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達賴喇嘛尊者教授《覺燈日光》
沉,也譯作退弱,但與喪失心志、沒有自信的退弱心不同。
許多西藏的禪修者認為昏沉就是沉沒,這是不對的。
昏沉一定是染污心,是隨煩惱之一;沉沒不同,沉沒有善與無記兩種。
沉沒是,心緣境時,抓緊的力量不夠,或看不清楚境。所以境雖然澄明,但執持境的
心卻沒有精神,懶懶地提不起心力來,就是沉沒。
沉可以分粗、中、細三種,粗品的沉沒是沒有澄淨分和明顯分,中品的沉沒是有澄淨
分,卻沒有明顯分,沒有精神,細微的沉沒是有澄淨分,卻缺少了少許的明顯分,即一點
點沒有精神。
沉沒的主要來源是心有暗暗的感覺,或心力不夠,沒有精神。除掉沉沒有兩種方式:
一是光明想,二是提高自己的心力,也就是心變得更有精神,從而斷除沉沒。
關於掉舉,很多大經論都有提到,經驗上也比較容易察覺到。而細微的沉沒就比較難
以了知。所以宗喀巴大師在此呼籲我們,要多多地去做觀察,要從自己的覺受和經驗上去
體會,再配合大論典的內容來思惟。
什麼是強而有力的正知?就是在未生起沉、掉之前,已有警覺的正知,如「噢!我快
要生起沉、掉了……」。沒有強而有力的正知,就無法察覺到細微的沉、掉。
如果沒有生起強而有力的正知,卻認為自己所修的三摩地完全正確,沒有沉沒、掉舉
,如此就會隨細微的沉、掉而轉,空耗時間。
修正知的其中一個因是正念。努力生起這樣的正念:「我要記住這個境,」可以幫助
增長正知。
增長正知的另一個不共因緣是,緣佛像或緣取能緣的心—唯明唯知之明了體性,對此
所緣境,不斷地提醒自己:「我現在有沒有被沉、掉所轉?」
透過上述的方法修學正念、正知,在極細沉、掉未生起、將生起之時,就能馬上察覺
,並予以遮止。
如果不馬上遮止,讓心隨著沉、掉而轉,會退失先前有力的正念、正知。
「不行」是不勤修對治沉、掉,是修三摩地最大過失。心若隨沉、掉而轉,成了習慣
,便難生離沉、掉之定。
「思」即是「役心」,就是讓心去促成某一種的動作。
思能讓心趣向善、不善或無記,就像磁石吸鐵能使鐵轉動一般,思能讓心緊緊地相應
於境,這是思的作用。
這裡是說生沉、掉時應生斷彼之心,以思的作用去發動心,斷除沉、掉。
要如何斷除沉、掉呢?若是細微的沉沒,稍提起心力即可。
若沉沒很濃厚或數現起,則不要再繼續修下去,可以思惟三寶、菩提心之勝利、暇滿
義大等功德,使心力提高,或以冷水洗面等。
「若心所取內外所緣相不明顯,內心黑暗隨其厚薄」,如果縱容它,不加以對治,之
後就很難斷除,此時,應數數修能對治之諸光明相等。
掉舉是心往外攀緣,有掉舉時,可以思惟念死無常等法義,讓心往內收攝,令心的起
伏波動降低。
《集學論》中說:如果掉舉太猛或太延長,就應該暫時停止奢摩他的正修,而修習厭
離。如果掉舉無力,不是很強烈,可以攝心安住,不需要停止奢摩他的觀修。
>>>>>
[1] 本文尊者提到:
「不行」是不勤修對治沉、掉,是修三摩地最大過失。心若隨沉、掉而轉,成了習慣
,便難生離沉、掉之定。
如《雜阿含1247經》云: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隨時思惟止相(隨著正知觀察到內心掉舉散亂時,思惟無常三惡趣苦等止息掉舉),
隨時思惟舉相(隨著正知觀察到內心昏沉沉沒時,思惟可欣境清淨所緣策舉內心)…
…若復一向思惟捨相(即「不行」,以正知觀察到內心發生沉沒或掉舉時,卻不勤修
對治沉、掉,是修定的最大過失),則於是處不得正定(無法獲得遠離沉、掉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