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廣論奢摩他章略講》/宗喀巴大師造論/見悲青增格西教授
附說色無色界
【釋色無色,分四:甲一、能得之因。甲二、所得的本質。甲三、徵兆。甲四、能得
者。甲一、能得之因,分四:乙一、總說能得之因。乙二、別說初禪得能得。乙三、其餘
相同。乙四、九道屬性。】
乙一、總說能得之因
以初禪來說,有能得的近分禪,與所得的正禪。總說能得的因,就是說近分禪。
近分禪的定義:近分地所攝,能得自果正禪之方便,上界地所攝的善了別。
初看這個定義會很奇怪,某法的定義是在幫助了解某法,不了解什麼是近分禪,定義
中又用到「近分地所攝」,看完還是不了解啊!只能先記下來,認識近分禪、正禪後,再
回頭來看這個定義。
近分禪有八個。有初禪的近分禪、二禪的近分禪……至有頂近分禪八個。
近分禪的受一定是捨受。
要解釋近分禪的受是捨受是困難的。《俱舍論》也好,大乘典籍也好,都說它的受是
捨受。解釋其理由時會說:因為它是在努力的階段,還沒有得到果,所以是捨受。但是這
個理由有點難想像。
近分禪有二種:無漏的近分禪、清淨的淨分禪。
初禪近分禪有無漏的近分禪與清淨的近分禪。二禪以上只有清淨的近分禪。
由修九住心得近分禪,得近分禪後,有人會修世間道,即清淨的近分禪,有人會直接
修出世間道,即無漏的近分禪。所以初禪近分禪有無漏的近分禪與清淨的近分禪。
當行者有了正禪,就會用正禪來修道,所以二禪以上只有清淨的近分禪,沒有無漏的
近分禪。
有部日下派認為初禪的近分禪有三種:無漏的近分禪、清淨的淨分禪、具煩惱的近分
禪。
除了這個宗派外,其他宗派都不承認近分禪有三種,沒有具煩惱的近分禪。近分禪的
定義中有「善了別」,如果染上煩惱,就無法獲得正禪。
乙二、別說初禪得能得
初禪近分禪的定義:近分地所攝,自所應得初禪正禪之能得方便,初禪地所攝的善了
別。
要獲得初禪近分禪,前面要修什麼?
就談到依《辨中邊論》修斷五過、行八行,或《集論》與《莊嚴經論》所說修九住心
的方法。這些前面《廣論》奢摩他章都講過了,不再重覆。
止的定義:依九住心之方便,如欲安住於自所緣,輕安所攝三摩地。
藏文中「止」的字義是寂靜、安住;我們的心一直向外跑,止息這種情況,安住於內
在的所緣境上。
觀的定義:在止的當下,於自所緣,由觀力引發輕安所攝的別別觀察自境之慧。
藏文中「觀」的字義是有超過、過多的意思;以前心不寂靜,沒好好定下來思惟什麼
,得止後,依止而觀,會看到很多以前沒留意的地方。
初禪近分禪有初禪初作意與淨煩惱的初作意。
由修九住心得止,得止時就是初禪初作意﹙或稱作意初修業者﹚。之後修觀,此時是
淨煩惱的初作意。對於區分這二個的部分,前面《廣論》奢摩他章已經講過了。
淨煩惱的初作意有了相作意至加行究竟作意六個。
在止的基礎上,觀欲界過失,如壽短、苦多,觀初禪的功德,這樣別別觀察、比較,
這個階段是﹙一﹚了相作意。
觀修粗靜相,當由觀力得身心輕安,即對粗靜相得觀,或說對粗靜相達止觀雙運,此
時是﹙二﹚勝解作意。
對粗靜相得觀、對粗靜相達止觀雙運、得勝解作意,與得觀欲界為粗、初禪為靜的別
別了相的智慧而達修所成慧,是同時。
了相作意、勝解作意雖然是淨煩惱的作意,但是沒有真正對治哪一個煩惱,這二個只
是前行,是世間加行道。
當對欲界大大品煩惱產生正對治,是世間無間道,此時是﹙三﹚遠離作意。接著會產
生世間解脫道,接著出定。
當某次入定,對欲界大中品煩惱產生正對治,又是世間無間道,接著是世間解脫道。
當某次入定,對欲界大小品煩惱產生正對治,又是世間無間道,接著是世間解脫道。
遠離作意有三個世間無間道、三個世間解脫道。
像我們學佛很多年,一遇到境,還是很容易生起貪嗔等。如果有遠離作意,就會壓伏
所對治的煩惱現行。如果是用出世間道斷,是斷除所斷的煩惱種子。
對治欲界中品煩惱是﹙四﹚攝樂作意。攝樂作意也有三個世間無間道、三個世間解脫
道。
稱為攝樂作意是,因為已經對治了大品煩惱,獲得一些斷煩惱的好處,有許多喜樂。
但是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還有未對治的煩惱,對未對治的煩惱更加厭惡。
已斷除中品煩惱,但是不確定是不是還有沒斷的煩惱,就特意去測試自己是不是還有
煩惱,結果發現自己仍然有煩惱,就再努力觀修,此時是﹙五﹚觀察作意。
對治欲界小的煩惱是﹙六﹚加行究竟作意。加行究竟作意有三個世間無間道、二個世
間解脫道。
當斷除欲界九品煩惱,是加行究竟果作意,即得初禪正禪。
(...待續...)
>>>>>
[1] 一般而言,資糧道、加行道是世間道,見道以上才是出世間道,但是談禪定時,會把
修菩提心等歸類到出世間道中;因此,資糧道、加行道,相較於世間禪,是出世間道
[2] 摘自:《菩提道次第廣論》<奢摩他>章講記 法音法師講解 釋見諦編輯
世親菩薩的《俱舍論》說凡是近分一定是捨受,不是樂受。為何是捨受?要知道近分
在作什麼工作?近分在對治煩惱,近分正觀下地過患,正對治下地煩惱現行時,無樂可言。
舉例說,一個正努力修忍辱的人,當別人傷害他時,他正在觀瞋心過患,觀忍辱功德
,心正生忍辱加以對治瞋恚,那時應無樂可言。我們現在學佛前不著村,後不著店,正在
努力中,很辛苦,所以不會很快樂。
正在對治下地煩惱現行,沒有什麼快樂。所以上界地一定沒有苦受,有苦受的只有欲
界。近分為捨受,為什麼?第一是世親菩薩所說,第二是它正對治下界地的煩惱,怎麼會
有快樂呢?第三正行時斷了下界地的煩惱現行,所以有喜樂之分,由於近分還未根斷,只
是在對治。既然上界地沒有苦受,這時正對治煩惱現行,還沒有樂受,當然只有捨受。以
上為 《俱舍論》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