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社運再出發二:教改教改 還要怎麼改

作者: hehe77 (hehe)   2009-03-05 05:03:43
【回顧過去‧展望未來】
台灣社會運動再出發系列二:台灣教育改革的反省與展望
主辦單位: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紀念殷海光先生學術基金會
主 持 人:顧忠華(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創會會長
紀念殷海光先生學術基金會董事長)
與 談 人:依發言順序
吳忠泰 全國教師會理事長
簡淑慧 反高學費聯盟總召集人
丁志仁 中華民國教育改革協會常務理事
謝國清 全國家長聯盟理事長
周志宏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文教法律研究所教授
張則周 台北縣板橋社區大學主任
馮喬蘭 人本教育基金會執行長
王顥中 中學生學生權利促進會代表
整 理:郭美君、詹嘉紋
主持人顧忠華一開場即向與會者透露一則新消息,即教育部鄭瑞城部長
希望未來針對不同教育議題定期舉辦公共論壇,與民間團體有更多溝通
互動,因此,教改團體可以好好把握此機會,與公部門、社會大眾展開
更積極的對話交流。
十年教改的成績檢視
十年來的教育改革改變了什麼?是否進步、如實承諾實踐改革?顧忠華
認為可以從四個面向進行審視,一為社會的價值觀,二為制度面,三為
政策是否貫徹教改理念與訴求,四為教育現場的實際執行層面,包括師
生關係、校園內的權力關係等,而今政黨輪替,教改運動是否將展開新
的形式?社會運動的力量有何機會與動力,是否有新的重心及方向?整
個台灣的教育環境,是否能有「二次教改」等,皆是值得所有關心教育
議題與發展者下一步關注的課題。
利益團體干涉
導致教育政策推行延續性不足
從政策施行層面來看,台北教育大學文教法律研究任教的周志宏教授提
到1994年之後台灣教育法制開始有重大發展,然而後來有幾次法律的全
文修正反而有點背離教育改革關心的主要取向,他指出,教育部政策的
形成有一貫性和延續性,過程中必然會視社會需求而調整,即使形式上
符合教改需求,但由於原初的理想並未完全被採納,因此實質上未必能
達到教改的效果;部長的更替更不見得會導致政策重大改變,政策主導
權其實不在教育部而在立法院,而立法委員背後代表的則是利益團體,
所以說利益團體才是影響我們政策施行成功與否的重要關鍵。而在國民
教育階段,最大的爭議則是中央與地方權限化的問題,角力不會因政黨
輪替而消滅,仍持續存在,只要有不同政黨執政,權限爭議即不易達成
。此外,還有很多重大議題皆在立院受到阻攔,包括教師勞動三權的行
使、家長參與教育法制化至今仍未見成果,教育的創新、實踐的鼓勵,
公辦民營、另類教育的法制化等,皆未完全達成。
經費不足,政策大打折扣
全國教師會理事長吳忠泰以提問方式問在場與會者,現今社會大眾高度
依賴媒體接觸教育議題,但媒體的報導真能反映教育的全貌嗎?是否能
以此評斷過去教育的成或敗?從而省思媒體對社會輿論的影響。而全國
教師會長年穿梭在國會、社運團體、教育部政策決定委員會中的觀察,
看到了很多政策往往由於經費不足而大打折扣,感嘆教育政策的推行若
要能成功,實必須「天時地利人和」;此外,中央與地方的爭議,也造
成協調費時,從教師角度談教改,吳忠泰認為,教師不僅是政策參與者
、監督者、也是執行師,需加強與社會的對話。吳理事長同時表態支持
中小學教師應課所得稅,才不致形成稅制不公現象。
教育經費不足
反高學費聯盟總召集人簡淑慧指出,在WTO之下,台灣為了配合GATS(
服務貿易總協定)發展,教育走向自由化、市場化,反高學費聯盟即是
反對教育往商品化、營利化方向發展,而且高學費問題不只存在於高教
,其實幼教比高教還嚴重。而去年辦理就學貸款已超過72萬人,顯示高
學費並非個別貧窮問題,而是稅制不公的問題,目前的稅制有利於大企
業,等於是政府幫其節稅,而國家的教育政策以成立技術學院、培養科
技、半導體人才為主,有忽略文化藝術領域人才培育的疑慮。簡淑慧認
為,爭取教育預算的來源,把餅做大,而非在同一個餅裡面跟其他社會
福利預算排擠,才能解決此問題。
扭曲的價值觀
除了政策層面,若從教育現場觀點來看,人本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馮喬蘭
以幾則數據顯示,目前我們的國高中、小學使用參考書、測驗卷、以及
早自習考試的頻率仍十分頻繁,然而,仍有學生認為:「每天考試本來
就是如此,雖然痛苦但必須接受。」她擔憂,當學習主體習慣了這些違
法的事情,欲再矯正已變形的身軀,學生反而會抗拒、覺得我們是在扭
曲。她另舉例,人本曾到某國中追查能力分班,站出來希望常態分班的
老師與人本卻遭到家長攻擊,甚至連老師也不希望取消能力分班,顯示
升學主義及菁英主義的依然盛行,如何使國中校園教學正常化,仍有很
大的努力空間。 提高大人的素質 才有可能改變孩子
而全國家長聯盟理事長謝國清以學生家長身分討論這個問題,據他觀察
的結果發現,在教育現場經常出現違反教育核心價值的情況,例如體罰
、使用參考書、能力分班等問題仍舊存在,他的孩子曾跟他說:『我們
的人類一定會一代不如一代,因為大人們都說話不算話。』由此可看出
,學生日日在如此教育環境裡,不斷接受到這些「訊息」,受到的影響
很大,同時服務於社區大學的謝國清認為,教育體制是整個國家的責任
,因為體制其實是整個社會的教育價值觀之延伸,並指出大人的品質應
提高,積極讓成人世界有更多的改變,才可能進一步去改變孩子。
培養人民公共性 讓台灣社會與國際接軌
針對提高成人素質方面,中華民國教育改革協會常務理事丁志仁認為,
我們應該走出戒嚴,邁向公共化。想要走出由政治控制的教育,就必須
提昇人民的公共性,因為人民的公共性不增加,政治就失去了它的意義
。目前的教育改革看來似乎是有在開倒車的傾向,要如何建立不用考試
成績來評比個人成就等價值觀認同?他提出幾個建議:一、盡量催化國際
影響,不故步自封。二、盡量扶植教育現場,構成教育專業新底層後才
有力量往上。三、所有NGO團體在經營技術上進行軟體升級,組成橫向
串連的力量。
教改有成也有敗 仍需繼續努力
談及十年教改的成或敗,台北縣板橋社區大學主任張則周指出1994年
410教改運動大遊行後,已有改進的部份包括:制定了未盡理想的教育
基本法及相關教育法案;增設公立幼兒園;學生權益獲得維護;家長的
教育參與權、教師的自主權皆獲得提升,教育機構與官員的威權心態已
獲改善;社區大學的籌設,使成人成長的機會增加;由於民間改革團體
的日益增加,並積極參與公共事務,正面影響輿論,提升了民眾的公民
意識、民主素養。
退步之處,包括:政府並未重視及落實民間教改團體所提的結構性教改
具體方案,只在枝節的問題上著力;全國總預算分配不合理經費編列不
足、運用不當;升學壓力依舊;公立高中、綜合高中以及完全中學增加
很少,未符合普設公立優質高中的理想;中小學每班人數降低速度極慢
;一般學生及民眾普遍缺乏理想及批判、反思的能力,更缺少經過思辨
後建立屬於自己的價值觀。
他認為教育改革最重要的兩件事,一為儘速使台灣每個孩子脫離貧困及
升學煎熬,都有機會進入免試及優質的社區內公立幼兒園與中小學接受
13年國民基礎教育(3歲入學、幼兒教育2年、小學5年、中學6年)。二
為盼望發展中的社大能與所有進步的NGO、志同道合的夥伴結合,從整
體改革思考、取得共識、互相支援、共同監督政府,並督促政府做徹底
的改革
靠社運團體深耕基層
中學生學生權利促進會代表王顥中從學生角度看教改,指出過去十年有
許多進步的政策、指標性的法案,如九年一貫、小班小校等,然而社會
大眾對教改成效觀感並不好,而且這些議題原本由民間力量發起,最後
卻變成民進黨的議題,主導性掌握在民進黨手裡,是社運團體必須正視
的問題,他認為下一步最重要的是深耕基層,如果教育理念很高,但教
育現場無法跟上腳步,是社會團體的責任,因此應從老師、學生著手,
從各社團的草根群眾進行深耕。
聽取人民聲音
在座談會的最後,主持人顧忠華總結表示,台灣教育改革的運動剛開始
是因累積了過多壓力,不得不爆發的結果,但之後許多教改團體提出了
進步的訴求,卻也遭致強力反彈,如一綱一本或多本的爭議,即反映了
「超前立法」和執行方式未配套的問題。今天從不同層面來討論十年教
改的成果,我們發現有許多突破、改進之處、但仍有更多問題值得大家
深思以及著手改善,政府部門所應該做的是要將民間創意吸收成政策,
針對不同的議題要用不同方法去做,而民間團體也要互相串連,發揮監
督政府的力量,使我們的下一代不再積非成是,能真正享受學習的樂趣

出處
http://www.wretch.cc/blog/NGOTW/7580382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