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賴喇嘛尊者傳授菩提道次第廣論(第41-1講)/蔣揚仁欽中譯
以上就說到了周遍所緣的部分,現在說到淨行所緣者。
(之前提到佛在經中說「周遍所緣」有四:「有分別影像、無分別影像、事邊際性、
所作成辦」,這四種周遍現在要說的淨行所緣,以及接下來要說的善巧所緣、淨惑所緣)
淨行所緣的意思就是說,看個人的煩惱,那一者比較強烈的話,那針對自己的強烈的
煩惱,而來選擇最適合的一個所緣境。
所以在此說到,(351頁)「淨行所緣者,由此所緣,能淨貪等增上現行,略有五種
,謂:不淨、慈愍、緣起、界別、阿那波那。」
如果貪強烈的話觀修不淨,瞋心強烈的話觀修慈愍,癡心強烈的話觀修緣起,慢心強
烈的話觀修界別,散亂強烈的話觀修數息,也就是阿那波那,也就是出入息,「阿那」就
是出,「波那」就是吸、或者是入的這種數息。
所以先講到不淨者,「緣不淨者」如果貪心強烈的話緣不淨,那緣什麼呢?「謂緣毛
髮等三十六物,名內不淨,及青瘀等名外不淨。是於內心所現不淨非可愛相,任持其心」
如果是瞋心強烈的話,觀修慈愍,「慈謂普緣親、怨、中三,等引地攝,欲與利益安
樂意樂。即由慈心行相,於彼所緣任持其心,名曰緣慈,是於心、境俱說為慈。」
如果是癡心強烈的話,「緣緣起者,謂唯依三世緣起之法,生唯法果,除法更無實作
業者,實受果者,即於是義任持其心。」
為什麼癡心強烈的話,觀修緣起呢?透過緣起的一個認知,所以讓我們看到更多的法
相,所以增長智慧,這是一種解釋。第二個最主要的癡心的來源,是來自於自性執著,所
以透過緣起的道理,了解無自性,而去破除癡心。
我慢的話,觀修界別的原因是什麼呢?「緣界差別者,謂各別分析地、水、火、風、
空、識六界,即緣此界任持其心。」
因為了解了更多,所以我們才不會產生慢心,才會看到說,喔!原來天外有天,人外
有人,才會知道自己是井底之蛙,會有這種的感覺。
還有另外一種的解釋是說,依由了解界別的緣故,所以我們可以從自己的身上去找,
我在哪裡?就找不到。
從我的地大找、水大找、火大找、風大找、空大找,或者從我的意識去尋找我的時候
,找不到。會知道說這是由六界所攝,並非是獨立實有。
當我知道說,我並非是獨立自主所產生的時候,由此所產生的慢心,也可以跟隨著減
少。所以由界別的觀修,可以斷除我慢。
如果是散亂的話,緣數息就很有幫助了,透過數息的一種觀修,「緣阿那波那者,謂
於出入息,由數觀門住心不散。」
所以淨行所緣者,就是自己的煩惱,那一者比較強烈,根據自己不同的這種強烈煩惱
,而去尋找對自己最有效的所緣境,這是淨行所緣的部分。
>>>>>
[1] 緣不淨對治貪著己身、他身的觀修,如《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一十四》云:
「菩薩摩訶薩大乘相者,謂四念住。…身念住者…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
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審觀自身:從足至頂,種種不淨,充滿其中,外為薄皮之所纏裹
,所謂此身,唯有種種髮毛爪齒、皮革血肉、筋脈骨髓、心肝肺腎、脾膽胞胃、大腸小腸
、屎尿涕唾、涎淚垢汗、痰膿肪[月*冊]、腦膜、[月*(嵐-几)]聹,如是不淨充滿身中。
如有農夫或諸長者,倉中盛滿種種雜穀,所謂稻、麻、粟、豆、麥等,有明目者開倉覩之
,能如實知其中唯有稻、麻、粟等種種雜穀。
是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審觀自身,從足至頂,不淨充滿,不可貪樂。是為菩薩摩訶
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於內身住循身觀,熾然精進,正知具念,調
伏貪憂。」
[2] 《寶鬘論》:「士夫非地水,非火風及空,非識非一切,何者是士夫。」
尊者提到,界別觀對治我慢,透過分析觀察,我既非自身六界的一一界,也非六界的
聚合,在六界聚合之外也找不到我,如是破除我執薩迦耶見的實有執。我們六根本煩惱心
所當中,我慢心所是基於不正見心所的我執薩迦耶見,遮除我執即遮除我執引生的我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