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一板及團契板,
跟我或系統神學/教義學有關的爭議,
主要繞在「神學信念」如何去評估、評價的問題。
故本文希望釐清一些概念的混亂問題。
1.基本術語
1.1信念beliefs
人皆有各種信念。
信念表示人認知、相信的內容,有各種的形式;
我用「信念」這個概念來表述有一定完整性及獨立性的最小認知單位。
信念影響我們的行動、牽動我們的情感,
也影響我們進一步的認知活動。
信念的增加,有時會增進人的自信心、樂觀、喜悅等等正面情緒,
也時也會因為與既有信念產生衝突矛盾,而讓人陷入煩惱狀態;
信念的減少或消滅,有時是一種解脫、釋放,
但也常常使人陷入憂鬱、沮喪。
神學、哲學、科學等等思想訓練或工作,
就是幫助我們去建立或修正或淘汰自我的各個信念。
詮釋學的角度,對各種人事物的理解,就是我們的各種信念。
1.2信仰faith
一個人信念的總和稱之為他的信仰。
但有時會有一些主導的意識型態或神哲學主張,
成為那位信仰者/人所意識到或被別人辨識出的部分。
例如我意識到自己是後現代/後自由神學、浸會傳統、哲學詮釋學等等;
那有人被辨識出或自我主張是改革宗神學、召會神學、第三波神學等等;
或者我們許多人都自認並被人辨識出是基督宗教信仰;
板上有些人則是無神論、摩門教等等。
但自我意識或被別人辨識的,未必是我們全部的信念,
例如說,身為大中華文化圈,儒、釋、道的部份信念都會在我們的信念庫之中;
在現代思潮、後現代文化下,流行文化、消費主義、民主主義、人道主義、
資本主義等等的部份或全部信念也都在我們的信念庫之中。
所謂神學或哲學的訓練,就是盡力去擴大對於自我信念庫的認知,
並且進行去蕪存菁,或者修正,或者盡力達成內在一致性。
當我們達到內在一致性時,心理學稱之為「自我統合」。
自我統合就是一個人心理健康與否的指標之一;
而自我統合是變動性的,不同時期的自我,可能會有不同的統合狀態。
1.3(歷史性的)信經(creeds)、大公會議決議(canons)、各宗派信條(新教)等等
1.3.0通論
a.歷史性的表示是「已經完成」、「過去」的文獻,
也表示經過一定的研討、辯論等等錘鍊或擁有豐富的詮釋史;
b.對於信仰有權威性,若是該教派接受該文獻,
便對其信徒有強的指導與規範性。
c.在不同時代仍存在詮釋或生發神學的啟發性空間。
也透過這些詮釋,繼續延續其詮釋史以及該文獻影響世界的力量。
d.故這些歷史文獻是信仰者信念的重要來源。
1.3.1信經:
a.基本上基督宗教公認的是三大或四大信經,一些版本有些差異。
就是使徒信經、尼西亞信經、迦克墩信經、亞他拿修信經。
越後面的版本越多,接受的程度也越少,但不代表更不重要。
b.主要內容是:三一神論、基督神人二性為主。
其實除了我們要拿來判別異端的以上兩點教義
(運用教義上面最無聊的功能XD),
也有一些創造論、教會論等等的基本架構啦。
1.3.2大公會議決議:
三大派基本上都接受的是前面七次大公會議,
之後的是天主教接受的;
新教對前面七次也未必全部接受。
會議決議的表述,有教義有倫理有懲戒等等,條文即是canons。
故正典聖經,就是對於聖經的大公會議決議之一條canon,
該canon內容就是聖經所包含經卷的「列表」。
那我們新教不把聖經化約為大公會議的決議之一條,
就也可以用Canon來專指聖經正典。
1.3.3各宗派信條、要理問答:
有名的例如說
改革宗的威斯敏斯特信條、海德堡要理問答、
路德宗的協同書等等。
有些個別教會、機構、甚至團契,也會有自己的信條、要理問答公布出來。
大致和前面兩項的意義一樣,都是信仰的認信與告白。
1.4(系統)神學、神學信念、神學經典
用一些知識的架構或框架去建立、整理而成的、內在一致的信念集合(體系),
稱之為神學。若是在基督宗教信仰的框架下,即是基督宗教神學。
若未必成為體系,但按以上方式建立的、個別的,或從體系中抽出的信念,
即是「神學信念」。
故若沒有整理成體系,一個人可能同時持有內在預設相互衝突的神學信念。
論述神學信念或神學體系的著作,若經過不同時代的考驗,
並產生豐富的詮釋史,產生對於人類文化、文明的效應影響,
即可能稱之為「神學經典」。
[因為篇幅,以下諸論題下一篇繼續]
2.知識論或發生學的議題
3.自由主義神學或不信派的議題
4.社會福音的議題
5.按果子評估或實踐神學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