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廣論奢摩他章略講》/宗喀巴大師造論/見悲青增格西教授
【如《讚應讚論》中讚置答云:「未入佛正法,癡盲諸眾生,乃至上有頂,仍苦感三
有。若隨佛教行,雖未得本定,諸魔勤看守,而能斷三有。」
故預流(初果)、一來(二果),一切能得聖道毗缽舍那所依之奢摩他,即前所說第
一靜慮近分所攝正奢摩他。
如是當知一切頓證諸阿羅漢(慧解脫阿羅漢),皆依前說正奢摩他而勤修習毗缽舍那
,證阿羅漢。】
沒有進入佛門、無明的眾生,即使修到有頂,仍會感三有苦,仍在輪迴中。
佛弟子雖然沒有得到正禪(四禪八定),在魔緊盯的情況下,卻能斷三有。
馬鳴菩薩這個頌文,是在讚嘆佛陀的弟子連初禪都沒得到就得阿羅漢果。利根行者在
沒有好的工具情況下,卻能逃出三界,是從這個角度去讚美。
有利根聲聞與鈍根聲聞,《俱舍論》說利根聲聞三生就能證阿羅漢,注解說可以不用
三生,二生就可以從資糧道至阿羅漢。
利根聲聞是努力修止,得止後就拼命修無我慧,二、三生就成就阿羅漢。
鈍根聲聞會修世間道(四禪八定),世間道雖然能幫助修出世間道,但它只是圓滿因
素,而且會花更多時間才能成就。
此處說有證得阿羅漢者連正禪都未得,這是在說利根聲聞,因為他一直修出世間道。
當他證得阿羅漢時,尚在根本定中(以初禪近分定緣無我證聖者根本定智),所以尚
未得正禪,但是出定後,會四禪八定一起得。
一般狀況,四禪八定是依「(初禪)近分禪、初禪正禪、(二禪)近分禪、二禪、(三禪)
近分禪……」的次序相繼得到,每斷除下地的煩惱,就會得到上地的禪心,如斷欲界煩惱
會得初禪正禪,斷除初禪煩惱會得二禪正禪。
利根聲聞對三界煩惱一視同仁,一起斷,所以利根聲聞斷完三界煩惱,四禪八定一起
得。
【故若身中未得前說奢摩他定,必不得生緣如所有或盡所有毗缽舍那真實證德。後當
廣說。
故修無上瑜伽觀行師,雖不必生緣所有粗靜行相毗缽舍那及彼所引正奢摩他,然必須
生一正奢摩他。初生之時,亦是生起、圓滿二次第中初次第時生。】
沒有止,得不到任何的觀,緣如所有(勝義諦)的觀得不到,緣盡所有(世俗諦)的
觀也得不到,證阿羅漢果等皆不可能。
即使要修無上密續,也要有止才行。不是說一定要有止才能開始修無上密續,得灌頂
後,剛開始修生起次第時,可能沒有止,但是修行要進展到一定程度,就一定要有止才行
。生起、圓滿二次第中,於生起次第階段就會得止。
【總應先生正奢摩他,次即依彼,或由粗靜行相毗缽舍那,漸進諸道乃至有頂,或由
無我真實行相毗缽舍那,漸行五道而趣解脫或一切智,是佛教中總印所印。
故隨修何種瑜伽皆不應違越,是謂總顯依奢摩他趣上道軌。】
總之,要先有止,得止後要修觀。
修觀有二條路:如果是修世間道,是依止而觀修粗靜相,直到有頂。
如果是修出世間道,是依止而觀修無我,從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至解脫或
成佛。
(...待續...)
>>>>>
[1] 有頂,即三界之頂(不是欲界之頂,也不是色界之頂,而是無色界之頂)
三界,又稱三有,三有的最高處,即三界的最高處,三界之頂即無色界的非想非非想
天。有頂天(即無色界的非非想天)是外道所能去的最高處,仍屬於三界輪迴苦諦當中。
[2] 趣向何道都要此正奢摩他,故隨修何種瑜伽皆不應違越,是謂總顯依奢摩他趣上道軌
不論內外道的瑜伽師,或內道大小顯密的瑜伽師,都要獲得一正式奢摩他,依此心一
境性的奢摩他才能獲得各自的證德,此正奢摩他至少要有初禪近分定心一境性的奢摩他。
瑜伽師,有以為在說坊間的瑜珈,並非如此。古代瑜伽師,是指修習止觀的修行者,
例如,玄奘法師翻譯有《瑜伽師地論》,不是在說坊間瑜珈,而是指修行者的修行之道。
佛教內道瑜伽,分為三乘瑜伽(三乘道的修行):聲聞瑜伽、獨覺瑜伽、大乘瑜伽。
瑜伽師,包括內外道的瑜伽師(修行者)。外道瑜伽師(修行者)的止觀獲得四禪八
定。佛教內道瑜伽師(修行者)修習的止觀經由五道,獲得二乘果位,乃至佛陀的果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