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23-09-08 11:19:03續前篇...
摘自:《現觀莊嚴論明義釋07》格西洛桑卻佩格西講授/法炬法師翻譯 2008-04-10
請看文,「修行(正行)之所依,謂法界自性,」
此二句是指大乘正行所依「自性住種姓」。
大乘正行所依「自性住種姓」是空性,被空性周遍。「自性住種姓」和空性同義。
《現觀莊嚴論》主要闡示《廣中略三部般若經》的隱義,附帶也闡示空性,不僅如此
,在八事的每一事中,都有闡示空性的字句,例如在此第一事,「修行之所依,謂法界自
性」即闡示空性。
「自性住種姓」在一切有情心續中皆有,下自熱地獄的補特伽羅,上達續流最後際的
菩薩,心續中都有「自性住種姓」,但是佛沒有「自性住種姓」,凡是未成佛的補特伽羅
心續中皆有「自性住種姓」。
至於「自性住種姓」,毗婆沙宗﹑經部宗﹑唯識宗﹑中觀宗一致承許「自性住種姓」
,只是各宗派承許的方式不同。
中觀自續派和應成派認為,「自性住種姓」是有情心續的「法性」。這樣說是依據經
論講的,經典是《如來藏經》,此屬中轉法輪之經典(與般若經同義),論著是彌勒怙主
的《大乘無上續論》,依此而說有情心續的法性(心續之空性)是自性住種姓。
菩薩心續之法性是大乘正行所依「自性住種姓」,是菩薩心續之空性。
「修行之所依,謂法界自性」特指菩薩心續之自性住種姓,一般的自性住種姓在一切
有情心續中皆有。
不論中觀應成派或自續派皆說:「有情皆堪能成佛」,有情皆有成佛之時,追根究底
是因為有情心續中皆有「自性住種姓」。
雖然有情心續中皆有自性住種姓,但只因為有情自己不修持能證佛果的方便,才留在
原地;若有修持,必定可以成佛。
有情若不修行,其心續中的自性住種姓將原封不動的待在那裏,不會增長。
若是補特伽羅有修行,其心續中的「自性住種姓」必定會增長,將來肯定會證悟成佛
,獲得解脫。
心的「法性」,是指心無諦實成立。例如:瓶子無諦實成立,是瓶子的法性。
因為心無諦實成立,故心可改變。心遇到好因緣就變好,遇到不好因緣會變壞,都是
因為心無諦實成立故。
若心諦實成立,則心不能改變,不管遇到好或壞的因緣,心都如如不動。因為心無諦
實成立,遇到好因緣,心就進步增長。
心無諦實成立就是心的「法性」,心的「法性」(即心無諦實成立)就是「自性住種
姓」。心遇到好因緣會進步增長,最好的因緣是佛法﹑善法,尤其大乘法。
「正行」是菩薩心續之智﹑加行。四正行又稱四加行。「所依」是菩薩之所依(依止
處)。正行是菩薩之所依。
「法界自性」是法性或空性之自性。大乘正行所依「自性住種姓」,只在菩薩心續中
有。但是一般的自性住種姓,是指佛種姓,一切有情的心續中皆有。
當說「心的法性是自性住種姓」時,意思是補特伽羅心續中若具有此,將來成佛時,
心將會轉成相智體性;心上的法性「自性住種姓」會轉成自性身,心會轉成智慧法身,智
慧法身和相智(一切相智)同義。(...待續...)
>>>>>
[1] 佛智,即一切相智(一切種智)。《大般若經》:「菩薩摩訶薩,永斷一切煩惱、所
知二障,證得無上正等菩提,乃名如來、應、正等覺,得一切相智(一切種智)。」
[2] 摘自:達賴喇嘛尊者談佛性~2016年5月6日尊者答信徒問
一般我們都是追隨《般若經》或學習《般若經》的弟子、信徒。像心經…金剛經…《
般若十萬頌》(大般若經)、《般若二萬頌》(中般若經)、《般若八千頌》(小般若經)…。
這些經典的隱義是現觀道次第(如大乘道的五道十地),有關隱義現觀次第而言,慈
尊菩薩(彌勒菩薩)在他的著作《現觀莊嚴論》裡面說到了七十義(般若八事七十義)。
[3] 一切有情,下至地獄上至非想非非想天,乃至最後際的菩薩,心續中都有自性住種性
有情心續中的自性住種性,即佛性。有情心續中的自性住種性即無諦實成立的空性。
[4] 任一法皆具有二諦--表相的世俗諦與實相的勝義諦
我們心識這一法具有的二諦--心識的世俗諦自性是明而了別,心識的勝義諦自性是
無諦實成立的空性。其中,以心識的勝義諦自性(無諦實成立的空性)安立為自性住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