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現觀] 正式的觀=止觀雙運,止觀雙運的界限 (7)

作者: ykkdc (ykk)   2023-06-17 08:31:07
摘自:2001年4月3日 達賴喇嘛尊者講授《心經》台灣林口體育場
「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即說咒曰:」接下去是咒語,藏文多加了一句「怛雅他」,
就是「如是」的意思,這二字(如是)有深奧的內涵存在,可分為三種解釋:
一、在大悲心、大慈心的感召之下,導師釋迦牟尼佛為了眾生而修學了性空的正見,
首先讓自己生起了証量,之後再生起了斷煩惱的滅諦功德,如是生起了滅和証兩種功德之
後,自在的成辦利他的事業,因此成為無上皈依的對象、無上的導師,所以「如是」此二
字說到了說法者本身殊勝的功德。
二、導師釋迦牟尼佛如實的現証空性得一切遍智,最主要是由認知性空道理而斷除了
煩惱障、所知障的緣故,所以也說到了空正見殊勝的功德,以上是第二種角度而說如是。
第三個內涵:佛這些功德不是無因而生,而是由同類性質的因緣而生,因此佛也像我
們一樣先聽聞後思維,反覆的串習修行,依聞思修的次第慢慢的緣空修習,因由緣空的修
所生慧,加上緣空止觀雙運,使得二相慢慢的減少,淨相慢慢的增長,最後以現量証得了
空性,這時獲得了見道位,之後再反覆串習,獲得了修道位,最後成辦一切遍智佛果位,
因此也說到了整個現觀的道次第。
所以「如是」這二字裡面闡述了三種功德,第一是說法者的殊勝功德,第二深妙空性
殊勝功德,第三現觀道次第殊勝功德。
「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之前說的是顯意,乃空性的內容,此處的咒語講到了隱意:現觀的次第。
「揭諦」是去的意思,要快去!快去!「波羅揭諦」,到彼岸去;「波羅僧揭諦」,
正到彼岸去;「菩提薩婆訶」是安住於菩提的意思,由五個層次作解釋。
也就是說,我們正在此岸,要前進到彼岸,所謂的彼岸就是佛果位,我們正在凡夫的
這一岸。當然以阿羅漢及得到佛果位這些聖者及菩薩,他們在對方彼岸看我們的時侯,我
們這一岸是彼岸,他們那一岸是此岸;但是在此,所謂此岸、彼岸,是依凡夫而作解釋,
我們現在很安祥、很舒服的在這個輪迴裡面,覺得這個輪迴跟自己很接近,所以輪迴就是
此岸。
為了解脫成佛,為了到達彼岸,要了知如何去的方法,於是講到五種道次第(註:一
、資糧道;二、加行道;三、見道;四、修學道;五、無學道即佛果)。
這五種現觀的道次第,最主要的,都是透過智慧(空性智慧)的增長,而讓自己進入
下一步。聖者和凡夫的差別,最主要是有沒有證得空性,如果獲得証空現量就是聖者,假
使沒有修証空性的話那就是凡夫。
依著現觀道次第而言,在「資糧道」的時侯最主要的是為了讓智慧的增長累積資糧,
這時是對空性修聞思,成辦聞所生慧、思所生慧。為了獲得緣空止觀雙運,就必需要累積
很多資糧,因此在那個階段我們稱為「資糧道」。
當他獲得了緣空止觀雙運,緣空的修所生慧的時候稱為「加行道」,加行道又可以分
煖、頂、忍、世第一法,緣空四個次第。在這四個次第中,依由奢摩他、毗婆舍那止觀雙
運去反覆觀空的時侯,這種二自性相會慢慢的減少,空相會慢慢的清楚。雖然他沒有辦法
像現証空性那樣清晰的去了解性空,但是他那種自性的二相的幻覺一直在減少。
透過反覆的修學,當獲得現量証悟空性的時侯,徹底的斷除二相,我們稱為「見道」
,這是以現量見到空性的緣故,這時候就稱為聖者(最初成就聖者,即見道初地的聖者)。
見到了空性之後,再反覆串習,就稱為「修道」。以大乘而言,經由反覆串習,從初
地升為二地,二地升為三地,到了第六地菩薩會得到不共的智慧功德,因為得到這種功德
的緣故,在第七地的時候可以在瞬時的剎那間出入於空性定,這也是證空殊勝智慧的不共
功德。總而言之,整個道地的增長,都是依由智慧(空性智慧)的增長而來安立上上道,
智慧(空性智慧)沒有增長,則後道不會得到。
因此,第一個揭諦是講「快去」,指資糧道;第二個揭諦也是「快去」,指加行道;
第三波羅揭諦是到彼岸去,這時侯己經到聖者的彼岸,因為現証空性,得到見道位,已到
聖者的彼岸。但還沒有到佛果位的彼岸,因此還要繼續的修學,正到彼岸去,如實正確的
努力到彼岸去,所以波羅僧揭諦是修道。如此的修學,當我們得到佛果位的時候就安住於
菩提,因此菩提薩婆訶就是講到佛果位也就是無學道。
所以在最後一句咒語裡面,講到整個現觀道次第五道的修學。
>>>>>
[1] 此處尊者說到,心經咒語:「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分別對應了道的進展:「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即大乘的五道十地
[2] 尊者提到,道次進展,是依空性智慧的增長,若空正見沒有增長,則後後道不會到達
比如,資糧道時,對空性的智慧(空正見)是聞所成慧、思所成慧,若沒有進展到修
所成慧,則沒辦法從資糧道進入到加行道,當獲得空性智慧的修所成慧,即內心獲得以空
性(自性空的空性)為所緣的止觀雙運(=正式的觀)當下,即從資糧道轉依到加行道。
[3] 以佛教的修行道而言,道次的進展當中,獲得空性止觀雙運的界限,是從加行道開始
修行者的身語意三門當中,內心意知任運生起欲求佛果的菩提心當下,即進入了資糧
道,為了獲得佛果,佛果是斷除煩惱障、所知障而成就,要有空性的智慧(空正見)才能
斷除煩惱障、所知障,所以對空性聞思累積資糧,當獲得空性的修所成慧則晉升加行道。
加行道時,內心意知於空性的止觀雙運,屬分別心的覺知,經加行道串習,最後內心
意知於空性止觀雙運獲得無分別現量時晉升見道,見道止觀雙運現量空性的根本定「心行
處滅、言語道斷」,此時修行者的身語意三門當中,內心意知無分別的現見空性斷除見所
斷,根本定出定後,於後得位再次入定能斷修所斷時晉升至修道,最後圓滿無學道成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