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漢初易學傳承系統中,離不開田何一系。田何一系的主要貢獻在於傳承易傳一書,
即將易傳通過師生傳授的方式代代相傳。而這種師師相承,前後相因的傳承方式也成為兩
漢易學傳授方式的主要特點。通過這種方式,在傳《易》和習《易》過程中,由於師承而
形成的師法與家法就變得極為森嚴,每家每派,必須嚴格按照授《易》老師所傳治《易》
,不得更改老師所傳授的東西,甚至連一個字也不得更改,更不能夠發揮己見,創立新說
,以保證本派學統的嚴肅性、權威性和連續性。重師法一方面在一定阻礙弟子們發展《易
》學,但是在當時的社會情背景下,恰恰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易學。
漢初田何傳《易》系統中田何本人有五位直傳弟子:王同、周王孫、丁寬、服生、
項生。田何一系著力于對《易傳》的傳承,只是各自著作《易傳》,思想性著作甚少,而
各自所著《易傳》今天也多已經亡佚,因而在此只能對其各自生平進行考證。
田何,生卒年月不詳,字子莊(《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作子莊,《漢書‧儒林
傳》中作子裝,《高士傳》中作莊漢),西漢初期淄川(今山東省淄博市)人,遷徙杜陵
(今陝西省西安市東南),因為在齊地為田姓而遷徙到杜陵,因此號“杜田生”。孔子易
學經六世之後傳至田何,而田何亦成為西漢《易》的創始人。其後西漢易學傳承,多本自
田何,田何東武人王同、雒陽周王孫、丁寬、齊人服生,諸人都著有《易傳》數篇。漢惠
帝亦曾親自臨幸其草廬受業。《史記‧儒林列傳》:自魯商瞿受《易》孔子,孔子卒,商
瞿傳《易》,六世至齊人田何,字子莊,而漢興。 田何傳東武人王同子仲,子仲傳菑川
人楊何。又《史記‧儒林列傳》:漢興,言《易》自淄川田生。《漢書藝文志》及秦燔書
,而《易》為筮卜之事,傳者不絕。漢興,田(和)〔何〕傳之。《漢書‧儒林傳》:漢
興,田何以齊田徙杜陵,號杜田生,授東武王同子中、雒陽周王孫、丁寬、齊服生,皆著
《易傳》數篇。要言《易》者本之田何。著有《田氏易傳》,今已亡佚。
王同,西漢東武(今山東省諸城市)人,字子中(《顏師古漢書注》:子中,王同
字也。中讀曰仲,《史記》作子仲),生卒年月不詳。西漢《易》學創始人田何的弟子。
著有《易傳》數篇,並將其所學傳授與弟子淄川人楊何、廣川人孟但、魯人周霸、齊人即
墨城和臨淄人主父偃。《史記‧儒林列傳》:田何傳東武人王同子仲,子仲傳菑川人楊何
。《漢書‧儒林傳》:杜田生,授東武王同子中、雒陽周王孫、丁寬、齊服生,皆著易傳
數篇。同授淄川楊何,字叔元,元光中征為太中大夫。王同是漢代易學傳授系統中的重要
人物,著有《王氏易傳》二篇,今已亡佚。
周王孫,西漢洛陽(今河南洛陽東)人,以字行,生卒年月不詳。漢初受《易》于
易學大師田何,《漢書 儒林傳》:田何以齊田徙杜陵,號杜田生,授東武王同子中、雒
陽周王孫、丁寬、齊服生,皆著易傳數篇,以其學傳于衛人蔡公,《漢書藝文志》:《蔡
公》二篇。衛人,事周王孫。著有《周氏易傳》二篇,今已經亡佚,《漢書藝文志》:
《易傳周氏》二篇。精通《周易》古義,田何的另一位學生丁寬讀《易》非常精敏,
曾至洛陽向周王孫學習“古義”,號為《周氏傳》。
丁寬,西漢梁(今河南商丘)人,字子襄,生卒年不詳。景帝時曾為梁孝王將軍以
拒吳、楚七國之亂,史稱“丁將軍”。青年時期曾作為梁人項生的從者,項生跟隨田何學
習《易》,丁寬也跟隨項生一起聽講,但是項生學習《易》才能不及丁寬,丁寬讀《易》
比項生更為“精敏”,才氣高過項生,於是正式投入田何門下。學成後田何令其歸去。丁
寬東歸後,田何對門人說:“《易》以東矣。”東歸經過洛陽,又向田何的另一名弟子周
王孫學習《周易》古義。好學不厭,見善如不及。後來以其所學教授同郡人田王孫,田王
孫又教授施讎、孟喜、梁丘賀。於是《易》有施、孟、梁丘之學。丁寬是漢代易學傳授系
統中的重要人物,是西漢初期《易》學界極為重要的人物,漢代儒家稱之為
“《易》祖師”,丁寬不僅得到西漢《易》學創始人田何的真傳,而且造就各成一家之
說的施、孟、梁丘學派,足見其影響之大。
丁寬作《易說》三萬言,以“訓故舉大誼”為特色,學者視為《小章句》,
《漢書‧藝文志》列《丁氏》八篇,《隋書‧經籍志》不著錄,大概已經亡佚很久。
服生,西漢齊(今山東泰山以北黃河流域及膠東半島地區)人,生卒年不詳,學者
稱服生,又號服光(“先”或者作“光”),陸德明先生在《經典釋文序錄》中引用劉向
《別錄》中記載:“齊人,號服先。”《漢書藝文志》顏師古注中引用劉向《別錄》中的
內容:“服氏,齊人,號服光。”“光”字可能為“先”字的誤寫。楊樹達《漢書管窺》
:吳承仕雲:服光,《釋文序錄》作服先,是也。先者,先生之省稱,其名字今已無考。
漢初《易》學創始人田何弟子,與王同、周王孫、丁寬等同門。《漢書‧儒林傳》:杜田
生,授東武王同子中、雒陽周王孫、丁寬、齊服生,皆著《易傳》數篇。《漢書藝文志》
有《服氏》二篇,今已亡佚。
項生,西漢梁(今河南商丘)人,名字不詳,生卒年不詳。在田何門下學習《易》
學。當時丁寬為項生的侍從,後來因為學習《易》更為精敏,成就超過項生,於是拜入田
何門下學習易學,其餘無過多記載。《漢書‧儒林傳‧丁寬傳》:梁項生從田何受易,時
寬為項生從者,讀《易》精敏,材過項生,遂事何。著述亦無記載。
西漢初期,經歷了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多數儒家經典受到破壞,雖然《周易》作為
卜筮之書保存了下來,但是由於歷經戰亂,畢竟還是有所影響,此時當務之急不是對《易
》學思想進行發展,而是要將從孔子那裏傳承下來的《易傳》保存並流傳下去。因此田何
一系為後來易學的發展保留了第一手的文獻資料,為後世《易》學深入發展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司馬遷.史記[M].中華書局,2008年
[2]班固.漢書[M].中華書局,2008年
[3]張善文.歷代易家與易學要籍.[M]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
[4]邊家珍.漢代經學發展史論[M].中國文史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