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東亞‧生活

作者: stupidduck ((0‵◇′0) Ψ)   2009-02-24 18:30:48
如果東亞或者中國能做到“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倒不失為提供了另一條現代化
的道路,也就是說,沒有照走西方現代化或城市化的老路。東亞和中國的傳統中,城
市生活是否有一些方式和西方不同?是否有一些資源可以供今天使用?有人說,西方
城市化破壞了神聖,背棄了自然,離間了親情,那麼中國呢?
口述∕葛兆光 記錄∕盛韻
轉載自2009.2.15《東方早報》
咱們今天聊的話題,跟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和哈佛大學東亞系聯合在三月下旬召
開的一個國際會議有關,這次名叫“都市繁華”的學術討論會,將有三十多位海內外
學者來參加,美國有王德威、奚如谷、艾朗諾、倪豪士等,日本有伊從勉、井上徹等
、港台有李歐梵、李孝悌等,還有來自澳洲、捷克、新加坡的一些學者。這個會議有
一個副題,叫做“一千五百年來的東亞城市生活史”,為什麼是“一千五百年來的東
亞”?是因為我們覺得,無論在城市生活的方式上,還是在城市與鄉村的關係上,中
國、日本、朝鮮等等東亞國家好像和歐洲為主的古代西洋,有一些不一樣,也許它可
以給未來的全球史提供另一類“城市”和“生活”的歷史樣板。為什麼是“城市生活
史”?不僅是因為“城市生活”成了歷史研究領域的關注熱點之一,它已經融合了建
築、社會、生活、藝術、文學各個領域,而且你知道,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中文口號
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對於這一說法,好像還有必要從歷史和理論上做一些詮釋

一,城市
過去,我國歷史學界比較熟悉的城市史研究,主要是從文獻和遺跡中考察古代城
市起源、從考古發掘材料來探索古代城市及建築,通過復原想像當時的城市空間格局
,從城市發展討論社會、經濟和生活。從梁啟超1926年寫《中國都市小史》以來,城
市研究就走的是這些路數,曾經出現了像楊寬、侯仁之、傅筑夫、何一民等等著名的
論著,儘管近來西洋和東洋的種種新研究角度、新研究方法都傳來了,像施堅雅、牟
復禮、墨菲、斯波義信,一直到最近的裴宜理、盧漢超、羅威廉,比如區域城市經濟
體系、城市的公共空間、城市各階層狀況等等,但是,傳統城市的歷史和考古研究,
仍然是最基礎的,比如從考古看城市還是最基本的做法,像夏商的鄭州二裡頭、唐代
長安和揚州、宋代開封等等,地面上的建築隨著時光流逝、事件戰亂、水火之厄,早
已灰飛煙滅,研究者首要任務就是恢復城市的空間和建築狀況,有趣的是,這次開會
將有兩位學者會演示他們用數碼復原的城市圖像,一位會演示數碼長安,一位會通過
《清明上河圖》演示北宋汴梁。
不過,近來漸漸有一些新的取向,就是城市生活史、文化史甚至思想史的研究,
David Strand研究北京的黃包車夫、韓書瑞研究明代北京的寺廟、周錫瑞研究中國城
市生活的現代性和民族認同,這次來開會的澳洲的安東籬教授研究揚州、台北的李孝
悌教授研究明清江南的城市士大夫、李歐梵和王德威教授研究近代上海,都表現了這
個新趨勢,很多研究者現在不僅研究城市本身,更注重研究城市中的人,這些人是怎
樣生活的?跟鄉村生活有什麼不同?更進一步說,古代中國的城市、東亞的城市和歐
洲的城市有什麼不同?這種新的城市研究路數,不僅把社會史、藝術史、思想史都糅
進了原有的研究中,而且把生活、藝術、文學資料都用上了。有人不僅討論過去中國
或東亞的城市市民是怎樣吃穿住行的,而且討論這些吃穿住行,將涉及多大的交通和
市場,有人不僅通過傳統的考古發掘加上文獻資料去復原過去的市、坊、裡、巷是什
麼樣的,而且通過方志、地圖分析城市的空間結構和階層分布,有人不僅研究古代中
國城市中的娛樂和宗教,而且還通過這些方面探索城市市民的群體認同問題。我記得
,以前法國文學理論家羅曼‧羅蘭寫到日本的東京,他驚異於整個東京像是圍繞著巨
大的皇居在轉,而皇居仿佛寂靜無人,他說,這吻合他對日本江戶的想像,寂靜的中
心就像佛教說的“空”,儘管“空”,卻無聲地控制整個城市。日本東京大學的渡邊
浩教授有一次給我看江戶地圖,的確,江戶時代的東京中心是皇居,周圍仿佛是按等
級一圈一圈展開的,從貴族到武士,庶民則在最邊緣。所以,這種圖像的研究會讓我
們感覺到,城市不僅是人居住的地方,而且也能體現公和私、上和下、內和外,像上
海的“上只角”、“下只角”,北京的所謂“東富西貴南賤北貧”的說法,難道沒有
深刻的歷史背景和政治象徵嗎?如果我們有更多的文獻、圖像和實物來恢復城市生活
,就能更大程度地讓古代城市史復活並且鮮活起來。
咱們中國有個好處,就是城市文獻很多,為什麼我們要集中討論一千五百年來的
城市?就是因為唐代以後的城市文獻很多,比如《長安志》、《東京夢華錄》、《夢
梁錄》等,還有很多圖像,比如《清明上河圖》、《姑蘇繁華圖》、《南都繁會圖》
、《皇都積勝圖》、《上元採燈圖》等,這樣一來,古代城市就不再只是寂靜的、呆
板的“空間”,而是有“人”居住的,有著各種政治意味、文化意味和生活意味的“
場所”。所以,我們討論東亞城市生活史,首先強調的是“城市”,然後逐漸地轉向
能夠鮮活地感受到古人生活狀態的城市史研究。
二、東亞
剛才談的是“城市”,現在我們來講為什麼是“東亞的城市”。為什麼是“東亞
”?這也許可以順便談談上海世博會“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個中文口號,英文口號
沒有問題,但我覺得這句中文口號,作為世界博覽會的標誌性表述,還是需要再詮釋
的。因為這種說法在面對世界的時候,會受到質疑。比如,歐美人會提出異議,因為
他們會認為“城市是萬惡之淵”,城市的所謂“現代性”帶來了很多問題比如空氣污
染、人口稠密、犯罪率高等等,所以他們也許會問:城市真的能讓生活更美好嗎?
很多年以前,我看過一部電影,是拍過《中國》的義大利導演安東尼奧尼的片子
,叫《紅色沙漠》。那電影的情節我現在都忘了,但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要表現城市
就像一個沙漠,因為人與人處在被分隔的冷漠之中,然而人又處在焦灼緊張的心理之
中,就像被放在沙漠就是紅色的烤箱裡一樣。於是,我擔心這個“城市讓生活更美好
”的中文口號無法成為全世界共同認同的說法。但是,這個說法有沒有道理呢?也有
的,我們要強調三點:第一點,從東亞文化的角度說,東亞人跟西方人對城市生活中
的人際關係的依賴程度是不一樣的,也許現代西方人喜歡享受獨處,星期天最好也不
要有人來打擾,這和西方人的生活習慣、西方的個人理念有關係,他們覺得個人空間
很重要,不怎麼太依賴於稠密的人群,然而東方人尤其是中國人,幾千年來基本是在
鄉村和宗族的生活秩序上,需要彼此連帶、互相依存的群體生活,在這種有家庭、親
屬、鄰里、朋友的空間裡面才會覺得比較安全,就是東方人在歐美生活,也常常會形
成一個個的中國城、日本城、韓國城,在美國的中國城裡,你經常會看到一些在異鄉
生活了多年的人不會說英文,只靠說中文就能過,因為他們處在家族、鄉親、朋友的
群體中,這跟中國的歷史和文化傳統有很大關係。中國從唐宋開始,儘管城市越來越
發達,但我記得牟復禮在他和劉子健合編的《傳統中國文明中的城市》裡說過中國城
市是“城鄉連體”的觀點,就是古代中國的城市和鄉村關係依然非常密切,這與歐洲
中世紀的城市與鄉村的情況不同。這讓我聯想起《清明上河圖》,展開的畫面最邊上
,人很少的地方,也許是郊外鄉村,慢慢人越來越多,就過渡到城市,好像城鄉之間
是漸變的,並沒有城鄉之間截然分界。因此,我覺得不能用西方對於城市的價值判斷
,來代替東亞尤其是中國人對於城市的價值判斷,中國人畢竟需要在比較稠密的群體
中安頓個人生活。所以,現在我們有很多人懷念四合院裡那種北屋和南屋兩家人經常
可以打打招呼、互相幫忙的親切,遠親不如近鄰嘛。在這種文化背景下,“城市讓生
活更美好”才有了初步的合理性,東方人或者說中國人,還沒有跟鄉村的、家族的秩
序和傳統完全隔開,始終需要連帶、稠密和方便。
第二點涉及更大的問題。西方人所謂“城市是萬惡之淵”,實際上是超越現代之
後的一種看法,我們知道,現代化在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城市化,西方發達國家在現代
化之後,城市化的過程基本上結束了。現代的西方人一方面享受著現代化和城市化的
好處,另一方面又要站在後現代立場上批判現代性和城市化的種種弊病。可是,中國
目前仍處於農村人口大量湧入城市的時代,中國現在是不是已經現代化了?我還不敢
說,至少我的理解是它還在走向現代的路上,你不能用業已現代化的、已經進入後現
代的西方立場來評判城市生活。有時候,空間的差異就是時間的差異,時間的距離就
是空間的距離,他們的判斷跟我們不同,這可以理解。也許,提出“城市讓生活更美
好”這個口號的人不一定意識到,其實,這背後既有我們自然而不自覺的心情,也有
時代和階段的差異問題,需要有很複雜的理論支持,是需要討論的。我們不希望看到
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時空錯位,要說明處在中國目前的社會階段,我們自然會理解這
個口號,但你得把這層意思向世界說明白,這樣人家才能夠理解,這是前近代的,或
者是“東亞”和“中國”的心情和感受。
第三點可以考慮的是,你說“城市讓生活更美好”,是否可以理解為,正是因為
看到了“前車之覆”,就是西方城市化過程中的各種弊病,如污染、犯罪、擁擠、人
際關係冷漠等,我們才可能有“後車之鑑”,就是後發國家能夠在這些經驗和教訓中
避免城市化的所謂“現代性弊病”。如果東亞或者中國能做到“城市讓生活更美好”
,倒不失為提供了另一條現代化的道路,也就是說,沒有照走西方現代化或城市化的
老路。東亞和中國的傳統中,城市生活是否有一些方式和西方不同?是否有一些資源
可以供今天使用?有人說,西方城市化破壞了神聖,背棄了自然、離間了親情,那麼
中國呢?
所以,我們的這次會議,在研究學術的歷史的種種課題之外,也許可以討論東亞
和中國的城市生活有哪些特點,這些特點在哪些意義上能夠補充或對照西方城市生活
的狀況,勾勒出一種不同的城市生活史的脈絡?正是這個意義上,我們討論的主題才
選擇了東亞的城市生活,而不是世界的城市生活。
三,生活
現在,讓我來說說這第三個關鍵詞“生活”。過去的城市史研究裡,“人”的生
活研究得不夠,這使得城市史很不鮮活,就像一張城市空間地圖,卻不是清明上河圖
。所以,主辦這一會議的哈佛大學王德威先生和我為這次會議設計了幾個論題。例如
第一個是“從西方看東方:在西方城市生活背景中討論1500年來東亞城市生活”,為
什麼要“從西方看東方”呢?因為單看一個看不清楚,必須用羅馬、伊斯坦布爾、巴
黎、莫斯科的城市生活,跟我們的長安、洛陽、杭州、南京、上海,跟日本的奈良、
京都、大阪或者韓國的首爾做對比,“只知其一,一無所知”,在比較中才能看出東
亞或中國的城市生活特點嘛。原來,我還想邀請幾個專做歐洲城市的學者來作為評論
人的,可惜時間和經費的關係,最後放棄了這個設想,其實,如果由他們從他們研究
的城市角度看中國,也許真可以“旁觀者清”和“見微知著”呢。
第二個是討論城市的民眾生活,包括娛樂、餐飲、聚會、宗教、交通、集市等等
,我自己想提交的論文,就是討論清代北京城裡的戲曲演出,什麼人去看戲,票價多
少,哪些人掛頭牌,這當然是戲曲史的問題,可是,僅僅討論到這兒還不夠,這裡面
有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比如明明是滿族統治下的大清王朝,可是演員穿的卻是
大明帝國的漢人衣服,這意味著什麼?在滿族人當皇帝的北京城裡,演出劇目裡有很
多是漢人的忠義報國、民族大義,那怎麼理解它對於大清政權的意義?哈貝馬斯說過
“公共空間”的問題,在歐洲,公共空間比如茶館、沙龍等等常常是合法的、新輿論
產生的重要空間,可是中國沒有這個,那麼,北京明清、民國時期的靈濟宮、廣德樓
、陶然亭、來今雨軒等等地方,也是人們尤其是文人聚會之處,究竟起到了什麼作用
?我們討論這個問題,就不再是簡單的城市生活了。
第三個是“山水畫與都市圖”,其實,古時候畫山水畫,都是住在城裡想像鄉村
,和田園詩一樣的,就像《紅樓夢》里賈政說的,大觀園裡的稻香村,“未免勾起我
歸農之意”。而這種想像恰恰反過來表現著人們心目中對城市生活的缺憾。我們考慮
到,中國有很多描繪都市生活的圖像,從宋代的《清明上河圖》、清代的《太平歡樂
圖》,一直到晚清畫廣州十三行的,畫上海租界的,用圖像來做參考,就同藝術史溝
通了,我總覺得,歷史研究尤其是城市研究,不用詩歌小說、戲曲話本、藝術圖像這
些資料,把它做得鮮活生動,實在是太可惜。
第四個是“古都市地圖:東亞城市佈局與空間想像的政治史、思想史與文化史研
究”,剛才說到羅曼‧羅蘭筆下的東京,是一圈一圈環繞中心的,中國則有傳統的都
城,比如漢唐長安、宋代汴梁、明代北京,以及在中國影響下的日本奈良、京都等,
則是按照宇宙星空就是天象佈局,以青龍、朱雀、白虎、玄武為四方,以中軸線為中
心兩翼展開,十分對稱,這種佈局不僅與天地有關,而且和社會結構和政治想像有對
應。可是,南宋遷都到杭州,就沒辦法了,沒有開闊平地那個任意條件了,只好圍著
西湖在原有地方城市的基礎上修建新的都城,這一方面改變了政治的中心想像格局,
另一方面無意中暗示了商業、旅遊的繁榮,表面上看,這和內藤湖南所謂“唐宋變革
”,“走向近世”的說法恰好吻合,但它真是這一歷史變遷的產物嗎?後來,很多新
城市跟傳統都市的地圖就不一樣了,比如說上海的上只角、下只角,可能跟租界有關
係,所以,都市地圖就能夠反映出很多觀念的、社會的、政治的意味來,我們不必死
等古人把“話”說出來,也要努力在無聲處把“話”挖出來。
第五個講的是東亞城市建築樣式與生活方式彼此之間有何不同,比如大阪跟上海
、大阪跟東京、首爾和平壤都不一樣,以前,我記得研究近現代文學和歷史的李歐梵
、王德威教授,都曾講過雙城記、三城記,比如上海和香港、台北與上海,也有人講
過巴黎與北京,我們現在希望有人講講大阪和上海、東京和北京、首爾和北京,廣州
和釜山,看看不同城市的生活特質和風格在歷史上是怎麼形成的,以及為什麼會形成

當然,這些話題多少有些理想化,真的開會的時候,限於知識和專業,不可能有
這麼理想和整齊的話題,也許有的話題現在還沒有人來討論,有的題目做的人又很多
,並不是所有來開會的學者都能夠按照這種思路來研究,也不是我們的設計就一定好
,可是,操持這個會議的王德威教授和我,都希望這次會議能夠多多討論過去關心得
不夠的方面,希望把“城市”同“生活”,同時也跟觀念、文化、藝術聯繫起來,因
為過去的城市研究使用的史料範圍還稍嫌狹窄,如果在考古、文獻、調查之外,再把
繪畫、地圖、影像、口述都用上,等於是拓寬了史料,這也是召開這次會議的主要目
的之一。
最後,我想概括一下會議的想法,第一,是想從中國或東亞的角度向國際學界說
明中國城市生活特別的地方;第二,在城市生活史上綜合更多的新史料、新方法、新
視野;第三,希望溝通不同學科的界限,把社會史、思想史、文化史、政治史、建築
史、藝術史各個方面都連接起來。
http://www.iahs.fudan.edu.cn/NewsShow.asp?ID=209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