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分享] 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佛學課:廣論止-61

作者: ykkdc (ykk)   2022-11-21 19:28:47
摘自:《廣論奢摩他章略講》/宗喀巴大師造論/見悲青增格西教授
【沉者亦譯退弱,與喪心志之退弱不同。
於此沉相,雪山聚中修靜慮者,多於安住不散,相不明澄之昏昧,許之為沉。此不應
理,論說昏昧為沉之因,二各別故。
《修次中編》云:「此中若由昏沉、睡眠所蔽,見心沉沒,或恐沉沒。」
《解深密經》云:「若由昏沉及以睡眠,或由沉沒,或由隨一三摩缽底諸隨煩惱之所
染污,當知是名內心散動。」
此說由昏沉及睡眠力,令心沉沒,名內散動故。
《集論》亦於說隨煩惱散亂之時,說其沉沒,然彼說散亂亦有善性,非定染污。】
沉指怯弱、軟弱,與喪失心志對軟弱不同。
西藏修禪定者多有將心安住不散但看不清楚的昏昧當作沉沒。這是不對的,論著有說
昏昧是沉的因,二者是因果關係,所以二者是各別的。
引《修次中編》說因昏沉、睡眠導致沉沒,這是在交代昏沉與沉沒是因果關係。
「由隨一三摩缽底諸隨煩惱之所染污」:由隨一能障礙三摩地的隨煩惱所染污。
「內散動」:散亂有外散亂與內散亂。
心轉移到他境而喪失所緣,如掉舉,是外散亂。心向內收攝而喪失所緣,如昏沉,是
內散亂。
「《集論》亦於說隨煩惱散亂之時,說其沉沒,然彼說散亂亦有善性,非定染污」:
因善心導致的所緣流散要不要歸類到散亂有二說。
前說散亂是隨煩惱,所以因善心導致的所緣流散不是散亂。《集論》說散亂也有善的
部份,也就是貪所導致的所緣流散是掉舉,其他煩惱及善心所導致的所緣流散是散亂。
【昏沉,如《集論》云:「云何昏沉?謂癡分攝,心無堪能,與一切煩惱及隨煩惱助
伴為業。」是癡分中,身心沉重無堪能性。
《俱舍論》云:「云何昏沉?謂身重性及心重性,即身無堪能性及心無堪能性。」】
昏沉來自於癡,是身心都不堪能的情況,另外也要把「相不明澄」這點加入。
身心不堪能就像快睡著時,見境模糊不清,心無法思考,身也無法做事。身心不堪能
達到極致就是睡眠。睡眠與昏沉都是沉沒之因。
【沉沒謂心於所緣執持力緩或不極明。故雖澄淨,若取所緣不極明顯,即是沉沒。
《修次中編》云:「若時如盲,或如有人趣入闇室,或如閉目,其心不能明見所緣,
應知爾時已成沉沒。」未見餘論明說沉相。
沉沒有二,謂善與無記。昏是不善或有覆無記,唯是癡分。】
諸大經論皆說除遣沉沒,思佛像諸可欣境及修光明相策舉其心,故心闇境晦及心力低
劣皆應滅除。雙具所緣明顯與策舉之力,唯境明顯及唯心澄清非為完足。
掉舉易了,唯沉沒相諸大經論多未明說,故難了知。然極重要,以易於彼誤為無過三
摩地故。應如《修次》所說,從修驗上,細心觀察而求認識。】
昏沉與沉沒的差別:心持所緣時,境不清楚—沒有明澄分—是昏沉,若有澄清度,但
是不是極明,或說心執持時不是抓得緊緊的,是沉沒。
「昏是不善或有覆無記」:「有覆」是煩惱,是煩惱不見得都是惡。只要是昏沉一定
是煩惱﹙有覆﹚。有些昏沉來自於癡,是有覆,但是是無記;有些昏沉與嗔等煩惱搭配,
不僅是有覆,且是有記。
沉沒有善及無記。若是善的沉沒還好,若是無記的沉沒,無善可言,將沉沒當成正定
修一輩子,就浪廢了一輩子的時間。
諸大經論都說要除遣沉沒,緣佛像等可欣境或修光明相可策舉其心,有助於消除心暗
及心力低。
因此,只是境明顯、心澄清,並不夠,要剷除心的灰暗及心力低劣。
沉沒的相狀,諸大經論都沒有明說,行者很容易把沉沒當作無過的三摩地修,有這樣
的危險。所以應該清楚認識三摩地的定義,沉沒、掉舉的相狀等。
>>>>>
[1] 摘自:何為一心不亂 淨界法師
宗喀巴大師提出一個警告,他說很多人在這個地方,會認為他得定了,其實這是一種
微細的沉沒,就是我這一念心,在我所緣境當中,我感覺到不昏沉,也不掉舉,已經明靜
而住,我已成就三昧了,其實沒有。那個是一個微細的沉沒,所以這個地方要注意。
[2] 摘自:《心類學》二十隨煩惱心所之昏沉
《大乘五蘊論》(玄奘法師譯):「云何昏沉?謂心不調暢,無所堪能,蒙昧為性」
《大乘阿毘達磨論》(玄奘法師譯):「何等昏沉?謂愚癡分,心無堪任為體,障毘
缽舍那為業。」
又,內心昏沉,也是一種散亂。如格西釋文提到,散亂有外散亂與內散亂:1.心轉移
到他境而喪失所緣,如掉舉,是外散亂;2.心向內收攝而喪失所緣,如昏沉,是內散亂。
[3] 本文提到,昏沉與沉沒二者有別,且昏沉是沉沒之因。昏沉如打瞌睡、昏昏欲睡,心
力無法集中,於所緣不明顯,似半睡半醒,這是愚痴導致的,把它當作定是錯誤的。
即便去除了昏沉,於所緣明靜,但是明晰的執持力量不夠,仍有沉沒,仍不是得定。
(五蓋是障礙禪定智慧生起的五種蓋障,當中的睡眠蓋,屬內心昏沉、沉沒所攝。)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