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悲青增格西:世俗諦
: http://chienching.blogspot.com/2014/07/blog-post_40.html
: 所以世俗有的「世俗」指的是量(世俗名言量),世俗有即在量識上面有。包括空性
: 也是世俗有。
補充:包括空性也是世俗有(名言有),即不是勝義有
摘自:《中論釋-正理海略講》見悲青增格西
有人這樣想的:有沒有自性空?有。既然是有,它就是所知。它是所知,就要有能知
。這個能知是什麼?是勝義量(勝義理智量)還是世俗量(世俗名言量)?
他認為一定不是世俗量,因為世俗量無法懂自性空存在,因為世俗量無法懂自性空,
所以必須是勝義量,即勝義量了解自性空存在。
再者,以理智(觀察有沒有自性的勝義理智量)去觀察而有所獲的話,所獲得的就是
實有。如此,破所破—實有—的一切理智,它在破除實有時都會看到一個有,看到的永遠
都是實有,變成任何空正見通達的都會是實有。
也就是,他人認為「自性空存在」是勝義量了解的;了解的這個有(自性空存在),
是一直觀察有還是沒有所獲得的,所以必須是實有;如此一來,每一個空正見都在懂一個
實有,每一個空正見都會變成執實有的見。
自宗認為,理智(勝義理智量)只會了解「自性空」,而不會了解「自性空存在」,
它(勝義理智量)了解的所量唯是遮無。
若它(勝義理智量)了解自性空存在,就有(除了遮無以外的)其他法是它的境了,
如此,它的所量就會是遮非。因此,理智並不直接通達自性空存在。
「自性空存在」要由理智懂或名言量懂?當然是由名言量懂。但是在此之前,要先由
理智通達「自性空」。
若說(他人說):自性空存在是被間接地懂,且是由理智所通達。
自宗說:若是如此,「苗無自性」這句話也間接描述自性空存在,因為跟隨它的了解
會間接通達之故。若是如此,就變成了遮非。
論式「瓶子為有法,是實有空,以是緣起故」,是不是一個正理?看針對誰來說。
針對佛菩薩來說,它不是正理;針對我們來說,它也不是正理。
針對怎樣的情況,它才會是正理?這個人,一要了解瓶子,二要了解自性空,三要了
解緣起;此外還要了解瓶子是緣起,是緣起一定是自性空;但他還未了解瓶是自性空。
也就是說,他有了解宗法的量、了解後遍的量,了解遣遍的量,因明的三輪都通達。
這個人通達此三量,但還未通達所立,針對這樣的人,此因明論式就是正理。
一旦他通達所立,這個因明論式的所立就不是所立了,這個因明論式對他來說就不是
正理,而是相似的正理。
「瓶子為有法,是實有空,以是緣起故」,只有對此論式的三輪(宗法、後遍、遣遍)
都了解,而不了解其所立的人,才會變成正理,這是前提。
這樣的人需不需要其他的正理才能了解瓶子是自性空?不需要。也就是萬事都具備了
,只差沒通達。先通達三輪,以通達三輪之力量讓他通達所立,中間不需要再有其它因素。
問:了解三輪之量,與通達所立之量,是不是不同的量?
雖然是透過了解三輪之量而通達了所立,但通達所立之量,與通達三輪之量,是四個
量,並不是同一個量。
遮除自性有時,直接通達的是「自性空」,不會通達「自性空存在」,「自性空存在
」是另外的量才能通達的內容。
當然,通達了「自性空」,接著馬上了解到「自性空存在」,這是可以的。但是,畢
竟了解「自性空」的智慧,與了解「自性空存在」的智慧,是不一樣的。
就像具備了解三輪的量時,不需要其他的條件,此人就會了解所立,但畢竟通達所立
之量與了解三輪之量不同。
因此是,直接破自性有的智慧本身(即勝義理智量)會了解「自性空」,任何了解「
自性空」的智慧當下就是破了自性有,以破除自性有之力會了解「自性空存在」,但這是
接下來的名言量才了解的內容。
(勝義理智量)了解自性空後,以此之力會通達自性空存在,這是接著產生的名言量
所了解的。需不需其他的量來幫助了解自性空存在?不需要。
通達自性空之後,以此之力,不需其他的量,就能直接斷除自性空非有(自性空不存
在)的增益。雖然是以理智而斷除此種增益,但並不是理智本身斷除這個增益。
如論式「聲是無常,以是所作性故」,只要產生了解三輪的三個量,不需要其他的量
幫忙,以此之力就能直接了解所立。
雖然以此之力了解所立,但並不是前面三個量了解了所立,而是要產生第四個量來了
解。《釋量論》亦云:「然說聲所作,如此皆無常,義生彼壞覺。」
因此,「以此(量)之力通達」,並不是指它通達,而是說它幫忙通達。
總之,他人認為遮了自性有就會通達自性空。且不可能通達自性空還不知道自性空有
或沒有,所以也會通達自性空存在;這樣就會變成遮非了。
自宗講的是,遮了實有自然會通達自性空,那是遮無;也因為是遮無,不是遮非,所
以不會引申出有。
雖然遮實有的當下就了解自性空,也不需要再依其他,自然能產生其他名言量來了解
自性空存在,但是名言量是名言量、勝義量是勝義量,二者是不一樣的。舉例時就用「了
解三輪的量,以此之力而了解所立」來說明。
自宗說,勝義量了解實有空,可以說以此之力懂了實有空存在,但是勝義量本身並不
懂實有空存在,並舉了三輪之力的例子。
對此,他人認為以了解三輪的力量了解所立,跟這不一樣。量識破實有而通達實有空
時,此量識就了解這個實有空是量的境(量的所量)。量的所量就是有的定義。所以意思
已經有了,當然就要說此量識了解實有空存在。
對此,自宗說,承許有自證的中觀師(瑜伽行中觀自續派承許有自證)承認實有空是
量的所緣,空正見了解空性的當下,領受它的自證現量會間接通達空性存在,但因自證現
量是名言量,所以不能說是理智所通達。
月稱論師主張當中,也不是由理智通達實有空存在。若理智通達了這個,就變成理智
在尋找有無是非時,找到了有,這樣就會變成實有。然而月稱菩薩根本不承認有自證現量
,那麼這個宗是怎麼講的呢?
他宗對量的定義是新的不欺誑的了別;月稱菩薩此宗對量的定義是不欺誑的了別,不
需要加「新的」。(這是針對主要境來說。)
不欺誑就沒問題,有問題就是有欺誑,一般世俗上就是從欺不欺誑這邊去判斷有沒有
問題。
量也一樣,不欺誑的識就可稱為量,跟新、舊一點關係都沒有;所以離分別識所引的
已決智亦主張它是量。也因此,分別識也有現量。
現量、比量,又是怎麼區分的?他宗認為現量一定是離分別識,比量一定是分別識。
此宗(應成)不是如此,在此宗來說,比量一定是分別識,但現量不見得不是分別識。
依正理直接獲得的量叫做比量;不須透過正理領納到的就叫現量。
凡夫了解隱密法時,首先必須透過正理才能了解。顯現法方面,凡夫不須透過正理就
可以領納。領納時,透過眼耳鼻舌身識領納,那是離分別的領納。
可是很多時候,第六意識不需透過判斷就能懂一些什麼,這一類的,因為它是顯現法
,所以了解它時不需要透過正理;因為未透過正理了解它,這種了解境的分別識,就不能
說是比量,那就是現量。
總之,此宗與他宗有很多不同之處:
第一、此宗對量的定義是不欺誑的了別,不講「新的」,所以已決智都是量。
第二、在他宗來說,現量一定是離分別識,但在此宗則不一定。此宗主張,只要對顯
現法不欺誑,無論是分別識或離分別識,都是現量。所以會有分別識的現量。
交代以上的內容,是因為對一個了解空性的人來說,自性空存在是顯現法(現前),而
不是隱密法。
一個努力修空性的人,當他破自性有時就了解了自性空。了解自性空之後,要了解自
性空的內容是有或無,這方面完全不需要以理智去觀察。
理智只破自性有、了解自性空,它不管自性空有還是沒有。了解自性空存在的這部分
,並不依於正理,以通達自性空的力量就能了解它的存在。因為是不依於正理而通達的,
所以自性空存在是現前。自性空是隱密法,存在是顯現法,自性空存在是顯現法。
總之,對我們來說,自性空存在不是顯現法,是隱密法。但對一個了解空性的人來說
,自性空存在是顯現法,他可以直接領納,而領納自性空存在的是名言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