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分享] 般若八事七十義--修持大乘法的界限-28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23-09-26 18:28:47
(續前篇...)
摘自:《現觀莊嚴論明義釋07》洛桑卻佩格西講授/法炬法師翻譯 2008-04-10
現在講到「本文建立」。《現觀莊嚴論》有八事,每一事各講一品。
首先,略示是粗略講到「八事」,將八事展開就是廣說的「七十義」,共有十五偈,
就是本文建立的部份。
上一次已講解「般若波羅蜜,以八事正說」,此二句意思是:《廣中略三部般若經》
的內容是八事,故以八事作詮說。「八事」是什麼?
請看文,「徧相智道智,次一切智性。圓眾相現觀,至頂及漸次,剎那證菩提,及法
身為八。」
「徧相智道智,次一切智性」的「徧相智」是相智;「道智」是道智;「一切智」是
基智,這些就是「三智」。「圓眾相現觀」是圓滿一切相加行;「至頂及漸次」是頂加行
﹑漸次加行;「剎那證菩提」是剎那加行,是菩薩心續之智,再過一剎那決定成佛,故稱
「剎那證菩提」。「及法身為八」,法身即佛,共有八事。
到此為止,一一指出八事,接著以十五偈廣說八事,即談到七十義。
八事的第一事是相智,能代表相智的十法。下將一一解說。先說一下「八事」,先前
已說了「三智」;「四加行」都是菩薩智,僅是菩薩的修行而已,聲聞﹑獨覺沒有,未入
道者沒有,連佛也沒有;依著四加行修行究竟能得「果位法身」。
請看文,「發心與教授,四順抉擇分,」
能代表相智的十法,第一是發心,第二是教授。
發心是入大乘道之門,若于心續中生起發心而且不退轉,就入了大乘道。若生起又退
轉,或尚未生起,都是未入大乘道。
因此,入不入大乘道是由心續生未生起發心而判別。發心是顯密共通,佛的教法分為
大乘法和小乘法。小乘是聲聞乘﹑獨覺乘;大乘分為二:因乘和果乘。因乘又稱般若波羅
蜜多乘或顯教,果乘又稱密咒乘。
發心是顯密共通,不論修持般若波羅蜜多乘或密乘,都需要發心。凡是修持大乘法,
都必須有發心。
「發心」是「為饒益一切有情,欲證正等正覺佛果之心」。發心分為二:造作的發心
﹑無造作的發心。
「造作的發心」我們都做得到;心中思惟:「為饒益一切有情,要證得佛果」就是「
造作的發心」,這種發心我們都做得到。但是「無造作的發心」,我們現在沒辦法做到。
若欲進入大乘道,必須有無造作的發心。
為使所修之法,成為大乘法,修行的補特伽羅必須是已入大乘道者嗎?不須要,不須
要入大乘道;例如我們都還未入大乘道,可是在自己心中會思惟:「為饒益有情,欲求證
佛果。」,生起造作的發心,因而行善,所修之法都成為大乘法;可是修持大乘法的補特
伽羅,還沒進入大乘道。
「教授」是大乘的經和論。為什麼?發心是許下諾言:為饒益一切有情欲證佛果。為
證得佛果,必須修持能證佛果的方法;為修持能證佛果的方法,須要了知修持次第,若不
了知修持次第,可能會顛倒修,成為虛假不實;為能了知修持次第,就應該聞思「教授」
,不作聞思怎能了知呢!因此,(十法中)第二宣說「教授」。
「四順抉擇分」是加行道,四順抉擇分和加行道同義。加行道有四行相(階位):暖
﹑頂﹑忍﹑世第一法。為何在此講到加行道呢?因為一旦生起大乘發心,即刻進入資糧道
,發心和入資糧道同時。發心進入資糧道,在資糧道時,為證得相智故,聞思修教授,不
斷增長後,將晉登加行道。加行道有四行相:暖﹑頂﹑忍﹑世第一法,就是「四抉擇分」。
(...待續...)
>>>>>
[1] 本系列文第一篇摘自第7講,當時僅摘錄其中一小段,今把第7講也完整貼完。
[2] 本文提到:發心是入大乘道之門,心續中生起發心而且不退轉,就入了大乘道。若生
起又退轉或尚未生起,都是未入大乘道。入不入大乘道是由心續生未生起發心而判別
板上有另一系列文《佛說菩薩修行四法經》:「發意欲求佛菩提者,當發菩提心。」
入大乘道的界限,觀待有無發菩提心。若發心了又退轉,即退失大乘道不入大乘之列
當一位有情的身語意三門,內心意知生起任運菩提心(或稱無造作菩提心)--即不
加思索地任運生起為利有情願成佛的發心--意知生起如此發心的第一剎那即入大乘道。
佛教大乘又分:顯乘(因乘)、密乘(果乘),不論修持顯乘或密乘,都需要發心。
[3] 本文提到:佛的教法分為大乘法和小乘法。小乘是聲聞乘﹑獨覺乘;大乘分為二:因
乘和果乘,因乘又稱般若波羅蜜多乘或顯教,果乘又稱密咒乘。
佛教密續典籍《金剛藏釋》:「除此四宗以外,別無第五宗︰除三乘之外,別無第四
乘。」佛教宗義(哲學),除了毗婆沙宗、經部宗、唯識宗、中觀宗四宗以外,沒有第五
宗;佛教修行(發心),除了聲聞乘、獨覺乘、大乘(包括顯密)三乘之外,沒有第四乘。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