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前篇...)
摘自:《現觀莊嚴論明義釋02》洛桑卻佩格西講授/法炬法師翻譯 2008-03-15
請看文:「利生親世親,自信解為主,所知屬內性,依此而作釋。」
這偈是講到世親如何解釋《般若經》。「利生親世親」是世親菩薩的名號。稱世親為
「利生本末」是因為他圓滿宣說能得增上生及決定勝的根本和支分法,所以稱為「利生本
末世親尊」。「利生」指增上生及決定勝。
世親跟無著菩薩兩者是同父異母的兄弟,世親是無著菩薩的弟弟﹑也是弟子,他們兩
個既是兄弟也是師徒。
世親跟隨無著菩薩而行,無著菩薩解說《廣中略三般若經》的密意時,是隨順所化機
而講解,故是依著唯識宗的見解講的,雖然如此,他的究竟密意是中觀宗。世親菩薩講《
廣中略三般若經》的密意時,也以唯識宗的見解講的,那是他的究竟密意,不是隨順所化
機而講解。
「自信解為主」指世親以他本身的信解為主而寫《廣中略三般若經》的釋論。世親和
無著菩薩都未曾寫《現觀莊嚴論》的論疏,他們都寫《廣中略三般若經》的釋論。
實際上,《廣中略三般若經》的究竟密意是中觀宗的「諸法無諦實成立」的見解。但
世親寫《廣中略三般若經》的釋論時,並不以《廣中略三般若經》的究竟密意是中觀宗的
見解撰寫而是依著唯識宗的見解寫的。
世親因為非常鍾愛唯識宗,所以,解釋時就以自信解為主的講說,他說外在的一切所
知,色聲香味觸法等,皆是內心識之體性;與內心識體性「異」的色聲香味觸法,是沒有
的。
(唯識宗說)外在的色聲香味觸法等並不是沒有,是「有」的。它的「有」是因為與
內心識體性「一」故。
雖然這並不是《廣中略三般若經》的究竟密意,但世親卻以本身信解為主﹑以唯識宗
的見解來解釋《廣中略三般若經》的密意,而說了「無外境存在,一切所知皆是內心識之
體性」。
(註:唯識宗說無外境,不是說沒有色聲香味觸,而是說色聲香味觸與內心體性一)
「所知」是指外在的色聲香味觸法等;「內在」是指心識。若說「所知是內在」是指
外在的色聲香味觸法等皆與內在心識體性一。世親認為外在所知色聲香味觸法等皆與內心
識是體性一,所以就依著如是的見解解釋《廣中略三般若經》的密意。
無著菩薩撰寫《二萬頌真如定論》,世親菩薩撰寫《二萬頌釋論》,這二部都是《廣
中略三般若經》的釋論,不是《現觀莊嚴論》的釋論,他們兩位都未曾寫《現觀莊嚴論》
的論疏。
一般公認的唯識宗見解是什麼?是「色和見色眼識兩者體性一」。為什麼?因為所見
的色和見色的眼識,它們是由同一近取因「同質識」蘇醒而產生,因此是同時形成。
怎麼同時形成?我們過去在輪回中,已經串習過眾多的色聲香味等,例如曾見過非常
多各種不同的色﹑聽過各種不同的聲,也生起過「這是色﹑這是好聽不好聽的聲…」等許
許多多耽著的分別心,已種下眾多的習氣,全都放在心識上,
爾後這些習氣蘇醒時,會分成兩分:一分是顯現為外色行相﹑一分是顯現為見色的識
行相。色和識兩者都由同一近取因「習氣」形成,種下習氣者是心識,彼二是由同質之識
形成,因此色和見色眼識二者是體性一﹑質一。
因為「體性一」故,「體性異」是空的,「空掉體性異」是唯識宗最究竟的見解,唯
識宗不講「諦實不成立」。若略思,就是如此。
至於「色及詮色聲之趣入識本身自性相成立空」這些很艱深難解,但主要意思是前面
說的。
所以,唯識宗認為「所知皆是內識」,一切所知皆為內識的體性,又該宗認為外色及
內識兩者都是諦實成立,不論在無著菩薩寫的《二萬頌真如定論》,或者世親菩薩寫的《
二萬頌論釋》,都這樣講。
兩位論師都沒辦法真正抉擇《廣中略三般若經》的密意。無著菩薩雖然能真正抉擇,
但因為所化機的關係,座下的聞法者是唯識宗的緣故,所以沒有真正作抉擇。但世親菩薩
是以本身的信解為主,因此沒有究竟抉擇《廣中略三般若經》的密意,然而他是非常精通
唯識宗的見解。
世親菩薩是位大家共稱非常厲害的學智者,宛如「遍智第二」,是百分之百的菩薩,
他到底是第幾地的菩薩就不曉得了。
請看文,「已屬聖者流,名為解脫軍,亦見彼非釋,住中道慧釋。」
第三偈是指聖解脫軍,...
(...待續...)
>>>>>
[1] 本文提到:《廣中略三般若經》的究竟密意是中觀宗的「諸法無諦實成立」的見解。
佛教一切內道宗義攝於四者:小乘宗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