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法語] 五停心觀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24-02-14 11:08:20
: [3] 此處提到"淨行所緣者,由此所緣能淨貪等增上現行,略有五種",即五停心觀的所緣
: 延伸閱讀,此處內涵版上曾有ykkdc發的系列文:
: [分享] 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佛學課:廣論止
補充:相關除了可延伸閱讀如上提到系列文,其他個人在板上也po過許多止觀相關教授
剛回顧一下,個人在板上分享的禪定(奢摩他)修學,最早是2009年的達賴喇嘛尊者教授。
前文提到,佛陀在經中開示修學止觀,是以意知所緣影像(義共相)修學,相關補充如下。
摘自末學2009年於本板分享的達賴喇嘛尊者教授:
由正定功德獲得奢摩他後,現法樂住,身心喜樂以及由獲得身心輕安(禪定降伏五蓋
等粗重煩惱多不現行故身心輕安),就能夠隨心所欲的去修學善法;因為斷除了一切散亂
,正念正知的力量就非常強大,我們就不會再去造諸惡業,隨所修善就非常地強而有力。
在修禪(禪定奢摩他)的時候有四種所緣:周徧所緣、淨行所緣、善巧所緣和淨惑所緣。
周徧所緣又可以分四種:有分別影像、無分別影像、事邊際性、所作成辦。
有分別影像是毗缽舍那(觀)所緣,無分別影像是奢摩他(止)所緣。
“影像”(義共相)的意思,這個像並非是我們對面所看到的佛像,而是意識緣取佛像
的內心所現。有分別與無分別的區別,在於有沒有去做觀察。
(註:前五知的顯現境是自相,內心意知的顯現境是共相,修習止觀時的所緣是義共
相、不是自相。言影像者,謂非實所緣自相,唯是內心(意知)所現彼相(義共相)。)
此影像(義共相)為何所緣?有五種淨行所緣、五種善巧所緣和二種淨惑所緣。範圍
非常廣,我們可以緣任何的所緣境,佛像、數息等,一切的世俗諦和勝義諦。
“事邊際”的意思,是它所緣的邊界,事邊際性包括盡所有事邊際性、如所有事邊際
性,也即包括一切法。
如所有性,就是諸法的空性,諸法的究竟性就是無有自性;盡所有性,如於五蘊所含
攝的十八界及十二處、四聖諦等一切法。
以果來說,就是由奢摩他和毗缽舍那所產生的不同的三摩地層次。
>>>>>
[1] 《解深密經》卷第三〈分別瑜伽品第六〉(唐.玄奘法師譯)
「佛告慈氏(彌勒)菩薩曰:善男子!一是奢摩他(止)所緣境事,謂無分別影像。一是
毘缽舍那(觀)所緣境事,謂有分別影像。二是俱(止觀)所緣境事,謂事邊際、所作成辦」
《深密解脫經》(解深密經另一譯本早於玄奘譯本):「佛言:以唯是心(意知)觀彼境
像(意知顯現的對境是義共相),何以故?我說但是心意識觀得名故(止觀是以意知修習)」
[2] 摘自:達賴喇嘛尊者法語
我們修練的時候,應當暫時拋開前五知,多關注第六意知,這其中有奢摩他(止)也
就是專注一境的認知,以及毗缽舍那(觀)也就是分析式的禪修,這二者只屬於第六意知
,與前五知毫無關係。應當多用時間於內在的價値上,多關注(內在)第六意知的品質。
(註:如尊者提到,止觀修習屬內心第六意知,尊者說止觀二者只屬第六意知與前五
知毫無關係,就是說,修習止觀時,不是追逐前五知的對境,眼知、耳知等前五知的對境
是色聲香味觸,修習止觀時不是追逐前五知外境的色聲香味觸,而是要把心拉回,所以修
習止觀時是內觀,內心意知修習止觀的所緣,即意知的對境,不是前五知的對境,意知的
對境是義共相,如修慈悲、四聖諦、空性等,都不是前五知能緣到的,而是意知的所緣,
當我們意知於所緣不分析思惟,稱為止修,而當意知於所緣解剖分析思惟,稱為觀修。)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