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分享] 般若八事七十義--修持大乘法的界限-11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23-09-14 21:01:29
(續前篇...)
摘自:《現觀莊嚴論明義釋03》洛桑卻佩格西講授/法炬法師翻譯 2008-03-20
  請看文,「如是定解後,欲令他(等)於(般若)薄伽梵母最殊勝﹑無量功德寶之出
生處,趣證其義故,生起最極淨信故,且先贊般若波羅蜜多,如其所有之功德為前行之敬
禮。」
  「如是定解後」指至尊彌勒獲得如是定解後。
「欲令他等」的「等」字是多數詞﹑複數詞。所以請加「等」字進去這是指利根﹑鈍
根的所化機眾。接著,應該沒有「般若」這兩個字。
「于薄伽梵母」,一般「薄伽梵」是指「佛」,這裏的「薄伽梵母」是指「三智」。
「最殊勝」是非常卓越。
  「無量功德寶之出生處」指無量功德大珍寶的出生處﹑根源處。薄伽梵母是指三智﹑
功德寶是指三智﹑最殊勝也是指三智﹑無量功德寶之出生處也是指三智。
至尊彌勒對於「一切善妙的主因」已得定解,為使其他所化機眾也于三智生起最極淨
信,趣證其義,刻意趨入故,「…先贊般若波羅蜜多,如其之功德為前行之敬禮。」在如
實詮說般若波羅蜜多功德前,先行禮敬。
在撰著一開始,有次第性地,詮說佛母功德,先行禮敬。就是先行詮說三智「佛母」
,三智是什麼?基智﹑道智﹑相智;再予以禮敬。
  《現觀莊嚴論》的四句禮贊偈:
  請看文,「諸求寂聲聞由徧智導趣最寂滅,諸樂饒益眾由道智能成世間利,諸具種相
智佛宣此種種眾相法,聲聞菩薩同俱佛陀之母我敬禮。」
  第一句詮說「基智」功德﹑第二句詮說「道智」功德﹑第三句詮說「相智」功德﹑最
後一句向三智敬禮,這樣正好是「先贊般若波羅蜜多,如其之功德為前行之敬禮」。
  勝士夫若要從事某件大事,或寫某部論著時,都會先向殊勝境作讚揚﹑禮敬。向誰讚
揚﹑禮敬?不一定。
例如《入中論》直接禮贊的對境只有「大悲心」,並沒有直接禮贊佛﹑菩薩,意義上
是有禮贊,但沒有直接禮贊。
《中觀根本慧論》(即龍樹《中論》)﹑《對法俱舍論》﹑《釋量論》這三部都是直
接禮贊佛世尊。《釋量論》和《對法俱舍論》的禮贊方式很類似;
《中觀根本慧論》則有點不同,禮贊偈說:外道師雖有眾多的說法,可是沒有一位如
同世尊,由宣說「緣起﹑八不」之法,引導所化機前赴解脫道,以此禮贊佛世尊。
在此,是禮贊三智,等於是禮贊佛的相智。所以,禮贊的對境各有不同。
  在此禮贊的殊勝對境是三智。至尊彌勒禮贊三智,是有其必要性的:
第一﹑顯示自己的行為隨順勝士夫,由此可知祂是位勝士夫。第二﹑為使所化機對三
智起淨信故,因為于三智生起的淨信,是獲得一切善妙「相智」之主因;
倘若禮贊三智,其餘所化機將對三智生起淨信,自然會趣入三智作聞﹑思﹑修,依著
聞﹑思﹑修將可慢慢引導他們邁向佛果。至尊彌勒心想有此必要性,因此,禮贊三智。
禮贊的對境是三智「基智﹑道智﹑相智」,三智只在聖者心續中才有,凡夫的心續中
沒有。
基智在所有聖者的心續中都有,凡是聖者皆有基智;道智只在大乘聖者的心續中才有
,小乘聖者的心續中沒有;相智只在聖者佛的心續中有,菩薩也沒有。
  基智是什麼呢?基智是現證無我﹑現證四諦之慧。「現證四諦之慧」是現證四諦(四
聖諦)﹑無常十六行相之慧。
基智在聖者佛﹑聖位菩薩﹑聖位聲聞﹑聖位獨覺的心續中都有。基智是主要證得解脫
的方便。
道智只在大乘聖者心續中才有,主要是大悲心﹑菩提心﹑證空性慧,大乘聖者心續之
道,全都是道智;「大乘聖者心續之道」與「道智」同義。
相智是佛地之智,只有聖者佛才有。
基智﹑道智﹑相智,這三者簡稱三智。
  聲聞﹑獨覺二者,主要是追求解脫,他們不追求相智﹑不追求利他,只想要獨自解脫
而已。這樣,如果修持基智的話,基智可以正確的引導他們邁向聲聞﹑獨覺的解脫地,不
需要道智和相智。
總之,要證得解脫,一定要斷除補特伽羅我執,而基智正是現證補特伽羅無我之智,
若好好依著基智修持,必定能斷補特伽羅我執;一旦斷除補特伽羅我執,即證得解脫。因
此,基智可以引導聲﹑獨聖者邁向解脫地。
  聖位菩薩是追求利他為主?還是追求佛果為主?以追求利他為主,並不以追求佛果為
主,因為要證得佛果,必須利他;聖位菩薩為了究竟利他,必須證得佛果。
因此,聖位菩薩以追求利他為主要,追求佛果為次要。聖位菩薩既然以追求利他為主
,依著道智即可究竟利他。聖位菩薩修持道智(道種智),可以究竟達成利他,因此,道
智是聖位菩薩修持(利他)的方法。
  佛的責任最主要是轉動法輪,為弟子說法。轉動法輪說法的無上增上緣﹑無上的方便
,就是相智,因為為他人說法,自己必須先瞭解,才能夠為他人說法,瞭解是由相智瞭解
的,手腳是不能瞭解的;
自己瞭解後,還要有「欲為他宣說」的利他心,若無利他心則不會對他人宣說,而欲
作宣說的心﹑動機,也是相智。想要使他人離苦﹑說法饒益他人﹑引導他人邁向解脫地的
這些心,都是相智。
所以,說法者是相智,欲說法之心也是相智,欲說法利他之心也是相智,因此,佛以
相智為增上緣而轉動法輪。
  三乘的修行都含攝在三智中。
基智引導聲聞﹑獨覺眾邁向解脫地;道智(道種智)引導菩薩眾行究竟利他行;相智
(一切相智或稱一切種智)轉動法輪為弟子說法,所以三乘的修行全部含攝在三智中,因
此,三智的功德,非常殊勝﹑卓越﹑無量無邊。
  既然三智具有如是無量無邊﹑殊勝卓越的功德,因而若于三智生起淨信,那是獲得一
切殊妙品(善妙)的主因。
  因為有這樣的必要性,所以《現觀莊嚴論》的禮贊偈,云:
(...待續...)
>>>>>
[1] 達賴喇嘛尊者於說法前,經常先念誦四句偈誦:
  「諸求寂聲聞由徧智導趣最寂滅(基智),
諸樂饒益眾由道智能成世間利(道智),
諸具種相智佛宣此種種眾相法(相智),
聲聞菩薩同俱佛陀之母我敬禮。」
此四句偈誦即本文所說《現觀莊嚴論》開頭的四句禮贊偈,禮讚基智、道智、相智。
[2] 佛陀的一切相智或譯作一切種智、遍智、正遍知,唯成就佛果,佛才有的智慧法身。
相智,即佛陀的一切相智,佛陀的空正見是一切相智、佛陀的菩提心也是一切相智。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玄奘法師譯):「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得一切相智成就佛十
力…十八佛不共法,菩薩摩訶薩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佛)時,乃得如是清淨佛眼」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姚秦.鳩摩羅什譯):「佛告舍利弗(玄奘法師將舍利
弗譯作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欲以一切種智(即佛眼)知一切法,當習行般若波羅蜜。」
(註:同一梵語,不同譯師不同譯詞,例如,梵語人名Sariputra,鳩摩羅什譯sari
(舍利)putra(弗)-音譯。玄奘譯舍利子-梵語putra是兒子,舍利弗的母親名叫sari(舍利)
,sari(舍利)生的兒子-意譯。不同譯詞,例如,英語人名Jordan,音譯喬丹或佐登。)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694696491.A.AA1.html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