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分享] 般若八事七十義--修持大乘法的界限-4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23-09-09 22:05:41
(續前篇...)
摘自:《現觀莊嚴論明義釋01》洛桑卻佩格西講授/法炬法師翻譯 2008-02-28
請看文,「第一品 一切相智。
  梵語云:阿毗三昧耶阿朗迦羅那摩般若波羅蜜多鄔拔提沙奢薩毗締
藏語云:協繞吉帕若度欽北勉那吉滇決翁巴兜悲堅吉則哇(音譯)
漢語云:般若波羅蜜多教授現觀莊嚴論釋」
  這是該論的名稱。
  請看文,「第一卷 敬禮一切諸佛菩薩」
這一句並不是《明義釋》本身的詞句,是從梵文翻譯到藏文的譯師寫的「譯敬文」。
每一卷含300偈頌,這是譯師們作的規定。實際上,這部《明義釋》並不全都是偈頌,倒
像是文章,共有五卷,每一卷各有300偈,一共有1500偈。
為什麼譯師要立「卷」?是預防日後有人對論著作增減動作,如果不這樣作,或許有
人會自認厲害,就把自己的意見添增上去或認為原文錯誤而將之刪改。所以譯師立「卷」
有防止他人增益或損減的作用,就是防止他人任意增減竄改。
「敬禮一切諸佛菩薩」這句是譯師所寫的譯敬文。為什麼要寫譯敬文?因為這部論原
本是梵文,譯師須要將它從梵文翻譯到藏文,在翻譯的過程會有很多的障礙出現,包括內
在和外在的,內在的障礙是指翻譯到一半時,內心不快樂或生病;外在的障礙例如非人或
邪靈等不喜歡論著被翻譯出來者,會製造障礙阻饒,為了要平息眾多內外障礙,並使翻譯
順利完成的緣故,譯師都會在論首寫上譯敬文。
譯敬文禮敬的對象有三種:(一)禮敬文殊曼殊師利菩薩﹑(二)禮敬一切諸佛菩薩﹑(
三)禮敬一切遍智。
以前,在翻譯時,若要完整譯出究竟密意,並非只有譯師一人可以完成的,必須是印
度班智達和西藏譯師雙方合作才可,在翻譯的過程,還要有功德主贊助才行,翻譯這部論
時,是藏王當功德主,翻譯好了,他們三者會一起做審核。
翻譯出的作品,不外乎經﹑律﹑論三法藏,因此他們制定一個規矩:
凡是翻譯經藏,就禮敬一切諸佛菩薩;譯敬文若是「禮敬一切諸佛菩薩」,則可確定
該部作品屬經藏。凡是翻譯論藏,就禮敬文殊曼殊師利,因為文殊菩薩是智慧本尊;譯敬
文若是「禮敬文殊﹑曼殊師利﹑妙音尊」,則可確定該部作品屬論藏。凡是翻譯律藏,就
禮敬一切遍智(因為只有佛陀可以制戒)。《現觀莊嚴論》和《明義釋》的譯敬文都是「
禮敬一切諸佛菩薩」,所以可以確定該部論屬經藏。
  請看文,「般若波羅蜜,莊嚴彼諸頌,令成眾莊嚴,造釋故敬禮。」
  首先,第一偈是禮供偈。經典並沒有禮供偈,因為經典是佛說的,衪是至高無上的,
除了禮供衪自己之外,沒有其餘的禮供物件。
但其他的任何論著,在論首都會有「禮供偈」,論著作者都會先禮敬﹑供養自己心中
信仰的對境;若不先寫禮供偈的話,在撰寫過程可能會有很多內外障礙產生,或許一開始
時就寫不下去,或者寫到一半就擱置了,或者寫到後面時就擱置了。所以從一開始到結束
之間,會產生有很多障礙,為了防止眾多內外障礙的產生,撰著者都會先作禮供﹑供養,
所以論著一定有禮供偈。
禮供的對象,並沒硬性規定,例如,至尊彌勒的《現觀莊嚴論》是禮供(禮贊)三智
;月稱菩薩的《入中論》是禮供大悲心,這是特殊的對境;法稱的《釋量論》和世親的《
對法俱舍論》都是禮供導師世尊,這兩部論的禮供詞很相似,這部論是禮供的物件,是「
般若波羅蜜多」。
  此偈《明義釋》的「禮供」﹑亦是「立誓撰著」﹑也是「必要關聯語」。若是《現觀
莊嚴論》這三者都有個別的偈頌,但《明義釋》只有此一偈,就涵蓋三者(禮供﹑立誓撰
著﹑必要關聯語)了;其他的論著都有三偈,而此論只有這一偈,所以此偈很重要。
  若是佛教的清淨論著,在詳細廣解之前,一定要在開始的禮供偈和所詮內容之間,插
入必要關聯語(需要的關聯詞)進去。
「必要關聯語」是什麼?撰寫論有具備四點:所詮(內容)、需要、極需(究竟需要
)、關聯語。
這四點之間,極需和需要有關聯,需要和所詮有關聯,所詮和論著有關聯。只有此偈
就已敍述了這四點。
《現觀莊嚴論》的「莊嚴」是「飾物﹑裝飾」的意思。譬如某人臉蛋漂亮﹑身材很好
,這就稱為「自性莊嚴」;耳朵上﹑身上戴了各種飾品,這就稱為「能飾莊嚴」;照鏡子
時,鏡子能清楚顯現出,這就稱為「能顯莊嚴」,如果這三種莊嚴都具備了,這個人心裏
會很高興。
  《廣中略三部般若經》是「自性莊嚴」。《八事七十義》是「能飾莊嚴」。《現觀莊
嚴論》是「能顯莊嚴」。值遇自性莊嚴的《廣中略三部般若經》,又有《八事七十義》做
裝飾,而且由《現觀莊嚴論》顯示出,《現觀莊嚴論》的特別所化機一定很高興。
  這是至尊彌勒在《現觀莊嚴論》裏講到的。士夫的身材好,就如《廣中略三部般若經
》一樣,是「自性莊嚴」;士夫又在身上穿戴﹑臉上塗抹的裝扮,就如《廣中略三部般若
經》的所詮內容《七十義》,是「能飾莊嚴」;,鏡子能清楚顯現出自性莊嚴和能飾莊嚴
,就如《現觀莊嚴論》,能清楚地將《八事七十義》顯示出來。照鏡子的人,就喻如《現
觀莊嚴論》的特定所化機,當他們於《現觀莊嚴論》作聞思修時,內心將會很高興。
「般若波羅蜜多…敬禮」是向對境般若波羅蜜多敬禮,為何敬禮?「莊嚴彼諸頌,令
成眾莊嚴,造釋故」。
「彼莊嚴諸頌」指《現觀莊嚴論》。「彼」是指般若波羅蜜多。「般若波羅蜜多」是
《廣中略三部般若經》。《廣中略三部般若經》的裝飾就是《現觀莊嚴論》。「莊嚴諸頌
」指《現觀莊嚴論》中的偈頌。
《現觀莊嚴論》的「莊嚴」是誰的莊嚴?是《廣中略三部般若經》的莊嚴。《廣中略
三部般若經》本身是「自性莊嚴」。《八事七十義》是「能飾莊嚴」。《現觀莊嚴論》是
「能顯莊嚴」。
  簡單而言,《現觀莊嚴論》是誰的莊嚴?是《廣中略三部般若經》的莊嚴。「般若波
羅蜜多」是《廣中略三部般若經》。「彼莊嚴諸頌」是《現觀莊嚴論》裏偈頌。「成眾莊
嚴」指成為一切佛母的莊嚴,不只是《八千頌》一部或《二萬頌》一部或《十萬頌》一部
的莊嚴,而是一切《般若經》的莊嚴,是《廣中略三部般若經》的莊嚴,故是「眾莊嚴」
。「造釋」指獅子賢要很廣泛的詳作解釋般若波羅蜜多。為此等緣故致「敬禮」。
《現觀莊嚴論》是《十萬頌》﹑《二萬頌》﹑《八千頌》的莊嚴。《現觀莊嚴論》是
一切佛母的莊嚴。為什麼?《十萬頌》﹑《二萬頌》﹑《八千頌》的內容,《現觀莊嚴論
》將它顯示出來,所以是《廣中略三部般若經》的能顯莊嚴。
只看《現觀莊嚴論》的話,不會知道它是闡示《廣中略三部般若經》的隱義現觀次第
,依著《明義釋》就能看出《現觀莊嚴論》確實是《廣中略三部般若經》的能顯莊嚴。獅
子賢撰寫《明義釋》的需要,是讓我們了知《現觀莊嚴論》是一切佛母的莊嚴。獅子賢撰
寫《明義釋》的究竟的需要是要成就相智,暫時的需要是瞭解《現觀莊嚴論》是《廣中略
三部般若經》的莊嚴。
「令成眾莊嚴」的「眾」是指《廣中略三部般若經》。依《明義釋》可知《現觀莊嚴
論》是《廣中略三部般若經》的莊嚴。依《明義釋》能知《現觀莊嚴論》的內容涵蓋《廣
中略三部般若經》的內容。知道的話,撰寫《明義釋》的暫時需要已達成。
「禮敬般若波羅蜜多」的對境「般若波羅蜜多」,主要是指「經教般若波羅蜜多」,
其實這並不只指《廣中略三部般若經》,但在解釋時,多數是就《廣中略三部般若經》作
講解的,其中涵蓋整個般若波羅蜜多,因此這當中有「果般若波羅蜜多」。「果般若波羅
蜜多」是佛。因此,「…般若波羅蜜多」是《明義釋》的「極需」。
  所以這一偈是禮供﹑亦是立誓撰著﹑也是必要關聯語。既然此偈是「必要關聯語」,
那麼此偈就必須含有四點:所詮﹑需要﹑極需﹑關聯。「極需」是以「…般若波羅蜜多」
表示。
般若波羅蜜多分為四種:(1)經教般若波羅蜜多(2)道般若波羅蜜多(3)自性般
若波羅蜜多(4)果般若波羅蜜多。
其中,果般若波羅蜜多是佛,佛就是「究竟的需要」。依《明義釋》聞思修最後將證
得佛果,這是究竟的需要。
  「莊嚴彼諸頌」是指《現觀莊嚴論》裏的所詮內容,也是《明義釋》的內容,所以這
句「彼諸頌令成眾莊嚴」也是指《明義釋》裏的所詮內容。
「成為眾莊嚴」表示出《明義釋》的暫時必要性,而究竟需要前面已說了,是什麼?
就是般若波羅蜜多。「莊嚴彼諸頌」就是指它的所詮內容,「令成眾莊嚴」是指暫時的必
要性,究竟必要性是修行所證的般若波羅蜜多。
  「造釋故」是造釋論的「立誓撰著」。「必要關聯語」必須含有四點:所詮﹑需要﹑
極需﹑關聯。
其中第四點,彼此之間的關聯(關係),在字面上看不出來,它是間接表示的。「關
聯」是什麼?
譬如,《明義釋》的極需和需要有關聯,需要和所詮有關聯;所詮和論著本身有關聯
,彼此之間的關聯並不是可直接看出來,而是間接闡示的。聞思《明義釋》,有了悟其所
詮內容的需要(必要性),依著需要可成就極需,因此和需要有關聯,需要和所詮有關聯
;所詮和論著本身有關聯。之間的關聯是間接闡示的。
  對此不可說不重要,是很重要的,依著論著成辦所詮;依著修持所詮內容成辦論著的
需要;依著成辦的需要成辦極需。因此,極需和需要有關聯;需要和所詮有關聯;所詮和
論著本身有關聯。
  《明義釋》的第一偈是禮供偈,是向般若波羅蜜多禮敬。這一偈也是「必要關聯語」
﹑「立誓撰著」,在此禮供偈之外沒有另外的「必要關聯語」和「立誓撰著」。其他論著
,這三點會用不同的偈頌講。
  以上是禮供的部份。接著是各以一偈禮贊四位祖師:無著﹑世親﹑聖解脫軍﹑尊者解
脫軍。
在獅子賢之前有難以計數的眾多學智者,例如靜命論師,他是獅子賢的直接上師。可
是當時解釋《現觀莊嚴論》,寫釋論的眾學智者中,最好的﹑最優秀的就是他們四位,因
此有人質疑:已經有這四位精通於《現觀莊嚴論》的人寫了釋論,您再寫釋論是為什麼?
獅子賢說必要,因為這四位有的是以唯識宗的見解在寫﹑有的得到詞沒有得到義﹑有的詞
義都沒有得到,所以須要再寫釋論。
  請看文,「慈(貪)眾故博愛(一切貪),聖無著救怙,不敗尊前聞,作大論之釋。

這是指聖者無著。藏文「卓喇洽巴」是「貪」的意思,所以不是「慈眾」應該是「貪
眾」,翻譯時,不可以隨便竄亂改文字,字面是貪,不可翻譯成慈,那是有其必要性和理
由的。
為什麼?作者用「貪」這個字是有理由的,雖然意思上是慈愛沒有錯,但還是請你們
將慈改成貪。慈愛有分等級:有極慈愛和不強烈的慈愛。「貪眾」的貪字有很「強烈慈愛
」的意思。「眾」是眾生。「貪眾」指對眾生有強烈的慈愛。「博愛」的藏文是「棍恰」
是「一切貪」的意思。
聖者無著是唯識宗的開宗祖師。佛陀宣說的法,有大乘法﹑小乘法﹑密咒乘法等眾多
法。佛陀涅槃後,不久大乘法就衰頹了,大乘的宗派:中觀宗﹑唯識宗也跟著衰頹了,只
有小乘法廣為宏揚,小乘的毗婆沙宗和經部宗盛行。
  大概佛涅槃後大約九百年,聖者無著出世,佛曾經授記聖者無著出世的年代﹑時間﹑
出生的地方,還有他證悟到什麼程度,證悟到第三地,將會寫什麼論著等主要在在《文殊
根本續》中清楚授記,在其餘很多經典中都有授記,但最清楚授記的是在《文殊根本續》。
  在聖者無著出世之前,佛涅槃後大約四百年,龍樹怙主出世,龍樹怙主在在聖者無著
出世前已開創了中觀宗,但唯識宗還沒有創立。
聖者無著出世後,歷經十二年,閉關修持「彌勒法門」,想見至尊彌勒。但在關房中
他根本沒有見到,這之間還有很多故事,但簡單而言,最後他很失望地出了關,回去的路
上,看到至尊彌勒的化現:一隻黑母狗,下半身血肉模糊,被蛆吃著它的肉,極可憐的樣
子,其實那是至尊彌勒的化現,但聖者無著並不知道。
當他看到母狗這麼可憐狀情,從心中生起了非常強烈的慈悲心,他本來對眾生就有強
烈慈愛了,見到這種情形時內心的慈愛心更為強烈,這就是「一切貪」(棍恰)的意思,
特別強烈貪的意思。有兩個「貪」字,都是慈愛的意思。
  因為聖者無著看到至尊彌勒的化現這只母狗,血肉模糊被蛆在吃的可憐樣子,心想如
果不管這只狗,這只狗一定會死,而且死狀很慘,但如將蛆移開狗身,這些蛆也會死,兩
個都要照顧的緣故,就去向人借了一把刀,將自己身上的肉割下來,但如果用手去抓那些
蛆的話,蛆可能會被捏死,他想身上最柔軟的是舌頭,所以就閉著眼睛,用舌頭去舔,想
用舌頭舔將蛆舔起來放到肉上,要閉著眼睛,因為血肉模糊,若不閉著眼睛,可能會想吐
,當他用舌頭去舔時,卻舔到地上,張開眼睛一看,結果看到至尊彌勒,沒有母狗。
  聖者無著看到至尊彌勒後,就對著祂抱怨:「您好壞,讓我修了十二年,都不讓我看
一下。」至尊彌勒說:「我都在關房裏啊!從你一入關,我就看到你,和你在一起了,是
你被業障擋住才看不到我,現在因為你對這只母狗產生很強烈慈悲心的關係,你的業障淨
化了,才能看到我。」之後,聖者無著就拉著至尊彌勒衣角,由至尊彌勒以神通帶他到兜
率天去,在兜率天,至尊彌勒講了《現觀莊嚴論》等慈氏五論,在兜率天中只有聖者無著
是人,其他都是天神。
  所以,偈曰「聖無著救怙,不敗尊前聞,作大論之釋。」的「救怙不敗尊」是指彌勒
怙主(至尊彌勒),「不敗尊」是至尊彌勒的另外的稱號。「不敗尊前聞」指聖者無著在
至尊彌勒的座前聽聞《現觀莊嚴論》等彌勒五論。
「作大論之釋」的「大論」是指《廣中略三部般若經》,不是《現觀莊嚴論》;「釋
」是釋論;聖者無著寫了《廣中略三部般若經》的論釋。聖者無著並沒有寫《現觀莊嚴論
》的論疏。聖者無著在至尊彌勒座前聽完慈氏五論,回到人間講說,寫了大論《廣中略三
部般若經》的釋論。他只有解說《現觀莊嚴論》而已,並沒有寫《現觀莊嚴論》的釋疏。
  如果「大論」是指《現觀莊嚴論》的話,就必須有一部聖者無著寫的《現觀莊嚴論》
釋論,但是聖者無著和世親並沒有寫《現觀莊嚴論》的釋論,真正有寫的是聖解脫軍﹑尊
者解脫軍。聖者無著在不敗尊座前聽聞後,寫了《廣中略三部般若經》的論釋在哪兒?就
是《真性決定論》,這部論是《廣中略三部般若經》的釋論。《真性決定論》不是至尊彌
勒寫的,是《廣中略三部般若經》的釋論。「作大論之釋」是指《真性決定論》,這不是
《現觀莊嚴論》的釋疏。
(...待續...)
>>>>>
[1] 經常會說般若佛母--般若是諸佛之母,三世諸佛皆依般若波羅蜜多得無上正等菩提
《大般若經》(玄奘法師譯):
「舍利子(舍利弗)!有問如來、應、正等覺:『以實而言,何法能攝一切善法?』
佛正答言:『所謂般若波羅蜜多。』
何以故?此般若波羅蜜多是一切善法之母,能生五波羅蜜多(六度當中布施等其他五
度以般若為導)及五眼等諸功德故(五眼當中,佛眼即一切相智--果般若波羅蜜多)。
舍利子(即舍利弗,舍利弗的母親名喚舍利(sari),舍利(sari)是一種鳥名,相傳他
母親的眼睛美如舍利鳥(sari),故得名,而她所生下的兒子取名舍利子,玄奘法師將舍利
弗尊者意譯作舍利子,而鳩摩羅什保留音譯舍利弗,梵語"弗"是"兒子"的意思)!若菩薩
摩訶薩欲得清淨五眼,當學般若波羅蜜多;若菩薩摩訶薩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學
如是清淨五眼。舍利子!若菩薩摩訶薩能學如是清淨五眼,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註:《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一(鳩摩羅什譯):「佛告舍利弗(玄奘法師將舍利
弗譯作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欲以一切種智(佛眼)知一切法,當習行般若波羅蜜…」)
[2] 本文提到般若波羅蜜多分為四種:(1)經教般若波羅蜜多,(2)道般若波羅蜜多,
(3)自性般若波羅蜜多,(4)果般若波羅蜜多。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