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分享] 般若八事七十義--修持大乘法的界限-5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23-09-10 11:29:36
(續前篇...)
摘自:《現觀莊嚴論明義釋02》洛桑卻佩格西講授/法炬法師翻譯 2008-03-15
  首先,這八個偈頌,就像文章般很長。第一偈禮贊文已講完。這是向誰禮贊呢?在此
主是向果位般若波羅蜜多禮贊。第一偈也是立誓撰著,也是佛教論著的需聯繫語。第一偈
含此三者,這已講解完畢。
  接下來四個(2~5)偈頌,是獅子賢之前的四位論師們如何辨析﹑解釋本論軌理。第
六偈是闡示獅子賢自己的大心願。第七偈是獅子賢教敕有緣所化機理應趣入論中作聞思。
第八偈是獅子賢的謙虛,獅子賢實際上已完全了悟《般若經》的意義,但他很謙虛地講到
自己尚未了悟,因此為了自己積聚福報的緣故才寫這部論。這八個偈頌的意思大概是如此。
  往昔的四位論師們如何辨析﹑解釋本論軌理,其中第一位無著菩薩如何辨析本論已講
解過了,「聖無著救怙,不敗尊前聞,作大論之釋」是指無著菩薩于至尊彌勒座前聽聞已
,寫了《廣中略三般若經》的解釋,在哪裡解釋?在《二萬頌真如定論》中解釋。
無著菩薩如何從至尊彌勒處聽聞呢?無著菩薩修了十二年的至尊彌勒法門,最後親見
至尊彌勒,由至尊彌勒以神通引到兜率天,在兜率天相當人間五十年的時間,在至尊彌勒
座前聽聞《廣中略三般若經》,無顛倒地瞭解《廣中略三般若經》的密意,回到人間後,
才寫了注釋。
  「作大論之釋」是指無著菩薩寫了釋論。無著菩薩寫了《二萬頌真如定論》,這是《
廣中略三般若經》的釋論。
其實,無著菩薩不是只寫這部論,還寫了《五地論》(瑜伽師地論)﹑《二攝論》等
眾多論著,多數是以唯識宗的主張見解而寫的,比較著名的論著有七部。
無著菩薩在印度出生,後來成為非常出名的學者,大家通稱他是三地菩薩,他已現證
空性;實際上,可以肯定他是中觀宗者,但當他寫《廣中略三般若經》釋論時,卻以唯識
宗的見解寫的,那是有原因的。
因為過去大乘的教法﹑宗派都曾衰頹過,大乘的二宗派中觀宗和唯識宗都衰頹;中觀
宗已由龍樹菩薩父子復興了,唯識宗尚無人復興,無著菩薩雖是中觀宗者,但不忍唯識宗
無人復興故,刻意為了復興唯識宗而在寫《廣中略三般若經》釋論時,就依著唯識宗見解
來寫,所以,無著菩薩被稱為唯識宗的開宗師(開創者),而龍樹菩薩稱為中觀宗的開宗
師,因此有兩位開宗師。這就是為什麼身為中觀宗的無著菩薩寫了眾多中觀論著的原因。
  怎麼知道無著菩薩是中觀宗者呢?無著菩薩隨著至尊彌勒到兜率天聞法,當時至尊彌
勒講了《慈氏五論》。
《慈氏五論》(彌勒菩薩宣講的五部論)是什麼?是《大乘無上續論(寶性論)》﹑
《現觀莊嚴論》﹑《辯法法性論》﹑《辯中邊論》﹑《大乘經莊嚴論》。
(彌勒菩薩宣講的五部論)其中的《大乘無上續論》和《現觀莊嚴論》是中觀宗的論
著;其他三部論是唯識宗的論著。
後來無著菩薩寫釋論時並沒有寫《現觀莊嚴論》釋論,他是寫《廣中略三般若經》的
釋論,即《二萬頌真如定論》,另外寫了《大乘無上續論》的釋論,簡稱為《無上續論無
著釋》。
《大乘無上續論》(又名寶性論,闡釋《如來藏經》的論著)是中觀宗的論著。要知
道無著菩薩是那個宗派者,可從他寫該論的解釋《大乘無上續論無著釋》中的見解可以看
出他是中觀宗(中觀應成)者。無著菩薩的究竟見解就寫在《大乘無上續論無著釋》中。另
外《五地論》(即瑜伽師地論)﹑《二攝論》﹑《真如定論》這些論著都是唯識宗的見解。
無著菩薩是由誰處聽聞?由不敗尊者至尊彌勒處聽聞;至尊彌勒是由誰處聽聞?由釋
尊處聽聞。釋尊在世時,有八大弟子,其中一位就是至尊彌勒。廣行傳承是從釋尊傳到至
尊彌勒﹑再傳到無著菩薩…。
當我們聞思修佛教的清淨論著時,都可追溯它的根源到釋尊。這部《明義釋》的最終
根源可追溯到釋尊。從釋尊傳到至尊彌勒,至尊彌勒傳到無著,無著傳到世親,這就是廣
行傳承的上師。
(...待續...)
>>>>>
[1] 古印度那爛陀傳承源流──
(一)佛法深見傳承:釋迦牟尼佛→文殊菩薩→龍樹菩薩→聖天菩薩→寂天菩薩→…
(二)佛法廣行傳承:釋迦牟尼佛→彌勒菩薩→無著菩薩→世親菩薩→…金洲大師→
古印度那爛陀十七大班智達:
釋迦牟尼佛→龍樹、聖天(提婆)、佛護、清辨、月稱(曾任那爛陀校長)、寂天、
靜命、蓮華戒、無著、世親、陳那、法稱、聖解脫軍、獅子賢、功德光、釋迦光、阿底峽
本師釋迦牟尼佛於印度聖地初中後三時轉法輪,佛涅槃後授記世間有「二勝六莊嚴」
住持傳承開顯佛法。那爛陀十七大班智達當中──「二勝」謂精通佛教最勝根本『戒律』
之釋迦光與功德光,「六莊嚴」謂裝飾南瞻部洲的六莊嚴──精通『般若深見』之龍樹與
聖天(又名提婆),精通『對法法相』之無著與世親,精通『量理理路』之陳那與法稱。
佛法的保存,有四個關鍵:1.戒律基礎,最根本者即是戒律;再者,修學2.廣行和3.
深見的法,所要修學的深見(無我空性的正見)與廣行(道次第的調心次第)需要4.準確
的理路,以準確的理路去思惟修。二勝六莊嚴,即分別代表保存佛法的這四個關鍵基礎。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