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前篇...)
摘自:《現觀莊嚴論明義釋02》洛桑卻佩格西講授/法炬法師翻譯 2008-03-15
講到這裏,只是這部論的前行部份而已,還沒有談到這部論的正行。
第12頁開始,正式進入到正行部份﹑正式解釋《現觀莊嚴論》。
「聖慈氏」就是至尊彌勒。《現觀莊嚴論》的作者是至尊彌勒。
至尊彌勒在《現觀莊嚴論》正行之前,寫了三智的禮贊文禮贊三智:基智﹑道智﹑相
智。
先禮贊三智是有必要性的;獅子賢寫的《明義釋》就解釋了為什麼至尊彌勒在正行之
前,先贊三智的兩點必要性:觀待自利的必要性﹑觀待利他的必要性。
「觀待自利的必要性」:「自己」是指至尊彌勒,闡示自己隨順勝士夫的行持是至尊
彌勒自己的必要性。「觀待利他的必要性」是為使其他的所化機對三智起敬信的必要性。
請看文,第12頁,「聖慈氏自己與諸大善士之行持相同所顯者」,這句闡示「觀待自
利的必要性」。
請看文,「又由各各自證之智,於般若波羅蜜多境之淨信,是獲得一切善妙之主因,
如是定解後,欲令他于般若薄伽梵母最殊勝、無量功德寶之出生處,趣證其義故,生起最
極淨信故。」這句闡示「觀待利他的必要性」。
第一點「觀待自利的必要性」:在《現觀莊嚴論》一開始,就先禮贊三智,是表示至
尊彌勒自己隨順勝士夫的行持,怎麼表示呢?
勝士夫趣入重大善行時,最初會先對殊勝對境作禮敬﹑供養﹑皈依,這是勝士夫的作
風。從至尊彌勒寫《現觀莊嚴論》一開始就先禮贊三智這一點可以看出他確實是位勝士夫
,因為勝士夫的行為他都具足了,他的作為與勝士夫相隨順。
第二點「觀待利他的必要性」:「又由各各自證之智」的「各各自證之智」是指一心
專注空性之智;「各各自證」是指空性;「智」是指現證空性之智。誰的心相續中有如是
之智?至尊彌勒的心相續中有。
請看文,「於般若波羅蜜多(有)境之淨信,是獲得一切善妙之主因」
翻譯說:「境」的藏文是「有境」,所以請你們加個“有”字到「境」的前面會比較
正確。
「般若波羅蜜多之有境」是指誰?是指「三智:基智﹑道智﹑相智」。
這「三智」又稱為「般若波羅蜜多﹑薄伽梵﹑佛母」,三智有各種不同的名稱。
若對「般若波羅蜜多之有境」生起淨信,是獲得一切善的主因。
「一切善」是指解脫﹑遍智﹑增上生﹑決定勝。若對「般若波羅蜜多之有境」起淨信
,這是未來獲得增上生和決定勝等的主因。
請看文,「如是定解後」
由誰做定解呢?由各各自證之智。由各各自證之智定解﹑了知。
今天上課到此。
(...待續...)
>>>>>
[1] 文中提到「由各各自證之智」,此處的自證,不是唯識宗、隨瑜伽行中觀自續派承許
的自證識,佛教宗義當中,某些承許自證識、某些不承許自證識,例如中觀應成派破
除自證識,此處的自證,如阿含經當中說阿羅漢自證自知的自證,這個應成也承許。
[2] 此處提到「三智:基智、道智、相智」,即漢傳佛教說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
[3] 本文提到「於般若波羅蜜多(有)境之淨信,是獲得一切善妙之主因」
常言般若佛母,般若是一切善法、諸佛之母,如《大般若經》(玄奘法師譯)云:
「舍利子(佛告舍利弗)!菩薩摩訶薩得一切相智(一切種智)成就佛十力....十八
不共法,菩薩摩訶薩由此佛眼(一切相智)超過一切聲聞、獨覺智慧境界,....舍利子!
菩薩摩訶薩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佛)時,乃得如是清淨佛眼。....舍利子!有問如
來、應、正等覺:『以實而言,何法能攝一切善法?』佛正答言:『所謂般若波羅蜜多』
何以故?此般若波羅蜜多是一切善法之母,能生五波羅蜜多(六度當中布施等其他五
度以般若為導)及五眼等諸功德故(五眼當中,佛眼即一切相智--果般若波羅蜜多)。
舍利子(佛告舍利弗)!若菩薩摩訶薩欲得清淨五眼,當學般若波羅蜜多;若菩薩摩
訶薩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學如是清淨五眼。舍利子!若菩薩摩訶薩能學如是清淨
五眼,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