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一位以「好學」聞名的人,他對自己的描述是「發憤忘食
,樂以忘憂」、「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是終身學習的典範。一般
人常誤解《論語》中的「學」,當成學習客觀知識。其實「學」的核
心意義應該是學為仁,孔門以好學著稱的顏回,孔子對他的評價是「
不遷怒,不貳過」,也就是情緒和行為管理,這才是學習的真諦。
如果將「學」的定義放寬,的確也可以將知識的學習當成「引申
義」而納入「學」的範圍。但儒家的「學」仍然應該和功利性、目的
性的學習,以及書呆子式、考古式的學習有清楚的區隔。學習應該是
一種體驗,體驗另一個具體而活生生的生命,他的人生歷程、思想及
感受。如果少了這一層學習,想法、眼光就會非常狹隘,陷入自我中
心、自我封閉的世界當中。從這一點來說,即使是學習德性修養以外
的學問,如文學和歷史,還是對「為仁」有輔助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