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分享] 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佛學課:廣論止-19

作者: ykkdc (ykk)   2022-05-11 23:07:15
《廣論奢摩他章略講》/宗喀巴大師 造論/見悲青增格西 教授
各別學法-學奢摩他法-修止資糧
止觀是在上士道最後才說,要用到的話,是從中士道、上士道開始會用到,下士道較
不會用到,因為下士道的主要內容是業果,業果是說明身語方面的善與不善,如殺、盜、
淫、妄等,講如何造作善、遮止不善。
要說業果就必須要有講者與所講的內容,所以講三寶;為了要如法聽法,產生下士道
的功德,所以講無常。中士道說到外在行為,如妄語等,是來自煩惱,所以要調心。
中士道主要是要調伏煩惱、斷除無明,因為行為方面容易控制,內心方面較難調伏,
所以需要止觀。上士道要斷除的是煩惱習氣,那就更難了,更需要止觀。因此,可以說止
觀是中士道、上士道的必需品,而對下士道而言,有止觀會有較大助益。
我們現在會覺得再怎麼努力都無法對抗煩惱、令心平靜,這是沒有止觀,受煩惱所控
制的結果。前面談到止觀的利益時說,我們的心被煩惱所控制,要讓心不被煩惱控制就要
有止,若不修止,很多法類都無法在內心生起。
以前的人很容易修出止,聽聞教法後立即修行,就能生起道。我們雖然聽了很多法,
有了點善心,但是煩惱一生起,那點微弱的善就沒了!沒有止觀,所以很難入道。
在格魯派來說,宗喀巴大師倍受推崇的一點就是講說止觀。說止觀的人很多,然而要
像宗喀巴大師一樣,廣博、詳細地引經教說明,是沒有的。止觀是隱密事,即便講說或所
修的不是如法的止觀,看過去也會有模有樣,有些人還會有神通、預知等能力,所以在止
觀方面,講說的情況其實很混亂的。
對我們來說,至少要在文字上能看得懂,不能輕易被人牽著走、人云亦云,依人、不
依義理來取捨是不對的,要依《廣論》、《瑜伽師地論》、《修次中篇》等來抉擇。《瑜
伽師地論》是詳細講說,《廣論》是略說。我們如果能好好地修習《廣論》,就等於修習
了《瑜伽師地論》、《修次中篇》等。
【丑六、各別學法。分三:
寅一、學奢摩他(止)法,寅二、學毗缽舍那(觀)法,寅三、學雙運(止觀雙運)法。
初又分三:卯一、修止資糧,卯二、依止資糧修奢摩他,卯三、修已成就奢摩他量。】
學奢摩他法分三段落:成辦資糧、修止、修到什麼程度才成就奢摩他量。
說到修止的因素,很多人因為忽略這點,變成很希求止,卻產生不了。以前的人,厭
世離家,到樹下一坐,自然就產生止,這是因為具備因素的關係。
【諸瑜伽師先集資糧,即是速易成止之因。其中有六:一、住隨順處,住具五德之處:易
於獲得,謂無大劬勞得衣食等。處所賢善,謂無猛獸等凶惡眾生,及無怨等之所居住。地
土賢善,謂非引生疾病之地。伴友賢善,謂具良友,戒見相同。具善妙相,謂日無多人,
夜靜聲寂。如《莊嚴經論》云:「具慧修行處,易得賢善處,善地及善友,瑜伽安樂具。
」】
諸瑜伽師(即修行者)先集資糧,是能快速容易達成止的因素。
其中有六:一、「住隨順處」:住於與止契合的住處。
住處需有五個優點:
(一)「易於獲得,謂無大劬勞得衣食等」:
修止要找易於取得飲食之處。這是針對一般人而說,像修薜穀法,就只需要幾粒米,
不必依賴飲食。又,取得飲食要無大劬勞,主要是看心會不會受影響。
若有人供應衣食,但心情會受影響、有負擔,這樣也不行。像十二頭陀行,守持嚴格
者要穿糞掃衣—死者所穿的衣服、或他人穿四個月以上的衣服,飲食也有種種規定。
《莊嚴經論》說「易得」,解釋時是無大劬勞取得衣食。但是在藏文中有「善」字,
即「善獲得」,意思是要如法、無邪命而取得。
(二)「處所賢善」:
要住在無猛獸、仇家的地方。其實最麻煩的是螞蟻、蚊子等。這些雖然是小事,但也
要考慮進去。另外,有靈異事件的地方,沒有證量的人也不可以選那樣的地方。
(三)「地土賢善」:
指衛生條件良好、不生疾病的地方。印度、台灣比較潮濕,就沒辦法直接就地打坐;
相對而言,西藏比較乾燥,就符合這個條件。
選地要選有靈氣的地方,不要選窮山惡水、有荊棘的地方,在緣起上會有影響。後代
會考慮大成就者住過或加持過的地方,但是自己方面要知見清淨,如果知見不清淨,因為
是大修行者住過的地方,會有護法,他會干擾,讓行者待不住。
(四)「伴友賢善,謂具良友,戒見相同」:
「戒見相同」是戒律當中的用語,僧團行動如傳戒等,要找戒見相同者。這邊是找能
提升、在修止上有幫助者。可能的話,是和師長或有經驗者一起修。最低限度是彼此不可
以有爭執,要有共識。
(五)「具善妙相,謂日無多人,夜靜聲寂」:
無嘈雜之地。對大修行者而言,不會被嘈雜的環境影響。對初學者而言,環境就很重
要了。在心調伏前,要讓身處於不嘈雜的環境,如此有助於心的平靜。
「瑜伽安樂具」:有二種解釋,一是要具備以上所說易得食物等的修止的資具。二是
不包含以上所說,如要有法本等其他的條件。如閉馬頭明王的關,先要得到灌頂,要準備
法本等。總之,修禪定相關的資具都要具備,最主要是聽聞相關的教法。
修止最主要是心從五欲收回,要收回心就要這些條件。
如果是大菩薩,在紅塵中還可以度眾;不是的話,說不定會被拖累。因此,要遠離人
事,至隨順處,身要遠離是非之地。
「寺廟」的原意是僻靜處,大寺廟是指離城鎮較遠,小寺廟指離城鎮較近,與人數多
寡無關。「出家」之意就是離開家,因為我們對家的關切對心的影響很大,離開家,心才
會靜下來。
這裡雖然沒提到僻靜處,但似乎是基本條件。又因為住得太遠,往來取食不方便,所
以說要無大劬勞。因此,地點要遠選離人群、又不太遠之處。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