念佛,還是有辦
法滅除罪障;但是你大乘善根不夠、淨土善根不夠,那就很難修了,因為這是臨終感應道
交的一個關鍵點,我們看經文就可以瞭解。總之,只要諸位能把藉假修真、真能破妄這兩
個思想弄清楚了,就能夠貫穿整部經的核心要義了。
【111】十六觀之十六——下品生觀之下品中生(一)
壬二、下品中生
這下品生的都是造惡凡夫,我們先看第一段,這個人平常造了那些罪業:
標名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中生者。
正示:
正明生因
或有眾生,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盜現前僧物;不淨說法
,無有慚愧。以諸惡業,而自莊嚴。如此罪人,以惡業故,應墮地獄。
我們看下品中生者平常的行為──這一類的眾生,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古德
解釋說,下品中生一定是佛弟子,曾經學過佛法,而且還經常親近三寶,否則不可能去受
戒,這個人肯定是一個佛弟子。但是他受了戒之後,可能就懈怠了,沒有熏習佛法、沒有
熏習戒法,所以毀破了在家的五戒、八戒,乃至於也毀破了出家比丘、比丘尼的具足戒。
那麼這個愚癡顛倒的眾生,不但是破戒,還犯了佛法當中很重大的過失,就是盜三寶物。
盜三寶物的罪,為什麼那麼重呢?因為它是一個清淨法財,這是居士發心供養三寶,
做清淨修行用的;其次,它體通十方,因為三寶物不屬於哪一個人,只要你來參加共修、
參加打佛七你就可以受用,所以它的體性是屬十方的,你盜三寶物,就必須向十方僧結罪
。
而這盜三寶物有兩部分:
第一個叫盜僧祇物:所謂僧祇物簡單說就是盜常住的物品。在戒律當中又分成兩類:
一個是常住常住物,這包括整個寺廟的田園、房舍所有的不動產,都叫做常住常住物。第
二個是十方常住物,這是寺廟當天拿出來給十方僧受用的飲食,任何一個出家人打板的時
候進入大界,都可以受用,叫十方常住物。這兩個都叫僧祇物或叫做常住物。
第二個盜現前僧物:這是盜僧眾的物品。那麼現前僧物有兩類:第一個是現前現前僧
物,是說施主發心,只供養某一個寺廟的僧眾,限定某一個寺廟受用的,叫做現前現前僧
物。第二個是十方現前物,是說施主發心,並沒有限定某一個寺廟,是普遍供養十方僧眾
;比方說在齋僧大會的時候,信徒拿去供養大眾師,就叫十方現前物。
而這個愚癡顛倒的眾生,他造下了重罪──盜三寶物,而且還不淨說法,為了名利而
說法,那麼他造了以上的過失之後,更可怕的是這個人數數現行、都無慚愧。
對於無有慚愧,我們要解釋一下:通常我們判一個人造業的輕重,主要是在於有沒有
慚愧心,如果這個人慚愧心不活動,在造之前、正在造時、造了之後,三個時段通通沒有
慚愧心,那這個業就重了。
所謂無有慚愧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是人起邪知邪見,完全不相信因果。第二種人是因
為懈怠放逸,他剛開始也有慚愧心,長時間造作之後,就漸漸習慣了,但是他還是相信因
果。所以這個地方應該屬於第二種人──不是邪知邪見的無慚無愧,而是懈怠放逸引生的
無慚無愧。如果是邪知邪見的,那就不可能得救了,因為造五逆十惡還有救,譭謗正法就
沒有救了。所以他是一時的懈怠放逸,產生無慚無愧,本來應該是用善業、波羅蜜來莊嚴
內心,他卻以種種惡業來莊嚴內心。如此罪人,以惡業故,臨終的時候,應墮地獄。
這裡,我們看這個下品中生的人,他的行為裡有一句話很重要:以諸惡業而自莊嚴。
《唯識學》上說,罪業有兩種:一種叫做不增長業,一種叫增長業。
一、不增長業:是說你受了戒之後,平常戒持得很好,但是在某一個時間、空間,遇
到某一件事情,結果你造了一個重大的罪業,這叫一時的失念。而且你造了之後深感慚愧
,在佛前發願從今以後永不再做,事實上你也沒有再造作了,這叫斷相續心。在生命當中
就那麼一次,叫偶一為之,這種情況《唯識學》叫不增長業。它在臨命終不能產生引導的
力量,因為這種業已經被你懺悔過、你也真實沒再造作。雖然這也是一種罪業,但是叫不
增長業。
第二種是屬於增長業,也就是數數現行。你造了這個罪之後,一而再、再而三的去造
作,那這個業不管是善業、或是惡業,對你臨終都有強大的主導力量,叫做增長業。
那我們看這個人以諸惡業而自莊嚴,說明這個人他造罪業,犯五戒、八戒、破具足戒
,不是偶一為之的那種,而是經常造作,已經構成一種習慣性的行為,不是一時失念而已
。那麼這個人造了增長業,以唯識的角度來說,對他的生命必定會產生強大的引導,所以
這個人應當墮地獄。但是這個人有善根,雖然他今生因為煩惱的活動,造了罪業,但是他
的善根─金剛種子並沒有失掉,臨命終時遇到善知識,生命產生很大的變化。
【112】十六觀之十六——下品生觀之下品中生(二)
命欲終時,地獄眾火,一時俱至。遇善知識,以大慈悲,即為贊說阿彌陀佛十力威德
,廣贊彼佛光明神力,亦贊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此人聞已,除八十億劫生死之
罪。地獄猛火,化為清涼風,吹諸天華,華上皆有化佛菩薩,迎接此人。
如此經常造作破戒、盜三寶物的眾生,他的身口意累積了這麼多沉重的罪業,所以臨
命終時,整個地獄花報現前。
我們知道三途,有刀途、血途、跟火途。畜生道有被宰殺的痛苦,所以稱為血途;餓
鬼道是刀途,總是害怕別人傷害他;地獄的特點就是火─火途,常為鑊湯爐炭等熱苦。所
以他在臨命終時看到火馬、火牛等地獄相,雖然果報還沒有現前,但是花報已經現前,這
是一個非常緊急的情況,即將墮到地獄去了。就在這個時候,他遇到具足大乘善根、淨土
善根的善知識,以大慈悲心為他開導兩件事情:
第一、贊說阿彌陀佛十力威德,廣贊彼佛光明神力。
因為這個時候講道理也沒有用,所以直接把佛的功德表現出來──阿彌陀佛的十力。
十力是指阿彌陀佛有十種智慧力。這個地方,我想應該是偏重在彌陀的第十八願─臨終的
十念往生: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把彌
陀的慈悲本願開展出來。
並且廣贊彼佛光明神力,我們知道佛陀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萬四千隨形好,
一一好中有八萬四千光明,所謂八萬四千相好,我們也很難去想像那種相狀,但是光明是
最容易去理解的,所以我們怎麼去觀想佛陀的存在?就用光明,你念這一句佛號就有光明
,就觀想你進入光明當中,得到彌陀的加持攝受,這是讚歎佛力不可思議。
第二、亦讚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
這五分法身─五種功德是所有佛弟子、大小乘共修的;戒、定、慧是約因地來說,是
法身因;解脫、解脫知見是法身果。
首先看戒法身:簡稱為戒身。就是我們剛開始在持戒的時候,從持戒當中慢慢產生一
種勝解力、誓願力,然後產生一種遠離過失的功德。如果你很自然就會遠離過失,那表示
你的戒身成就了。其次定法身的成就,是你能經常保持專注,遠離種種的散亂跟掉舉。慧
法身的成就,是遠離世間的愚癡顛倒。這戒、定、慧三身,是約因地的善根來說。
解脫法身:是你身口意開始解脫一切的障礙,佛法所說的障礙,主要是包括煩惱障、
業障和報障。解脫知見法身:解脫知見有兩層意思:一個人真實解脫之後,從自受用的角
度來說,他自知解脫,如果他證得初果,一定知道自己已證得初果,不用佛陀來印證;從
他受用的角度來說,他也可以廣設方便,引導他人趨向於解脫,他有方便力。
好比我們從經典可以瞭解六祖大師,他這個人沒有讀過書,但是開悟以後:本來無一
物,何處惹塵埃,這句話他講得出來。因為他證得那個道之後,他能夠藉由很多的語言文
字表達出來,這叫解脫知見。也就是:他自己解脫之後,就容易產生靈感,會講一些話來
引導別人,趨向於他所成就的功德,即便他沒有讀過書,也能夠用語言文字,巧妙地表現
出來,這叫做解脫知見。當然有讀過書,文字表達上就會比較莊嚴一點,但是所講出來的
道理都一樣。
這個地方是讚歎內心的善根──戒定慧的善根,還有解脫、解脫知見的功德不可思議
,讚歎心力不可思議。
此臨命終人聽了之後,應該是聽聞之後還要受持,生起很深重的慚愧心,由這一念慚
愧心,去憶念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五種的善根,以及憶念阿彌陀佛的功德,滅除
八十億劫生死重罪。這時候,因為他心念的轉變──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
所以他的果報也跟著轉變。本來看到的地獄猛火,就化成了清涼風,這清涼風吹過來的時
候,就落下了天上的妙華,華中有西方三聖──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勢至菩薩,隨華
而到,來迎接這個臨終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