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ykkdc (ykk)
2023-01-06 20:58:51摘自:《廣論奢摩他章略講》/宗喀巴大師造論/見悲青增格西教授
乙二、分類
正禪可以分為世間的與出世間的。正禪也可以分為具煩惱的禪定、無漏的禪定、清淨
的禪定。
一、具煩惱的禪定是,屬於禪定的相續,且與有覆無記的心相應。有與貪相應、與見
相應、與我慢相應、與無明相應四種。
與貪相應的禪定:得禪定後,貪著於禪樂,這個貪著禪樂的貪心與禪定相應,這個禪
定也就有了煩惱,是與貪相應的禪定。
像薩迦耶見是個心所,跟它一起還有很多心所,也有與它一起的心王,心王與這些心
所都會是煩惱。
原本是清淨的禪定,當與它相應的心所中有了貪,它也就變成了煩惱,不是清淨的禪
定了。
與見相應的禪定:得正禪後,可以依正禪修得神通。有神通一定有正禪,有正禪不見
得就有神通,得了正禪要去修神通才會得神通。
有神通者以神通觀察,看到世界毀滅又形成,梵天卻沒有變化,認為梵天是造物主,
是恆常法。這樣是與邪見相應的禪定。
與我慢相應的禪定:得了神通後,覺得自己非常了不起,「世間只有我有這樣的能耐
」,我慢越來越強。這樣是與我慢相應的禪定。
與無明應的禪定:得禪定後,沒什麼痛苦,也感覺不到有一般的貪嗔,就認為修這個
禪定就是解脫道,他修這個道而得到解脫了。這樣是與無明相應的禪定。
因此,討論具煩惱的禪定時,會談到:誰變成了煩惱?清淨的禪定變成煩惱。誰讓它
成為具煩惱的禪定?貪、邪見、我慢、無明。如何變成煩惱?相應成為煩惱。
像初禪有心一境性等五個支分,具煩惱的禪定也有很多心所與它相應,但是不說具煩
惱的禪定有支分,因為那是貪、邪見等。
也就是,有很多與具煩惱的禪定相應的心所,可以說是它的心所,但是不可以說是它
的支分。
此處的支分是可以提供幫助的,像手是我的支分,對我的幫助很大,禪定的支分是在
幫助禪定,貪、邪見等像是在毀它,所以具煩惱的禪定沒有支分。
也因此,具煩惱的禪定不是真正的正禪,因為正禪的定義「正禪地攝,由支分或所緣
而遠離自下地,上界地所攝的善了別」,它(具煩惱的禪定)沒有從「支分或所緣遠離自
下地」。
例如行者有了初禪,遠離了欲界煩惱。用什麼遠離了欲界煩惱?自之支分。
之後,行者產生了具煩惱的禪定,此時,行者還是擁有正禪,還是遠離了欲界煩惱,
但是不能說行者的具煩惱的禪定遠離了欲界煩惱,因為那個具煩惱的禪定沒有本事遠離欲
界煩惱。
二、無漏的禪定是,既屬於禪定,且是出世間的善心。如以正禪修出離心、菩提心。
「善心」:此處的無漏不是一般所說的無漏,此處的無漏是用正禪修出離心、菩提心
等,也不必管有沒有修出來,所以可以連資糧道都不是,因此不用「道心」,用「善心」。
「出世間」:相對於世間道來說是出世間,不是指見道等出世間。
三、清淨的禪定是,既屬於正禪,且是世間善。
清淨的禪定指的是世間禪,它是正禪,是世間善法,它之後或是持續下去,或是衰敗
成為煩惱,或是增上,因此可以分為隨順衰敗、隨順安住、隨順增長、隨順無漏四種。
隨順衰敗的禪定是,上地的清淨正禪之一,在自己之後會引生自地的煩惱或下地的煩
惱。
隨順衰敗的禪定與具煩惱的禪定是有差別的。
隨順衰敗的禪定現在是世間的正禪。如用正禪修出神通,看到大梵天在百劫中如如不
動,由於看不到百劫前與百劫後的事,就產生梵天是造物主、是恆常的邪見。此中,神通
是清淨的禪定,但是因為之後產生邪見,所以是隨順衰敗的禪定。
而具煩惱的禪定不是清淨的禪定,它現在是具有煩惱的。
佛、菩薩要具有神通,神通是利生不可缺的方便。
依禪定獲得神通,因為具神通看到梵天的種種,在第二剎那產生邪見,那麼這個禪定
是不是善?確實有馬上會引生邪見的禪定,但是這樣的禪定也是善心。
修禪定者能看到梵天百劫不動這件事本身並不是過失,但是因為周邊有煩惱,在煩惱
的配合下,產生了弊端。
如有人持咒念佛,卻嫌他人吵鬧而罵人,罵人是不對的,但是持咒本身是好的。持咒
後,因為他人吵鬧而罵人,要解決的是觀別人過失的問題,而不是放棄持咒。同樣,有神
通卻產生邪見,要解決的是會產生邪見的情況。
隨順安住的禪定是,上地的清淨正禪之一,在自己之後會引生其他自地清淨的禪定。
隨順增長的禪定是,上地的清淨正禪之一,在自己之後會引生上地清淨的禪定。如現
在修初禪,之後往上修二禪。
隨順無漏的禪定是,上地的清淨正禪之一,在自己之後會引生無漏的禪定。如現在修
世間禪,之後轉去修出世間道。
隨順衰敗的禪定、隨順安住的禪定,初禪到第八禪都有。第八禪沒有隨順增長的禪定
,因為之後沒有更高的禪。
依《俱舍論》的說法,第八禪沒有隨順無漏的禪定,因為欲界心及第八禪無法成為無
漏的所依,但是依大乘的說法,第八禪有隨順無漏的禪定,如八地菩薩可以用欲界心及第
八禪修道。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