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認為西方人比較熱情活潑外向,華人受到儒家影響,較為
保守內斂壓抑,這說法是否為真呢?這裡的「儒家」恐怕是指禮教而
不是仁教。完整的儒家當然是仁禮兼備的,但仁才是根本。
要說儒家重視禮也沒錯,「克己復禮」類似宗教上的戒律,藉由
外在的、有形的規範,讓浮躁的心情沈澱下來,才能做理性的思考。
孟子說:「耳目之官不思,而蔽於物。物交物,則引之而已矣。」其
實問題不在耳目,耳目與外物接觸引動了內心的情緒,激情宣洩而出
,行為才會過度。「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先以禮隔開耳目與外物,當然有助於止息情緒的躁動。
但這只是第一步,如果只用禮壓制,就會感到苦悶。情感、情緒
是一種能量,本質上要求舒暢,因為缺少引導,才會往負面發展。真
正的修養不應該是一味壓抑,是通過不斷累積對義的思考判斷(集義
),引導情感向上提升(養氣),內在的理性、感性和外在的禮合一
,既懷抱熱情又不會逾越分寸,才是「仁」的最高境界。