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分享] 菩薩戒「發心儀軌」15 欲為諸法本1

作者: ykkdc (ykk)   2023-03-17 08:57:39
* 欲為諸法本
佛典經律論三藏都提到「欲為諸法本」--欲為勤依,由對善法的欲求,引生精進(正勤)
1.《華嚴經》:
「廣大智(佛陀)所說,欲為諸法本,應起勝希望,志求無上覺(佛果無上菩提)」
佛陀鼓勵我們,我們內心當中應生起最殊勝的希欲,志求佛果無上菩提,發菩提心。
2.《大智度論》(佛十八不共法之--『欲無減』、『精進無減』):
『欲無減』者,佛知善法恩故,常欲集諸善法故,欲無減,修習諸善法,心無厭足故。
佛告比丘:「功德果報甚深,無有如我知恩分者;我雖復盡其邊底,我本以欲心無厭
足故得佛,是故今猶不息;雖更無功德可得,我欲心亦不休!」
諸天世人驚悟,佛於功德尚無厭足,何況餘人!(註:大哉世尊!行善沒有終止啊,
我等慚愧,豈能怠惰,得少為足!)
復次,摩訶衍《首楞嚴經》中說:「佛於莊嚴世界,壽七百阿僧祇劫,度脫眾生。」
以是故說,佛欲無減。
『精進無減』者,如「欲」中說:欲義即是精進。
復次,「欲」以「精進」心數法(心所法)中各別,云何言「欲即是精進」?
答曰:「欲」為初行,欲增長名「精進」。
如佛說:「一切法,欲為根本。」
欲如人渴欲得飲,精進如因緣方便求飲。欲為心欲得,精進為成其事。欲屬意業,精
進屬三業。欲為內,精進為外。如是等差別。
復次,是精進諸佛所樂,如釋迦牟尼佛精進力故,超越九劫,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佛世世樂行精進,今猶不息,是故言「精進無減」。
3.《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五:
《毗尼母經》云:云何名欲?如佛翹勤不倦(精進不倦),故名為欲。又復明欲,繫
念在前,如佛覺無異。以是義故,名為欲也。
《成實論》云:經中說欲為法本,以欲求故,得一切法,故名法本。
又,如意足(四神足)中,言欲三昧、進精三昧、心三昧、思惟三昧。
大論云:佛有時說為欲,或時說精進,有時說不放逸。
譬如人欲遠行,初欲去時,是名為欲;發行不住,是為精進;能勸勵不令行事稽留,
是為不放逸。
以是故知,欲生精進,精進生故不放逸,不放逸故能生諸法,乃至得成佛無上道。
>>>>>
[1] 「欲為諸法本」
此處,欲為諸法本,說的是對善法的希求、欲求,由對善法的欲求、希求,引生正勤
的精進,因精進故不放逸,而能生諸法功德,乃至成辦無上正等菩提的佛果位。
[2] 佛典中提到欲,並非都指五欲、性欲等,要善加簡別,如理思惟
如果有人看到欲,只會想到五欲、性欲的話,應自己檢討,向內觀察自己:是否自己
腦袋不成熟、心智不成熟,只會用下半身思考?只會用煩惱心思考?不會用正見思惟?
達賴喇嘛尊者常提醒人身難得,我們有不同於動物的大腦要拿來用。(末學感想:確
實是如此,有時候看到,有將法義混淆來亂的情況,是否沒有腦,只會用下半身思考?)
[3] 舉例,練習題
《雜阿含經》:「比丘!欲求離欲,惡不善法....」
佛說「欲求離欲」,前一個欲是欲求,後一個是貪欲,即欲求遠離貪欲等惡不善法。
如發心是種欲求,出離心即欲求解脫的發心,菩提心即欲求利益有情願成佛的發心。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