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搶修是這兩三年才開始的風氣,但我想除了個人因素外
,這種現象也和課程的結構(必修、選修的分配方式和順序)
有關吧。
我覺得最嚴重的問題在於,選修課及專題幾乎集中在三四年
級,而且需要相當的知識背景才可以修習。很多學生的選修課
都是從三年級才開始上,尤其對於從大學才開始接觸資訊領域
的一二年級生而言,除了很涼的選修課之外,要這些人一面看
著課程網頁上的「備註:限大學部三年級以上」、盤算著自己
到底有幾份斤兩,一面在選課單裡填上自己好像喜歡選修課,
想必是相當難過的一件事情吧。要在後兩年修完至少六門系上
選修或許不是難事,但因為大三必修仍然佔了不輕的比重(分
別為10、11學分),大三也很難挑太多有興趣的選修課,因為
有些選修是相當重的。專題的情況也是如此,但還要再更惡化
一些。如同上面所提,要在大四之前修上足夠的選修課是有困
難的,假設有人努力地在大四之前修了四門選修,也盡量和其
他同學交換各個老師以及領域的狀況,但光是這樣的了解就能
夠讓一個大三的學生選擇專題嗎?
身為大二搶修過三下必修的一員,我當初的想法是:「既然
現在沒有辦法修選修,那就先把之後要上的必修上完好了。」
因為必修在我的概念裡是比較可以負擔的東西,如果要在大三
時多修一些選修,唯一的方法就是減輕大三的負擔。而現在正
面臨選擇專題的我,上學期只修了一門選修,即使這學期修了
兩門選修外加兩門旁聽,我依然不確定是否在我所想像的「興
趣」之外,我會有其他發展的可能,因為還有不少領域是沒接
觸過的。選擇專題對我而言很像在賭博,豪賭的那種,不只要
選領域、選題目、選老師,也好像要選未來。雖然有人會說專
題只是個嘗試的機會,中途也可以換老師,但也會聽到有人說
,跟了某個老師就要繼續跟他念研究所,而且我自己也會想,
如果我換了專題,那別的老師要怎麼收留我這個無家可歸的人?
寫著寫著,發現以上想法是根據一些前提:
1.必修課比較簡單,因為它是很基礎的東西
2.我不太清楚為什麼要修這些必修,為什麼要照這樣的順序修
3.要了解某個領域或老師,就要去聽某個老師或某個領域的選修課
4.我除了系上的課程之外,還有其他的系外選修想上,那會花掉我一些時間
5.專題對我而言很重要,因為它代表我唯一一次嘗試的機會
我覺得現行的課程安排能夠讓我們逐步培養出資訊領域的相
關能力,而系上選課的彈性也讓每個人可以去選擇他想要的修
課方式,只是應該可以做得再更好些!我覺得改變課程安排應
該可以讓學生學得更自在,或許是提前必修課,讓學生可以提
早接觸各個領域,但也可以是調整目前的選修模式,讓大學部
學生可以較輕易地接觸各領域的內容,例如將選修課分類,每
門選修可以屬於某些類別以方便選擇;加強課程網上的課程說
明,讓學生可以更了解課程內容;將必修課中加入通論各領域
的部份;還有一些是在之前的給篇文章中有提到,在此就不多
贅述。要如何修改的部份我還沒有想得很清楚,但可以確定的
原則是,希望更改後的制度仍能維持之前選課的彈性,希望有
人可以一起來討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