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奢摩他章略講》/宗喀巴大師 造論/見悲青增格西 教授
【二、明空慧非從止生
又,於未成奢摩他前,雖以觀慧觀無我義,心極動搖如風中燭,無我影像且不明顯。若成
止後而善觀察,則已滅除極動過失,方能明了無我影像。故毗缽舍那不散動心,是從無分
別奢摩他生,通達實義非從止生。譬如燈能照色,是從前念燈火而生,非從遮風帳幔等起
,燈固不動則從幔生。若心無掉沉不平等相,住奢摩他定,次以慧觀,能證真實。故《正
攝法經》密意說云:「由心住定乃能如實了知真實。」《修次初編》云:「心動如水,無
止為依,不能安住。非等引心,不能如實了知真義。故世尊說由心住定,乃能如實了知真
實。」】
前面說沒有止也可以了解空性,但空正見很脆弱,不能清楚看見影像,為了清楚看見
,所以修止,因此觀的明亮度、不動全都依賴止;後面引經卻說「由心住定乃能如實了知
真實」?
有外道得止,但外道不懂空性;有內道了解空性,但沒有得止。了解空性與止無關,
無前後次序,如鋼鐵不一定拿去做車子,車子不一定用鋼鐵做,如牛車。所以未得止前可
以懂空性,也可以懂空性之後才得止。
因此,說「只有有了止才可以了解空性」,是錯誤的。這邊加了「如實了知」一語,
「如實了知」是指現證空性,說「只有有了止才可以現證空性」,是沒問題的。
《正攝法經》「由心住定乃能如實了知真實」的意思是,不動產生於止,依於止,漸
次修習,才能如實了知(指現證)空性,也就是空正見與止要合修才能完美無瑕。
引《修次初編》是為了解釋《正攝法經》的密意[1],即心如水一樣搖動,無止不能
安住,無等持的心無法如實了知空性。所以世尊說「由心住定乃能如實了知真實」。
修止時,先會以眼觀佛像,再將影像顯現在心(第六意識)中,(內心第六意識)並
安住於其(影像)上,若能隨心所欲地想定多久就定多久,並得身心輕安,就是得止。
修九住心,於第三、四、五住心時,很容易誤將修止與修空性劃上等號。止的所緣無
邊無量,空性只是眾多所緣之一。因為修止時,心安住在影像上,所以會有幻化、不真實
的感覺。對此,沒學過空性的人,就以為自己得了空慧;事實上,這跟空慧無關。
這幾段要說的是止觀互相搭配的情況,修止不見得懂空性,懂空性不一定要止,二者
搭配而修,就能現證空性。
此外,空正見需要不斷聞思才能得到,此與止無關。然而慧要達到穩固、不散動,從
而發揮它的力量,需有止的幫助。所以一方面是在說二者的關係,一方面是在說定對慧提
供的幫助。
資糧道、加行道是凡夫道,見道、修道、無學道是聖道,二者的差別是,凡夫道只能
用分別識懂(意識的分別心通達)四諦十六行相,聖道就能現證(意識的無分別心現證)。
為什麼有現證無常的智慧?如何知道有聖道?就會談到依止修觀,再不斷串習,就可
達到現證。為什麼有解脫,可以成佛?因為可以斷除煩惱障、所知障。用什麼來斷?用現
證空性之智(意識通達空性的現量,即聖者的根本定)來斷。
我執是無明,「明」就是空慧(通達空性的智慧),「明」達究竟就是佛。
「明」有漸次的發展,見道以上是以現量懂空性(意識的無分別心現量空性),見道
之前雖然也懂空性,但是是以分別識懂(意識的分別心通達),所以就沒有那麼明。
我們有很多想法(我們心續中有很多第六意識),像底片連續播放般,一個心(一個
第六意識)出來時,另一個心(另一個第六意識)即隱没。
像「我」的想法與「我的」的想法就是二種心(緣"我"的第六意識,與緣"我的"的第
六意識,是兩種不同的第六意識),「我」的想法出來時,「我的」的想法尚未出現,「
我的」的想法出現時,「我」的想法就消失了。
現前的心只有一個,由於太短暫了,無法看清楚什麼。例如拿一疊紙,以箭射過去,
看上去是同時穿破,事實上沒有一張同時穿過;我們很多想法看來是同時生起,事實上沒
有同時(我們有很多第六意識看來是同時生起,事實上是沒有同時生起)。
談心類學時說凡夫有離分別的現量,如眼識、耳識等(眼識等前五根識的心,屬無分
別心,前五根識的無分別心有現量),雖然也有離分別的意識,但無法成為量(一般第六
意識的無分別心無法成為現量),因為它一閃即逝,無法看清楚,所以都是現而未定。
這就是沒有止的情況,(一般意識的意現前)像火花一樣,來不及照亮東西,就熄滅
了。(意識的)分別識的情況會好一點,但持續的時間也不長,無法持續就沒有力量。
得止時,遠離於沉掉(內心第六意識的分別識遠離沉沒、掉舉),而且想定多久就能
定多久,這種力量就很強了。以這樣穩固的心培養空正見,就能達到現證空性。
外道、內道都可以修出止,得止後再修出神通,有神通就可以現證(現量通達)一些
事,如天眼通可以現證山後面的事物(天眼通屬於意識的意現量)。既然山後面的事物(
屬隱蔽法)可以被現證,為什麼無常等(無常、空性等隱蔽法)不可以被現證?
因此以止培養觀空性的心(屬意識)至現證時,就可以說有聖者(一位補特伽羅的第
六意識首先由分別識通達空性,然後通達空性的分別識配合止觀修習,當他內心的第六意
知從分別識的比量通達空性轉為無分別的現量空性時,也就是以意識的現量現證空性時,
他就成為聖者),也可以推知有斷除無明的心(現證空性的意識現量就能夠斷除無明)。
>>>>>
[1] 所謂密意,是文字字面意思與實際所要表達的義理不同。如世尊說祂在某劫前成阿彌
陀佛,事實上不是成阿彌陀佛,是指祂成佛了。(釋迦牟尼佛和阿彌陀佛是兩位不同
的佛聖者,不會成為同一位佛聖者,釋迦牟尼佛不會成為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也不會
成為釋迦牟尼佛。)
[2] 有止有觀,即有定有慧,如車之雙輪,才能到達目的地,才能現證真實慧斷障證涅槃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隋.天台智者大師):「若夫泥洹(涅槃)之法,…不出止
、觀二法。當知此之二法(止、觀),如車之雙輪,鳥之兩翼,若偏修習,即墮邪倒。」
[3] <心類>:我們的心,分為根識的心,與意識的心
根識的心,包括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等五種心,屬無分別心,根識的無分
別心的分類有:顛倒知、現而未定、現量、再決知。第六意識的心分類有:無分別心、分
別心,無分別的意識有現而未定、現量、再決知,分別的意識有顛倒知、比量、再決知。
[4] 聖者現證空性的意現量,是由止觀的意識分別心修習空性,至意識無分別心現量空性
摘自:達賴喇嘛尊者《中觀四百論》第四品 明破我執方便品 2007-07-25 德國漢堡
這個空正見(意識通達空性的智慧,屬止觀的觀),必須要配合堅固的禪定(觀慧必
須配合內心的止定),透過這種修學,長時間地串習,慢慢淨除義共相(分別心比量通達
空性時有義共相,透過空性的影像認識空性),現證空性的時候(現量空性時意識去除了
義共相,轉為無分別心現證空性),才有辦法真正的斷除煩惱,讓自己獲得涅槃的果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