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ta: 之前發生什麼我不知道,不過講到水的ph值 02/13 17:42
→ Icta: 一般咖啡沖泡來說,比較在意水的alkalinity,作為buffer 02/13 17:43
→ Icta: 對於咖啡風味普遍認為有著比PH更大的影響 02/13 17:44
單純化Icta大的推文出來討論
其實理論上是沒太大問題,但實際面除非拿水去檢驗,
不然根本無法知道水的任何數據
無法知道水質數據,那其實對一般家庭而言
這種理論就變成知道但無從去驗證
水質檢測送驗都是一份昂貴的報告
提到的鎂鈉離子的檢驗器材,其實都不是便宜的東西
所以以普通家庭而言.
只能由市面上買到的礦泉水/家庭RO水/添加劑/過濾水
等取得後再來沖泡驗證....
至少可以很準確的知道某某水沖泡出來的相對口感是如此
(因為無法取得水質準確數據以及數據化沖泡後口感)
所以就是比較後的測試
同樣磨豆機研磨跟沖煮下
A水比較偏甜/B水比較偏酸/C水中性
那麼比較值出來後.才能夠定調水的影響大約相對在哪個位置
剩下的調整那就是後續的事情了
因為變因固定後,就能簡單看出水的影響在於相對口感上的差異了
→ Icta: 所以一般會用滴定法去測定kh值來了解水質的鹼度 02/13 17:44
→ Icta: 現在國外談水質,主要滴定出GH跟KH來決定,細部再談鎂鈣比例 02/13 17:45
→ Icta: 不太會從PH值下去講 02/13 17:45
會從PH探討是因為在容易取得的檢測器材中
PH值在風味影響上最為顯著
TDS反而相對上並沒那麼顯著
其他數據的檢測器材不僅昂貴,更加難以取得數值.
既然無法容易取得數值.也就無從從任何家庭沖泡測試中得知結果
畢竟手沖都是以家庭/個人為主
無法像比賽一樣詳細取得水質的數值數據
那麼以容易取得的數據而言,PH值反而是最容易檢測也最容易影響風味的項目
雖然我分享文只po三種水的結果
但實際上我測了六種水.相對口感也算八九不離十了
→ Icta: https://reurl.cc/Dm1Y1d 02/13 17:49
→ Icta: sca就談過,為什麼在咖啡萃取上鹼度比酸鹼值更重要 02/13 17:50
→ Icta: 有興趣可以看上面那篇縮址 02/13 17:50
→ Icta: 所以我不太建議從ph值去判斷跟下結論,滴定法還是目前主流 02/13 17:51
→ Icta: 去測量GH跟KH 02/13 17:51
→ Icta: 很粗略去談就是GH決定萃取強度,KH決定風味展開,鈣鎂比決定 02/13 17:54
→ Icta: 風味取向 02/13 17:55
→ Icta: 水質挖下去恐怖的地方在於會發現手法跟刀盤的差異會被抹殺 02/13 17:56
→ Icta: 所以在不同場所競賽跟評測總是非常困難 02/13 17:56
→ Icta: 調水質會發現可以把乾淨的刀調到有夠雜,把雜刀調到溫和 02/13 18:00
→ Icta: 所以一般不要亂動是最好的 02/13 18:01
→ Icta: 不過這也是這幾年大家才越來越熟悉這些做法 02/13 18:01
→ Icta: 幾年前世界賽還一堆選手被水質搞到瘋掉,這幾年少很多了 02/13 18:02
→ Icta: 至少大家都懂得滴定一下去抓參數 02/13 18:02
→ Icta: https://reurl.cc/WD4zM7 Gagne有寫過水質的基礎 02/13 18:13
→ Icta: 但這篇有點舊了,水質陸續有新的概念出來 02/13 18:16
→ Icta: https://reurl.cc/0Ezk8M 這篇很有趣 02/13 18:20
→ Icta: 是一位玩家與ssp mp刀, tricolate與水質混戰的血淚 02/13 18:21
→ Icta: 原來上面不遠就再談水質啦 哈哈 02/13 21:26
實際上可能由RO水加上添加劑.才能穩定成份
或者簡單去看過濾水的過濾濾芯是否為無鈉離子交換樹脂
就可以簡單判斷過濾水會產生更多的鈉離子或者鎂離子
像brita的銀離子交換樹脂產生的就是鎂離子
普通濾水壺的鈉離子交換樹脂就是產生大量鈉離子了
數據上也只能這樣去判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